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時該怎麽辦?

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時該怎麽辦?

歷史上,各種文化總是相互沖突,相互補充。唯壹的問題是哪邊強哪邊弱。當外來文化相對於中國文化處於弱勢時,它只能起到壹種補充的作用,如唐代以來的西域胡曲。當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勢均力敵時,既是挑戰也是補充,比如現在WTO協議中的國家利益;當外來文化強勢於自己的文化時,自己的文化就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比如外來的歐洲文化,北美大陸的印第安土著文化。所以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也要註意保持壹定的度,也就是說必須堅持的核心利益,只要不觸及核心利益,外來文化就只能是壹種補充(也許有益,也許有害),但只要觸及核心利益,就不是討價還價的問題,而是必要時的爭鬥問題。

中國文化中國夢

我來自中國,我當然有壹個中國夢。很多中國人的夢想都很遠大,很震撼。我在慚愧的同時,也有壹個疑問:如果中國沒有傳統文化,這些夢想能實現嗎?可以稱之為中國夢嗎?所以,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保住我在中國的根,民族文化的根。

如何在吸收西方優秀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性?換句話說,如何才能不被西方文化同化,是壹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甚至比我們能不能搬進發達國家還要重要。稍微落後壹點也沒關系,“兒孫滿堂”,繼續追趕就好。我們保留了傳統文化和根,我們仍然是獨特的中國人;如果我們發達了,卻失去了龍魂和根,我們就會成為以西方文化和黃香蕉為榮的新加坡人。洋槍斷不了我們的根,糖衣炮彈斷不了。不是滑紀錄嗎?古印度、古希臘文化都是被大國毀滅的,華夏子孫沒有理由毀滅盛世中華文明。

幾千年來,農耕文明壹直優於遊牧文明,所以儒家文明能夠同化周邊文明,對周邊國家影響深遠。現在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甚至比儒家文明更有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表象在於經濟復興,實質在於文化復興。在我們不如敵人的情況下,如何在世界上保持我們的文化,弘揚中華文化?這個問題比簡單的科技進步難多了。

文化很難改變,也很難復制。文化是我們的壹種習慣,簡而言之,就像我們穿的衣服。我們已經習慣了穿西裝,因為我們習慣了看西方。妳習慣外國人穿唐裝嗎?是外國人在開玩笑還是我們在開玩笑?

有人認為世界是壹體的,沒有必要區分清楚。與世界接軌不是壹件好事嗎?吸毒和艾滋病不是和世界接軌了嗎?這是好事嗎?沒有人願意舉這麽極端的例子,主要是有些人的思維太極端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壹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能否保住地球儀都成疑問,還有什麽資格屬於世界?還談什麽崛起於世?從

追求形式是壹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充其量是壹件皇帝的新衣。外國人穿唐裝可以證明我們在中國嗎?外國人穿唐裝,最多是對中國文化的壹種尊重。融入中華文明?別做夢了。他們處於主導地位。他們為什麽要改變自己?壹句意大利諺語說,“強者不需要改變自己”。無論民主自由的呼聲多麽動聽,白人會放棄主權嗎?美國建國至今已經200多年了。什麽時候選舉過非白人總統?

這些年來,我們學到了西方的殘酷競爭,西方的自尊,卻沒有學到西方的守法和人道。當中國人的誠信道德已經跌到谷底,所有人都要求改變。但在改革的方式上,無論是用西式改造民眾,還是用傳統文化糾正偏差,兩種思維都存在著激烈的碰撞。可悲的是,這僅僅局限於有識之士,大多數中國人是無法考慮這個問題的。在這個極度競爭和自我膨脹的時代,有多少人會轉頭去研究民族文化?說得好聽點,他們對西方的公平正義其實沒多大興趣。拼命賺錢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高人壹等,為所欲為嗎?有些人拼命呼籲平等公平,為什麽不從自身利益出發呢?他們有沒有為競爭對手呼籲公平?他們考慮過整個行業嗎?他們考慮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嗎?……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邏輯,法治國家恐怕也要像歐美那樣做上百年才能走上正軌。中國復興能等這麽久嗎?那裏的傳統文化恐怕是不存在的。更何況,中國的復興應該是中國國學的復興,而不是中國西學的復興。轉自81.china.com

那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呢?八榮八恥是為了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統文化需要發展。沒有發展,文化就會停滯和滅亡。且不說現在的文化土壤,最近有壹個人想改變中國人的標誌——龍。這才是現在的知識分子最熱衷的!壹個不識字的人,知道這樣會打雷五次,也不知道這個人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

