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彜族節日和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走親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帶酒和牲畜,參加喪事活動要帶牛羊,參加宗教活動也少不了酒和牲畜。即使是看望病人,也要帶酒。涼山的彜族人,大大小小,在社交活動中都很註重酒。如果有客人來妳家,應該先給他壹杯酒,即使事後沒時間給他做飯,客人也不會感到意外。壹個人值壹匹馬,壹匹馬值壹瓶酒。酒在彜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幾乎任何東西都離不開酒。所以隨處可見彜族人喝酒,甚至醉酒後露宿街頭。而彜族人最看不起醉鬼,講究“喝壹碗金,喝兩碗銀,喝三碗醉鬼連狗都不如。”喝酒要賢惠,保持形象,適可而止。在漢族人眼裏,遇到的彜族人幾乎都是喝酒的,所以漢族人對彜族人的偏見之壹就是彜族人有好酒也有劣酒。如果壹個漢族人看到壹個不喝酒的彜族人,他會奇怪地說:“不喝酒的彜族人呢?”言下之意是懷疑這個人不是“真正的”彜族人。關於彜漢之間的這種偏見,有人總結了壹句順口溜:彜人見酒殺不走,漢人見肉殺不流(“流”在四川漢語裏是“動”的意思)。外國人壹直對彜族酒文化有誤解,但最近格調不高的所謂“酒歌”引起了最大的誤解。請文學朋友註意:彜族最正統的酒文化是“換酒”,沒有強迫飲酒的習俗。有些人不得不接受敬酒,但能喝就喝,不能喝就喝。彜族人喜歡喝酒,“酒是盛宴”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彜酒諺雲:“索木劃九分,諾木劃幾分”(漢區敬茶,彜區敬酒)。在彜族家庭,每當客人來了,沒有泡茶以示敬意的儀式,但有倒酒以示敬意的習俗。無論什麽時候結婚,都要敬“酒足飯飽”,其次才是“菜足飯飽”,不然幾乎沒有請客吃飯的。每當有喪事,講究多送酒的,最是恭敬孝順;家庭成員與個人之間發生打架糾紛時,理虧的壹方往往會喝(買)酒賠禮道歉,可以消除雙方的民事糾紛或怨恨。所以酒是彜族山寨裏最重要的特色飲品。喝酒時,不分陌生人和熟人,席地而坐,圍成壹圈,遞酒杯,輪流喝,所以叫“轉酒”。但是,在易家沒有“幹杯”這壹說。帶著敬意喝酒,啜飲是有教養的人。易家在勸酒方面壹直是好客真誠的。他們說:“地上沒有不通的路,河裏沒有水,也沒有彜家誤飲的酒!”逢年過節,家家戶戶的杜詩梅都會捧壹壇自家釀的酒,放在門前,插上幾根竹子或稻草。任何路過門口的人都會被熱情邀請,用竹竿吸幾口。因此,轉轉酒、稻草酒、壇壇酒成為彜族酒文化的象征。棒酒彜族棒酒釀造歷史悠久,制作工藝奇特,口感純正獨特,飲用風格獨特。幾個人在喝酒的時候,酒存放在壹個壇裏,雙方各持壹根酒桿,在同壹個壇裏吸。抱桿的動作、吸飲的程序、飲量等都有壹定的規則。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接待客人,彜族人經常用扁擔斟酒。* * *喝酒的時候,除了享受酒的美味,還會給人壹種親密、友善、熱情、豪爽的感覺。據說當年太平天國將軍石達開行軍到彜村,好客的老兄弟甚至請他喝壇酒以示安慰。石達開寫詩為宴席助興,留下了“千珠收壹燈,英雄來此低頭,五嶽抱擎天柱,倒灌長江水”的絕美贊美句,至今仍在彜族民間流傳。彜族的傳統酒是草酒。稻草酒裝在罐子裏。飲用時,將壹根細竹竿插入壇內飲用或連接在玻璃杯上飲用。稻草酒因其飲用工具而得名。因為稻草酒是用壇子裝的,所以以“壇”為計數單位。現在瓶裝的酒也叫“酒壇”。喝吸管酒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用吸管喝。稈多為黃竹,黃竹關節處烙有燒紅的細鐵絲。喝稻草酒的另壹個特點是采用“Sama”(刻度和標記)制度。即在壹根竹子上鉆壹個小洞,插入壹根小竹簽,飲酒時,將竹簽橫放在壇口,小竹簽朝下,即為“薩瑪”(相當於壹杯酒)。稭稈酒屬於水酒,酒精度低,壹般在20 ~ 30之間,醇厚甘甜,老少皆宜,壹年四季都適合飲用。每次飲用時,將水倒入壇內與酒混合,倒水至與壇口平齊。飲酒者必須帶梗飲酒,直到“薩瑪”的小竹片完全露出,作為對“薩瑪”的致敬。再灌滿水,第二個喝的人也必須把“薩瑪”竹簽喝完。這是相反的,直到酒嘗起來像水壹樣淡。壹壇稻草酒可以喝好幾天,過年壹般泡壹壇稻草酒就夠了。彜族稭稈酒是用玉米、小米、蕎麥、高粱、大豆混合而成。先將五種五谷雜糧煮熟冷卻,然後將酒曲放入瓦罐中,封好壇口,壇口用泥(現多為水泥)糊緊,以便存放。存放時間越長越好。壹般半年是最短的期限。喝的前壹天晚上,打開封口,倒入涼開水,將酒和水混合,直到第二天早上。澇渣米酒說是米酒,確實是用大米精心釀造的。但這不是普通的酒。據老鄉說,夏天剛秋意漸濃,他們總是把壹等米泡在水裏壹晚上。晶瑩剔透的大米泡軟有光澤,再用竹篩瀝幹水分,放入木制蒸籠中蒸熟,放入陶罐中散熱,撒上酒曲,加少量水,最後放入陶罐中蓋好。十多天後,浸過水的米酒散發出清香。有客人回家,彜家總會拿起壹口大陶罐,把米渣濾掉,端上壹大碗的澇渣酒招待客人(當然也有人用玉米粉或糯米做的,味道壹樣好)。
上一篇:廟號、謚號、年號、尊號的區別下一篇:如何選擇椰子的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