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西山宴遊記是必修教材第三題的壹篇課文。在教學設計中,我重點處理以下四組關系:
第壹,文言文和文學。對於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很多老師都在苦苦尋找文言文和文學的平衡點。有的是純粹作為文言文來教的,有的是純粹從文學的角度來教的。前者似乎買竹簡還珍珠,後者囫圇吞棗。我的處理方式是先掃除文言文的障礙,積累文言文,然後再專註於文學文本的學習,這樣才不會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去疏通文本的意思。
第二,工具與人文。人文性和工具性應該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語文教學旨在通過語言和修辭手段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壹方面牢牢把握本文的教學重點——通過文本學習理解作品中反映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另壹方面也強調在寫作中引導學生品味作品的特點。作品寫作特點的品味,其實最終指向的是作品的人文主題。
第三,引導開放。新課程強調對話和開放的理念,但盲目的對話和討論容易導致教學時間的拖延,盲目的開放也容易失控。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壹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又註意體現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的學習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控制。
第四,獨立與融合。語文新教材中的課文相對獨立,從屬於板塊和話題。因此,在教授單壹文本時,我們應該註意整合。就本課而言,板塊內的整合主要是與《赤壁賦》詩的比較。對此,我找到了壹個整合的“抓手”——貶謫文學和貶謫文化。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適當延伸,但不宜過度進行。輕輕壹推,就能為學生打開壹扇了解文學現象的窗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況,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品味其語言特色。
3.通過文本研究理解作品中反映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性格特點,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教學難點)
2.通過文本研究理解作品中反映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教學重點和難點)
3.從這部作品引申,可以理解中國文學中的貶謫現象。(難度)
班級安排
如果學生準備充分,可以安排壹個課時。如果學生預習不到位,可以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言
1.淺談寫作背景
“永貞革新”失敗了——被放逐荒郊——斷絕了舊友——貧病交加——老母病逝——生活在壹片火海中——充滿了恐懼(第壹段抓住了“人”這個詞)
“詩人的不幸”往往是文學和讀者的幸事。柳宗元貶謫時,寫下了許多精彩的詩篇,使他的文學創作成為壹部傑作——《永州八記》。
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宴會”和“開始”這兩個詞在課文中的體現(找出文章照顧到課文的地方)。
理解文意,題目中的關鍵詞應該是什麽?為什麽?/(文中處處可見“是”字,構成了行文的線索。)
二。文本討論
“開始”壹詞引出對文本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圍繞壹個大問題:如何理解“遊泳是開始”這句話為什麽這是真正“遊”的開始?西山之旅和之前的旅行有什麽不同?)重點比較前壹段遊覽和西山遊覽的區別,讓學生從第壹段和第二段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比較。在討論對比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發言的情況,結合文章分析壹些小段落和子問題。
西山之旅與以往之旅的比較(可以從遊覽的過程、對象、結果的角度進行比較,也可以從遊覽的外在表現、內在精神進行比較)
在“開始”之前去西山旅遊
1.做妳付出的,去長途跋涉(隨意),穿越,結婚,燃燒,攀登(主動)。
2、醒來,起身歸來(隨意來,隨意走)看到什麽也沒有還不想回來(陶醉其中,戀戀不舍)
3、深林、背溪、深泉、怪石(幽深內斂)氣勢磅礴,別具壹格(境界開闊,心靈滌蕩)
4、持續的焦慮(無法擺脫的壓抑)的凝聚釋放,和永恒的和諧(身心的解放和自由)
..................................................................................................................................................................................
作文分析1:品味語言句式與內容感悟的結合。
“始”以頂級真理句法遊動,後接鉤句,繼續共長,傳遞出“施與行,遊之久”的魅力。而去西山旅遊,則以短句為特點,行色匆匆,體現了西山的吸引力和主動性,與前者大相徑庭。(可補充:文中動詞和賓語的巧妙搭配。西山之行前後也可以對比句型。壹個節奏快,壹個節奏慢,正好對應不同的心情。)
短文分析二:西山周邊的“獨特性”。
1,是什麽吸引了西山的作者,讓他披荊斬棘,不顧疲勞,孜孜追求?/(高大雄偉,獨壹無二。)
2.作者如何表現西山的雄偉?/(映月的方式就是映襯妳在西山上看到的東西,也就是周圍的環境。——可以用柳宗元的詩《江雪》作為補充說明。還有就是從俯視到俯視的視角變化。視角的轉變伴隨著境界的進壹步開放,境界的進壹步開放伴隨著作者思想的進壹步開放。)
3.為什麽西山的雄偉之美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始的深林、背溪、深泉等景點大多偏僻幽靜,給人以被囚禁、壓抑的感覺,強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獨感;巍峨、雄偉、開闊、壯麗的西山給人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和解脫。——在這裏,妳可以聯系到學生在初中學過的《小石池塘記》。“坐在池邊,周圍都是竹林,很寂寞。又悲又冷,又靜又靜。為了比較,活的久了太清楚了,但是要記住。也可以聯系嶽陽樓中對遷居詩人不同感受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自然》中“不與佩永同”而獨樹壹幟的性格中的西山,正照顧著作者被打擊卻又不甘沈淪的人格精神,兩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可以忘記自己,忘記煩惱,人格精神與宇宙自然融為壹體,達到“凝釋與萬物和諧”的境界。——談到柳宗元的精神人格,還可以聯系江雪。)
短文分析三:從文章中的兩種觀光情境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兩種旅遊中人與自然景物的關系是壹樣的嗎?如果有,區別在哪裏?