土地和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他們死了,他們不會再復活。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復興了嗎?死了就死了,諸神不會保佑任何文化。從來沒有救世主,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

如何復興傳統文化?我有六點拙見:

壹是改變英語的主導地位。

不改變英語的主導地位,不把學位和英語脫鉤,不整頓年收入600億的英語行業,不改變每年幾十萬留學生綁架3.5億學生的局面,我們是做不到的。

母語和英語並重的做法值得反思。同等重視,但實際上沒有英語是不可能的。漢語、語言、國學的萎縮,說明我們的語言面臨危機。

學位與四六級掛鉤,但本質上是洋務運動。世界上學習英語最好的地方是日本。日本人學英語多少年了?中國比得上日本嗎?

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麽?學以致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真的認為中國人可以兩全其美。全民學英語很多年了。為什麽英語專業人才還是供不應求?不是經濟發展太快,而是四六級太形式化。不僅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還助長了弄虛作假的學風。英語專業就算過了,也要過很久。這樣的畢業生有什麽用?既然沒有效果,為什麽還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第二,從各方面消除中國人崇洋媚外的意識。

崇洋媚外不是壹時的表面現象,而是深刻暴露了中華文明面臨的危機。上次吵著要取消中醫就很典型。中醫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不同於西醫。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在醫學領域的激烈碰撞並非偶然。現在的中醫基本都是靠壹些名老中醫支撐的。為什麽?用西醫培養中醫,可謂“橘生淮南,橘生淮北”。在中醫走向世界卻在我國慢慢消亡的同時,為什麽西醫壹定要滅絕中醫?真的有科學辯論那麽簡單嗎?其實沒有證據證明中醫無效。答案其實很簡單:當妳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西醫治療,他能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嗎?以前很多人都神化肯德基麥當勞,結果呢?從

不融入世界是絕對沒有出路的。但是,強調融入世界而不強調我們民族文化的個性,是極其危險的。比如只強調* * *就是王力可經緯,只強調個性就像義和團壹樣。怎樣才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就目前浮躁的學術界而言,很難對當下浮躁的中國人心態有壹個理性的回答。不弘揚傳統文化還好,娛樂圈還在壹次次侮辱傳統文化。中國文化該何去何從?有關部門的有關專家和全體中國人民都應該思考壹下。

第三,要重視宗教信仰。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不管妳信不信宗教。有信仰才有道德體系,才有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信仰的人很可怕,現有社會的壹切都不值得他敬畏。但是信仰是可以培養的,不同的文化會培養不同的信仰。再談宗教。

我的家鄉在蘇北農村。那裏的大姑娘、小老婆、老太太們,現在都迷上了天主教,每個周末都趕到縣城參加彌撒。淩晨兩三點開始,比賺錢還積極。壹個縣有兩個天主教堂(不包括鄉鎮教堂)是什麽意思?為什麽洋槍入華後,那麽多傳教士跟隨?宗教是文化的壹部分。我的父母可能是近視眼。我們這些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可以目光短淺嗎?

四大理學運動是好事,但不要誤入歧途。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但儒家思想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更不是唯壹。古為今用,不要彎曲歷史,更不要重復歷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正確的態度。最可喜的是,新儒家運動和兒童讀經運動在民間自發,顯示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性回歸。所以,我對國家和民族充滿信心。

第五,港臺網絡語言對文化的毒害不容小覷。就拿最常見的“我愛妳”來說,就是壹句病句。網上有很多新詞,有些很無奈。但是有很多青少年在網上沖浪。他們會傳播虛假信息嗎?不能掉以輕心!如果任由語言毒瘤橫行,我們不用等著被英語打敗,自我毀滅就夠了。

六是學習日韓。

如何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融入世界?日本和韓國樹立了優秀的榜樣。別臉紅,日韓比我們更註重禮儀、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為什麽不學習他們的優點呢?

最後,我重復壹遍:沒有中華文化的傳承,就不可能有中國夢。就算有,也應該叫我的美國夢,我的歐洲夢。靠幾萬幾十萬學經典的少年兒童是不可能承擔起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任務的!!

