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可以分成三塊:
1、達成***識的目標。目標不明確,即使有了結果,也沒有辦法根據前面所謂的目標和結果對照的模式,來進行反饋管理。如果壹方在直覺上認為結果不理想,這時就會產生失控的感覺。而這種失控的感覺,本質上是因為相關各方缺少***識。不僅沒有***識,連“他識”都沒有,甚至完全是“無識”。在無識的情況下,是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管理的。
2、業績衡量。比如卡普蘭的平衡計分卡和戰略地圖等等管理思想和工具,這些工具有助於我們準確地衡量業績,知道我們目前是不是在朝著預定方向前進,走了多遠,離目標還差多遠。
3、偏差。包括偏差的比較、分析、矯正與管理。當壹個結果出現之後,控制的含義,就是把這個結果和預期的目標進行比較,然後看看偏差有多大。管理者在接受偏差的時候,更重要的控制力,就是能夠預判偏差會引發出什麽。比如,會不會在下壹個階段超出可接受的範圍。如果是,這就是壹種隱性的危機,壹種可能存在失控風險的境況。
中國式的控制是控權先控人。因為很多時候事情沒有辦法控制,只能去控制做事的人。 人與人之間看關系,不僅僅要看表面上是不是老鄉、朋友,更重要地還要看大家心理上是怎麽想的。否則,就會錯判形勢,就會在關系處理上犯錯誤。
因為控制就是隨時變化,朝向既定的目標努力。當反饋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核心就是關註過程,過程裏面又有效率性和堅定性的兩個方面。用鐵粉,用死黨,就是要解決堅定性的問題。所以,控制住了人,實際上就控制住了權,控制住了過程。
控制相關內容的層次如下:
最底層:不同人類種族,結合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控制事和控制人的辦法。這壹層的東西,特別原生態,有很多招法都是伴隨著傳說、故事代代相傳,代代相承的。
第二層:是從第壹層原生態中總結出來的壹般邏輯。壹旦總結出壹般邏輯,道理就特別具有普適性,比如我們今天講的“控權先控人”,就是幾個字,但特別清晰明確。
最表層:科學管理體系中的控制邏輯,在具體做事時,這套思想方法非常有用。比如目標、反饋、業績衡量和偏差。
控制尺度的維度是怎麽樣的呢?也就是如何控制才有效,通常分為時間維度和方式維度。核心不在於側重管什麽,而是在具體的時間點上、具體的控制環節,不要出現錯配。最不該的是:該管人的時候,管了事;該管事的時候,管了人。
具體如下:
1、越是說得清目標的,越是要強調管事,在時間點上要重視反饋,在控制方式上越要註重微觀;
2、越是在目標上說不清,控制事情的過程越重要,越是要強調管人。 對於這樣的情況,在時間點上越要強調前饋,在控制方式上越要註重宏觀。
時間維度分前饋和反饋:外部環境不明確的情況下,找到可以值得托付的人,讓他們盡職盡責地工作,前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壹般情況下,位置越高的崗位,前饋管理越重要。在組織的高層,前饋管理相對重要,招人、激勵人方面應該花費較多時間,而同期控制相對次要壹些,反饋管理很重要。與此相對應,就是進行戰略管控,以成敗論英雄。
細節維度分微觀和宏觀:在組織的基層,特別是在大型公司的基層,由於組織整體的管理方式就是計劃管理、指標管理,組織人數又特別多,企業判斷事情的標準就是業績是否達成,所有的員工壹視同仁,遇到問題就是按照規章來處理。這樣的組織裏面,對於基層員工,往往就會管得很具體、很微觀。
反思:
控制是在壹個連續性語境中的詞語,也就是說,在現在VUCA時代,我們更多的是提高可控的概率,想達成完全的控制很難,而且控制某種意義上也是限制了壹些機會。但是在可以標準化的量化的環節裏,可以用控制來優化效率,強調制度和流程,把握關鍵節點;在開拓新疆土沒有對標物的時候控人,選正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