在遊泳前的“開始”,自然是緩解抑郁的對象,與人隔了壹層,人當然很難理解自然的精神,只能獲得暫時的快樂和暫時的解脫。“常焦慮”的“常”字就是這種狀態的體現。(可以引用柳宗元的《林建樹與韓力》:“永州是楚國最南端...我無聊又旅行,我害怕旅行。野外有大蜜蜂,仰望地面,疲憊不堪。近水怕射沙,怒而偷發。我像壹個影子,移動到壹個瘡。說到幽樹好石,壹會兒壹笑而過,壹會兒不再快樂。”)而西山之行是天人合壹。這些“天各壹方皆不如意——天各壹方”的風景,既是觀賞或送別的對象,也是千載難逢的“知音”。這種狀態使劉雯既慨嘆意外,又體會到山川幽懷。精神的結合使人認識了山的精神,山也觸發了人的心靈,從而達到了壹種超越和解脫的境界(“悠悠而驕,而不囿於;楊洋與造物主同遊,不知其窮。”——《心形釋放與萬物和諧》)。在這裏,山與人、物與我、情與景、形與神是統壹的,這正是柳宗元山水遊記超越他人的地方。
對象化的自然往往把人和自然置於不平等的地位,或把人當作神靈崇拜在自然腳下,或居高臨下地操縱和控制自然,或把自然視為容納壹切情感的容器,因而難以走進自然,欣賞其內在精神;個性化自然,我們可以與自然平等對話,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然,用清澈的心傾聽自然的話語,從而發現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靈;如果能與自然融為壹體,不僅能發現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靈,還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和世界的束縛,達到思想和精神的自由。柳宗元恰恰達到了這種境界。)-這部分有壹定深度,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隨機處理。
總結:至此,“為什麽說‘遊是開始’(西山之遊是真正遊的開始)?”這個大問題應該解決。請總結壹下。/(壹方面,西山之旅給了作者不同於以往的全新人生體驗——自由、放松、超越、解放。另壹方面,西山之行也達到了天人合壹的境界。)
三。集成遷移
1.比較蘇軾的《赤壁賦》和這篇文章的異同。
不同:柳宗元文章重在描寫,風格清新險峻,其天人相似重在精神人格;蘇軾的文章重在議論,格調高雅,他的天人合壹重在哲學層面(既認識到物我相似,又從更高的角度審視物我關系)。(可以補充壹句:“劉遊記的深度來自騷,宋六家的曠達得益於莊。宋人遊記之美,不在於‘怨’與‘述’,而在於‘瀟灑’與‘議論’。”(陳平原《中國散文與小說史》)——處理學生發言的情況,不要太追求全面和深度。
童:兩篇都是在貶謫時期寫的,都寫了作者感情的變化。最終,他們陶醉於自然而忘返,在自然景觀中得到了解脫和超越。
2.延伸遷徙:異地詩人山水文學的* * *性——融入個人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
聯系到《紅墻賦》,請註意文學史上壹個有趣的現象——作者貶謫期間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思考:為什麽這個時期容易產生優秀的作品?為什麽貶謫文人最容易與自然山水融為壹體?
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流亡文人是壹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他們都活躍在仕途上,並取得了壹定的功名。但他們被流放,顛沛流離,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或因反抗權貴,得罪臉面,被諫,或因無辜,被冤枉,被牽連。由於流放,文人大多被剝奪了官職,擺脫了公務的束縛,更容易集中精力進行文學創作。同時,由於流放,文人深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被山川風光所激蕩,以促進其傑出藝術才華的表達。由此,他的文學創作可能會進入壹個前所未有的時期。流放期間,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往往處於劇烈變化的狀態。由於政治理想的幻滅,生活條件的惡劣,親人的疏遠妳將何去何從,朋友的疏遠,政敵的疏遠,各種各樣的感情沖進了他們敏感的內心。他們對不可知的未來感到恐懼,對自己的不幸感到憤恨,對失去的壹切極度留戀,以異常陌生的目光和復雜的情緒面對新的環境。因此,他們可以與同樣被忽視的自然景觀產生“我們都不快樂——到天盡頭”的* * *聲,更容易觀察到自然景觀的美,更容易投入自然景觀的懷抱尋求自我解放。情緒在中間運動,然後在嘴和手裏形成,因此比以前更有創造性。所以,很多作家最有價值、最有藝術魅力的詩歌,大部分都是在流亡時期創作的,這些作品更能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軌跡。可以聯系屈原的《離騷》,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等作品。
[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簡單易記的文言文並配有工具書”,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能初步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興趣的熏陶。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課文本身的特點,我設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下:
能概括課文中段落的大意。
借鑒作者抓住特點,用側面對比寫風景的方法。
學習這篇文章前後對比的寫作方法
學習作者在風景中帶著感情寫作的方式。
在書房裏,我感受到作者熱愛西山、突出獨立的情懷。
【教學重點】
把握景物特點,用側面對比寫景物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教學方法]
自學、提問、討論和合作探究
[類別類型]
新教學
[教具]
多媒體的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最近我們學習了幾篇山水散文,哪些名句給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隨便說說)這幾個句子的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同時也把作者的思想融入了景物的描寫中。“爬山充滿感情,看海充滿意義。”今天,我們將學習同壹篇文章,它包含了柳宗元的不同感受板書題目“西山宴開始遊記”
新課程探索:
壹、總結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說明題目,從題目出發,課文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麽?第壹段說了什麽?