近年來,中國人經常談論本土學者的文化。

為了讓我們的文化延續下去,各地也有各種措施。武漢舉辦了穿漢服參加成人禮的活動,其他地方也各有招數。

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必要。他們作秀的成分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壹種文化如何延續,對於壹個文明的發展和生存至關重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壹種文明文化可以固守已經形成的文化形態而不去改變它,從而得以生存。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幾百年來中國的文化沒有太大的改變,幾乎把中華文明的未來葬送在用洋槍洋炮打開我們國家的列強手裏。這種做法在更早的朝代也有類似的例子。這種情況壹再出現,我們的文明就會壹再落後於世界。

曾幾何時,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文明,擁有最先進的技術,最完美的詩歌,最偉大的作家,最聰明的數學家,最勤奮的地理和天文專業人士。我們的成就讓全世界的其他文明都有壹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但隨著壹次次的堅持,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被壹次次拉近,直到有壹天,我們不再是他們心中那個不可觸及的先進強大的帝國。然後在壹次又壹次的堅持中,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大,心中只剩下了外國的東西比本地的東西好的概念。

中華文明的大發展,每次都是和對外交流同時發生的。

在繁榮的新世紀,所有國家都來到了韓國,然後,中國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當時,我們建造了世界上第壹臺可以有效監測遠距離地震的地震儀。我們做了壹個極其精確的天象儀,我們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

我們的遠航技術允許我們把我們的技術帶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並從那裏帶回新的文化元素。我們不斷融合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我們的文化就是在這種不斷的融合中發展起來的,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倫理觀,我們的科學理論體系,我們的哲學體系。

在更早的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些還沒有成為“兒子”和“家”的人,開始在小國裏四處流竄,試圖向對方證明自己的想法。這叫“遊學”。正是這種遊學,造就了後來百花齊放的局面。

我們的文化,沒有政治幹預,壹直是兼收並蓄的,我們的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正是因為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沖擊,我們的文化才能進壹步成長。

還是開元盛世?在此之前,中國的人都是席地而坐或者坐在短凳子上(那是日本去學中國的,所以就成了踩飯)。即使是皇帝,用來出行和坐的蹼也不高。前面說過,開元盛世,是各國都來朝鮮的局面。其中有波斯人,他們帶來了他們使用的椅子。當初這個東西在我國不叫椅子,叫“胡床”。胡的意思是波斯。

唐朝的“椅子”是沒有靠背的,即使有也很矮,根本背不起來。

到了宋代,蒙古和女貞文化都傳入了華夏文明(有些裝飾圖案,如水波紋的重疊,至今仍在使用),所以我們的椅子多了椅背,椅背的布局是從當時蒙古使用的櫥櫃上層模仿而來的。蒙古地處草原,木材不多,所以所有材料都以節約為主。他們櫥櫃的下層是可以封閉的,而上層只有三個面,圍成壹個“U”形。這樣在遊牧中,只需要把櫃子稍微斜著放,物品就不會掉出來,同時也不需要把其他的邊(前面和上面)合上。

在中國文化的許多內容中,可以看到其他文化元素的痕跡。不僅僅是椅子。我們使用的碗筷,以及各個朝代瓷器的造型,還有水墨畫的構圖和技法,都滲透著各種文化元素。

我們的文化是開放的,我們從來沒有刻意拒絕任何文化進入我們的領地。我們現在的文化和幾千年前相比,表面上並沒有太多的共同點,因為我們壹直都是從其他文化中吸取先進的部分,經過改造後融入到我們的文化中。我們的文化沒有因為害怕被改變而拒絕改變。因為我們文化的博大,每壹次“拿來”,都不會對我們的文化本身產生破壞性的影響,每壹次“拿來”的東西,都會逐漸被更多的本土文化所同化。

我們的文化既開放又兼收並蓄,從不懼怕外來文化的沖擊。

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的文化也在不斷發展。我們不能說哪個時期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標準文化形態。漢服是我們文化壹定時期的服飾文化的特定形態,可能和我們現在的意識形態不壹樣,但不能認為漢服所代表的文化和我們現在擁有的文化是兩種文化。

我們的文化在發展,它的面貌也在與時俱進。所以,我們住樓房,用電腦,穿西裝,感冒了吃阿司匹林。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在當前世界文化的沖擊下已經破滅。也要看到我們住的是樓房,馬上開始抱怨這樣的環境不方便參觀,於是我們的樓房房間有了小花園,有了棋桌和板凳;我們使用計算機,但我們必要的會計工具是算盤。我們的算盤在專業人士手裏,在某些情況下比用普通電腦更快得到答案。雖然我們穿西裝,但是我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紮個辮子或者戴個老虎帽;我們用阿司匹林治療感冒,但是秋冬還是吃同樣的補藥,西醫看不到的病還是會看中醫。

所以,不管現在我們的文化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還是我們本土文化的精髓。總有壹天,它會把這些新的文化元素壹點壹點同化成我們特有的文化元素。隨著這壹同化過程,我們的文化得到了發展。

  • 上一篇:廣州有哪些寺廟?
  • 下一篇: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