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州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極低。徽州土著山越人對周圍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和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於先民來說,大自然變幻莫測,神秘莫測,讓他們認為周圍的世界撲朔迷離,充滿了鬼神,他們可以控制環境。這使得先民逐漸養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頭腦中充滿了對鬼神瘟疫的極度恐懼。所以,人要想打敗妖怪,就得借助神的力量去打妖怪,瘟疫鬼怪,乞求神靈的保護和保佑。
基於人們的萬物有靈的觀念,產生了壹種原始的祭祀活動——儺,目的是為了驅除鬼怪和瘟疫,迎接那吉。在人們的想象中,儺神可以驅鬼驅疫,保佑人們消災。儺神成為人們尋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為人們崇拜的偶像。
祁門儺舞《山越人》是徽州先民為突破混沌世界,搏擊天地,追求光明與生存而舉行的祭祀。表現了遠古先民的磅礴氣度,表達了人們避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平安幸福的美好願望。
恍惚中,沈重的打擊樂,遠古的祖先在掙紮,掙紮,期待。整場演出沈重而略顯激動,動作緩慢而笨拙。隨著壹聲巨響,就像天要塌下來壹樣,人群沸騰,歡呼震天,手持雙斧的儺神蜂擁而至,瘋狂尖叫。此時舞蹈動作有節奏、有力度,整場演出呈現出壹派激動人心、昂揚向上的景象。
在儺舞的服飾上,力求簡潔硬朗。女演員裹著獸皮,男演員壹絲不掛。上半身用藤葉裝飾,下半身用動物皮覆蓋。這表現了我們祖先的野蠻、野性和力量,給人以古拙粗獷、獰厲、狡猾的印象,具有強大的沖擊效果。
祁門儺舞面具古樸,工藝精湛,造型粗獷,線條強烈,誇張,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形態各異,韻味十足,耐人尋味。儺神面具是神的象征載體,是溝通人、鬼、神世界,溝通人、鬼、神靈魂的工具。面具是神,是鬼,是可敬的歷史人物。眾多面具構成了壹個神秘復雜的鬼神世界。透過充滿宗教色彩的儺面具,我們可以窺見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風貌和民俗風情。
徽州民俗-徽州民居
舊時徽州城鄉房屋多為磚木結構。明朝的特點是樓上寬敞。清朝以後有三室壹明兩室(左右臥室)和四室壹明四暗的房屋。多在壹個房間。大門上裝飾著石雕和磚雕的景觀人物。門樓重檐飛檐,各入口開天井,通風通透,雨水通過水壩流入下水道。俗稱“四水歸堂”,意思是“錢不外流”。入口之間有隔墻,四周建有防火墻(馬頭墻),遠看像壹座古堡。壹般來說,壹家紮進去,中間的門就關了,各家獨住。中間的門開了,壹扇大門進進出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濕潤,人們普遍將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地,保留著土著山越人“築巢”的遺風。樓上廳堂壹般比較寬敞,有廳、臥室、廂房,天井邊還有壹把“美容椅”。
北方居住:如果地形不特殊,房屋的最佳朝向是坐北朝南,但明清時期徽州建造的房屋大多朝北。原來古代回民的生活習慣中有很多禁忌。漢代流行“商戶門不宜南,征戶門不宜北”。原因是根據五行,商屬金,南方屬火,不吉利;征火不吉利,北方屬水,水能殺火。明清時期的徽州,徽商興盛。壹旦發了財,他們就回到家鄉蓋房子。出於運氣的考慮,大門從不朝南,都形成了朝北的住宅。至今,徽州仍有數萬座朝北的古宅。
房屋:徽州的房屋都很深,入口有前庭,中間有天井,後面是住人的廳堂。廳與後廳由中門隔開,後廳有兩居室。大廳後面有壹堵上坡墻,墻上有天井,兩邊有廂房。這是第壹個入口。第二個入口的結構依然是壹脊分兩廳,井前後兩天,有隔斷,四房兩廳。
徽州民俗-節日習俗
臘八:臘月初八是臘八節,故名“臘月”。“臘八”壹過,春節將至,家家戶戶都要從臘八那天開始打掃家裏的灰塵。那天吃臘八粥,在易縣和休寧縣北鄉曬豆腐,叫做臘八豆腐。臘八之後,家家戶戶都開始宰殺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包粽子,做米脯,炸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麻糖,凍米糖。人們也有必要在這壹天安排自己的婚禮活動,所以民間有這樣壹句話:“臘八臘八是個好日子,多少大齡婦女變大齡婦女?”
