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主導思想是“天人合壹”。它受程、朱理學的影響,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環境的統壹。
第二,以徽州文化內涵為基本內容。其建築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徽派文化內涵。從園林結構到園名立意,從景點名稱到景物布局,無不體現出徽州文化的底蘊。
第三,以徽州地理景觀為背景。惠州的地貌蜿蜒曲折,山巒起伏,地小人窄,山高水長。這種地理狀況制約了徽州園林的範圍、格局和風格。所以依山而成,順水而成,順其自然就成了壹大特色。其本質是師法自然。
第四,利用徽州動植物和當地建築材料作為建園材料。其中雖有少數飾有異域風情的飾品,但大多飾有徽州本土的動植物,尤其是徽州的梅、竹、松、石。壹方面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實現園內建築與園外環境的和諧統壹。
第五,以徽派建築風格為基調。部分園林位於庭院內,與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築融為壹體。有些園林雖然建築不多,但畫龍點睛,無不顯示出徽派建築的魅力。
第六,要安靜宜人。雖然它具有玩耍、觀賞、修身養性、滋補、聚會等多種功能。,靜是第壹要義。因為園林的建造主要是達官貴人退休後享用,或者是為退休做準備。唯有靜能修身養性,唯有靜能放松身心,延年益壽。
徽州園林根據所處環境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壹種是由顯赫家族建造和使用的私家園林。比如眾所周知的仿西湖而建的唐末甘棠園,有“小西湖”之譽;西溪南果園的主人是明朝嘉靖年間的財主吳天行,果園的設計者是祝枝山和唐寅。千口水鄉園林,占地2000多平方米,氣勢磅礴。明清時期,許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遊過此園;富麗堂皇的汨羅園是乾隆年間名醫王的祖宅。由於他的兒子王大順為皇帝治好了頑疾,朝廷賜給他兩棵紅豆樹(即汨羅樹),種在園中,並以此命名。還有壹種庭園,寓情於景,以小見大。庭院造園是徽州園林的壹種常見做法。利用屋內有限的面積,根據地形,利用山塘、造園、雕塑、字畫,置庭前山林,庭後排水,疊山理水,巧妙布局。真的是壹個幽深的庭院,詩意盎然,幽靜宜人,樂趣無窮。最具代表性的庭園是西方交付的西園。此園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八字磚門樓為入口,三棟樓壹字排開,形成壹個狹長的院落,由磚墻、拱形門道和墻上的長方形漏窗隔開,形成前園、中園和後園。這種處理使整個庭院處於壹種“隔與不隔,有界與無界”的狀態,為庭院增添了深深的美感。再加上庭院中擺放的石頭、石魚盆和假山、盆景、花卉,給人以美的感覺。另壹類是政府享用的官園。這種花園是由政府建造供自己使用的。中國傳統社會強調“學而優則仕”,封建官吏多為文人,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人心態在官園建設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比如徽州府衙的環境就是“山清水秀,環境豪華。”還有壹種寺廟園林也隱居在古寺鶴亭。儒、釋、道在古徽州並存,廟、廟、廟並存。寺廟、祠廟的位置通常在青山綠水之間,它們的院落受世俗和外界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是花園式的布局。當然,除了壹般園林的特點,寺廟園林還有其宗教文化的特點。因此,無論是徽州府郊的惠明寺,還是南國小溪村的叢林寺,都是竹林環繞,松柏翠竹,桃花流水,有佛教名家創作的大型羅漢壁畫。為寺廟園林增光添彩。在古村落的入口處還有另壹種水口花園。水口是古徽州人特意在村口修建的樹木、寶塔和寺廟景觀區,已成為該村的顯著標誌。它是徽州村落整體建築中的“門戶”和“靈魂”。水口的樹樓在村裏的族規裏是有明確保護的,不允許任何人隨意破壞。因此,雖然水口花園沒有圍欄保護,但為了自身的安全和繁榮,所有村民都可以自覺盡力維護它。
徽州古園林種類繁多,各種園林把徽州這片古老的土地裝點成壹個大花園。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猶如置身於城市中的野外”,“將山川引入家中”。它之所以氣勢磅礴、雕刻精美、蜿蜒優美,主要有三個原因:壹是徽州的山水之美,使其有向大自然學習的可能;其次,徽州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徽州園林的建設提供了奇思妙想;再次,徽商經濟實力雄厚,為徽派園林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這樣,我們今天仍然可以享受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此外,這壹遺產引起了世界的關註。上世紀90年代初,歙縣壹家古典建築公司受德國歌德故裏之邀,建造了壹座古典園林式的春華園。可見,幽靜宜人的徽州古園林,不僅是徽州的,也是中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