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法學專業 課堂教學改革 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8-0030-02
《商法學》是教學部規定的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之壹。我國在立法層面采用的是“民商合壹”而不是“民商分立”的模式。但在法學專業本科生的課程安排中,教育部是將民法學與商法學作為兩門獨立的課程來開設的。在教學方法上,筆者早期也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知識灌輸給學生,缺點則是學生未能真正地掌握商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尤其在商法知識的應用方面,學生不能靈活地運用通過灌輸學到的知識。為配合我校法學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目標,筆者長期探索《商法學》的教學改革與創新,逐漸形成了較有特色的商法學創新性人才課堂教學方法。在此,筆者分享自己的體會,以求教於法學教育界的各位同仁。
壹、認識學生
目前我國的大學教育正處於轉型之中。大學課堂教什麽?如何教?這些都是高等教育界正在思考的問題。然而,無論是在筆者就讀的大學,還是在畢業後工作的大學,普遍現象就是大學教師不了解自己的學生。常見的情況是,壹學期下來,授課教師不能叫出班上大部分學生的名字。至於學生來自哪裏、有哪些興趣愛好、想學到什麽東西等信息,教師更沒時間去了解。筆者初任教師時也是這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教師的教學缺乏針對性,更像面壁空談。為了克服這壹問題,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
1.調查學生的基本信息
每學期開始上課時,我都會發給學生調查問卷,主要了解他們的基本信息。這包括他們的個人信息、興趣愛好、專業認知、課程認知以及對當前中國法治狀況的了解。通過問卷調查,我了解了學生豐富的信息。比如,現在90後的學生們普遍關註的是個人的感受,對他人和外界關註較少。學生們對法學專業的認識有深有淺。但有壹點是***同的:他們往往是通過影視作品和新聞報道來了解法學專業的。再如,對於商法學這門課,學生在上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的了解。這提醒我們在入學教育和早期的課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法學專業所有課程的宏觀教育。而對於法治現狀,學生們普遍認為當前的中國離法治社會尚有距離。這些基本信息讓筆者對學生們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來展開教學。
2.記住學生的名字
在了解了學生的基本信息之後,筆者認為還有壹個重要問題就是認識學生、記住學生的名字。筆者的做法是讓每個同學將壹張紙折疊成長方形,放在自己的面前,並在上面清楚地寫出自己的名字。這樣,筆者在課堂上可以隨意地叫出任何學生的名字。久而久之,我就記住了學生的名字。當然,這需要在排課時就考慮到小班教學,壹個班的學生不要超過40人。當老師記住學生的名字後,學生會非常認同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培養出來了。
二、啟發式教學模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根據筆者就讀的大學還是工作的大學來看,當前我國的法學教育主要是灌輸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法學課堂千篇壹律地從概念入手,有關概念的“定義”、“廣義說”、“狹義說”、“構成要件說”是課堂常用語。概念的區分成為課堂的重要內容,我國臺灣學者李清潭以“說文解字”式的教育來描述這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教育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能置疑知識。學生要麽因質疑而喪失學習興趣,要麽不假思索地接受被傳授的觀點,成為他人的傳聲筒。[1]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向啟發式教學模式,這是法學教育界多年來壹直關註的問題。但是如何轉向?如何落實?這需要不斷地總結和提升。筆者在課堂中是這樣展開啟發式教學模式的:
1.課前準備
啟發式教學模式的首要步驟是讓學生自己掌握教學中的知識內容。這意味著對教師自身定位的轉變。對教師傳統的定位是傳授知識。然而,現代社會是壹個知識爆炸的社會。教師僅僅傳授知識並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對教師的現代定位是幫助學生發現知識,進而幫助學生成長。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先掌握知識,再灌輸給學生,而是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學習知識、運用知識。
在這種理念下,筆者在上壹次課就把下壹次課要看的知識性內容告訴學生。這包括:《商法學》教材哪些頁碼是必須要看的;教師發給學生的補充性資料哪些是必須要看的。布置任務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檢測學生閱讀了這些內容。有兩種方法:壹是將任務安排給每個同學,下次上課時隨機抽點學生來給大家講解這些知識;二是將學生分組。例如,40名學生的教學班可以分為4個組,每組10人。考查時以組為單位。每組負責講解壹部分內容。通過這種安排,學生就有足夠的壓力去預習相關知識。此外,學生對知識的講解占據其平時成績的壹部分。
2.課堂中的啟發式教學
課堂中的環節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這壹環節,教師的行為與傳統灌輸式教學中教師的行為完全不同。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中的主角,他或她說的話最多。教師主導學生,學生被教師牽著走。教師是鞋,學生是腳。無論腳大小,它都必須穿到這雙鞋裏。學生缺乏主動性和自主性。而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更像節目的主持人。他或她說的話很少,聽得卻很多很認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壹個默默的引導者:壹方面教師維持了課堂的秩序;另壹方面,教師引導著討論的方向。教師變成了鞋,學生變成了腳。教師的引導必須根據學生的討論隨時進行調整,因勢利導。
具體來說,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三個步驟:提出問題、表達觀點、點評提升。
(1)提出問題。在學生預先自學了知識性內容後,學生在課堂上會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學生講解後,教師要提出適當的問題,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例如,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了民商分立和民商合壹立法體例的知識性內容。課堂上,學生根據預習的知識進行了講解。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麽有些國家采用民商分立,有些國家采用民商合壹的立法體例?民法與商法究竟有什麽區別?民商分立的實質是什麽?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案例來組織學生討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