流放永州,漫遊山水。
從西山入手,發現西山。
2.重點關註:
自學指導1:
讀課文第二段,用壹分鐘時間,寫出描寫西山風景的句子。
“爬啊爬...看起來像
自學指南2:
讀作者西山在文章中看到的句子三分鐘,思考:作者寫西山抓住了什麽特點,用壹兩句話概括(可以自己總結,也可以用文章中的話),繼續理解作者是怎麽寫風景的。
疑惑:作者在目睹了西山的嚴謹之後是什麽感受?那句“便知山絕,……而不知其窮”包含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愛西山,贊西山,寫在黑板上】
面對如此雄偉的西部大山,筆者很高興。他能戒酒嗎?能不爽朗嗎?從課文中找出宴句,並齊聲朗讀。
“我充滿了行動,...而我還是不想回。”
由此想到《西山前漫遊》也是寫遊宴的,於是下面同學討論交流:
作者從西山出發,前往西山赴宴。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也寫過去西山之前的旅行和宴飲。用了什麽技巧寫的,角色是什麽?
【漫遊前:給予與旅行,說明旅行是隨意的、無目的的、被動的。旅行的目的是寄情於山川,排解焦慮,“常焦慮”的心情就是真實寫照。這裏可以結合背景簡單介紹壹下。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從他去過的地方,深林幽泉,結合《小石池塘記》的學習,作者並沒有讓他的抑郁擺脫。
文章中還寫道,喝酒就是“傾壺而醉,壹醉方休”
【從壹次西山之旅開始:與上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山的與眾不同吸引了作者。從四個短句組成排比句,形成壹個沖。可見西山之行是壹次積極主動的遊覽。遊覽結束後的宴會和上面的完全不同。就是倒滿壹杯,慢慢喝,邊喝邊欣賞風景。醉酒與其說是醉,不如說是醉人的風景,所以當妳進入白天,妳就再也看不到了。作者壓抑在胸中的壓抑終於得到釋放和解脫,達到了超脫無私、物我交融、天人合壹的境界。終於找到了傾訴的對象,西山是作者的知己,相映成趣,無話不談。同時,我們不妨理解,此時的西山很難從作者那裏分辨出來。作者贊美西山,就是贊美自己,就是寫西山的獨特性,就是作家不隨波逐流。想必同學們還記得,那個獨自釣魚的孤獨男人是壹個孤獨的形象。他不怕冷,在無人捕魚的季節和天氣裏獨自欣賞江雪的美景。從那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向我們闡釋了他的精神世界:人會像西山壹樣巍然屹立,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在西山上,這正是本文采用的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主題誘導:贊美西山,表現作者獨立的性格。
四。寫作摘要:
抓住特征和對比來對比場景中的感覺
動詞 (verb的縮寫)擴展和延伸:
在文學史上,有壹種文學是貶謫官員的,但是他們在貶謫的時候創作出了優秀的作品。從歐陽修的醉翁亭,我們感受到他“與民同樂”的思想。從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我感受到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從蘇軾《承天寺夜遊》中“月色如水”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柳宗元也曾被貶,失意。妳認同柳宗元的人生態度嗎?
不及物動詞分配
欣賞壹篇表達自己誌向的短文,體會作者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結論
柳宗元政治失意,他表現出不落俗套的獨立人格。他對生活的態度是非凡的,但他的西山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感謝西山和柳宗元!
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對於文言文的教學,很多語文老師只註重文意的疏通。老師是老師,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西山宴始遊記》壹文,優美、準確、生動,並配有註解。意思相對容易理解,學生之間可以很容易的相互解答。但是,當老師問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想法和感受時,學生們產生了分歧。這和我備課之初的設計是相悖的。我以為學生壹下子就能得出準確的結論,這就迫使我及時調整。我想,既然學生能在閱讀文章中找到兩種不同的情緒,為什麽不引導他們去分析、去尋找呢?在這種思路的支配下,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學生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迅速得出結論。
這個班的教學給了我新的體驗。如果只是為了讓學生抓住結論,老師可以壹言不發的壹筆帶過,但是這種灌輸方式能加深學生的感受嗎?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他們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學中,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交流學習,學生的態度如此積極,讓我很欣慰:壹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第二,學生從自主學習的探究中獲得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