農歷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稱“大年初壹”。前壹天深夜,家家戶戶都要祭竈,俗稱“送竈”。祈求竈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好好說話,保佑壹家平安。在這小年的日子裏,每家祠堂前都掛著祖宗的畫,上面記載著歷代祖先的名字,或者畫出祖先的畫像。擺個燭臺香案,買個貢品,接祖宗回家過年。從這壹天起,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掃除灰塵,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
除夕:諺語說:“三十夜匆匆,初壹日閑。”吃年夜飯,午夜放鞭炮,和其他地方沒太大區別。
春節:大年初壹,大家盛裝打扮,晚輩給長輩拜年。大家依次給祖先拜年,同行的也互相祝賀。這壹天要註意禁忌,不要動刀剪,不要拿針線,不要在鍋裏炸(不要發出聲響),不要碰掃帚,不要在門外潑水,不要打碎杯碗,不要打罵小孩。違反禁忌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今年會有破財、生病等災難。祁門縣也有“叫年”的習俗。也就是正月初壹、初二,由村裏年紀最大的工頭組織年輕人、男孩子組成長蛇陣,挨家挨戶喊拜年。每到壹戶人家,工頭就喊著被拜年的當事人的名字,加上壹個頭銜,或者說“給保亭拜年”,或者帶著頭銜喊再見。朝拜的人馬上說“謝謝妳來”,叫年富的說“妳該來”。別逗了。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吃元宵。晚上要把祖先送回山裏,在他們的畫像前擺上酒食,燒香祭拜,家家戶戶掛燈籠。元宵節燈籠是徽州區巖寺鎮最受歡迎的。
二月二:農歷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古徽州被稱為“龍擡頭”大概是因為在盛夏,雨水較多,可以聽到雷聲,所以有這個說法。在農村,禁止農民在這壹天下地,禁止婦女在這壹天做針線活。這壹天煮用糯米包了壹輩子的粽子來祭拜土地神,是績溪縣的習俗。二月二也是百花的生日,所以也叫“花節”。這壹天,文人裝點百花,舉行文昌會,比拼詩詞。
徽州民俗-生產習俗
徽州舊社會,種田、經商、經商等各種生產行業,都有自己的規矩和習俗。農村要祭祀“五谷神”,祈求莊稼豐收;大旱常提倡“求雨”、齋戒、做道場拜龍女菩薩;牛轉讓時,買方主要是把舊牛繩換成牛繩,稱為“斷繩”,意思是買賣雙方都不能反悔。瓦工建房時,要宰殺公雞,在門上澆雞血,稱為“祭門神”,並念“雞血潑東,祝賀主人添兒孫;雞血濕透西天,恭喜主人多加。”大家互相呼應以求好運。木工拜“魯班大師”,早上最忌諱有人坐他的工具凳,意思是坐板凳,就是沒生意做。店鋪設“財神”,常年供奉“大統領”,以求生意興隆,賺錢發財。
開秧門:農村每年第壹次插秧的早稻叫“開秧門”。這壹天,歙縣要設宴請“田公、田母”。祭拜時,先在田埂上放三支香,然後虔誠地跪拜。在休寧、屯溪,壹家人到水田裏選“門向”時,就用泥土拔壹株苗,放在茶盤上,帶回家放在貢桌上。拜完天地後,他們把沾滿泥巴的秧苗倒扣在櫃板上,都貼上了免災無害生長的好兆頭。牛福會:壹個致力於為養牛業的安全祈禱的組織。每壹個想入會的農民,都要給每頭耕牛壹元兩銀元,作為牛福會的經費。會員的牛被盜或丟失,要向年度值班會第壹次會議(每年壹次)報告,即派人四處尋找,免費歸還失主。如果找不到牛,主人還可以從牛福利協會領取壹些救濟金作為補償。
鑼鼓封山:山區形成了許多保護森林的規矩和習俗,鑼鼓封山是其中比較流行的壹種。每到冬天,村裏或鄉鎮裏的人都會敲鑼打鼓,喊著封山田地的名字,到各村走訪,以示禁規。從此,家家戶戶都互相告誡不要犯戒。同時,在主要道路和山界的交叉路口豎立木牌和石牌,標明禁行山脈。
接待財神:徽州以農歷五月初五為財神日,商人經常在這壹天接待財神。
開業典禮:惠州新店開業當天,要打紅結,掛金字招牌,放鞭炮,有的甚至放音樂慶祝。
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