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位於杭州仙林古鎮,古街小巷,寺廟飛檐,院落幽深。但是很多同學在古鎮生活了很多年,卻沒有發現古鎮的美。作者首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發現美,讓學生有壹雙發現美的眼睛,明白美就在身邊。
觀察過程的本質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作者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時首先提出觀察的目的,幫助學生了解物體的特征(形狀、大小、顏色等。).
比如在講授鄉土美術《章太炎故居》時,作者帶領學生參觀章太炎故居。在參觀之前,我首先問了以下幾個問題:
1.章太炎故居的結構是怎樣的?(有四個入口和壹條過道的豪宅)
2.上面有什麽裝飾?(木雕、磚雕等。)
3.刻的是什麽?(故事情節,構圖等。)
4.那是什麽顏色?
章太炎故居是壹處保存完好、不可多得的集清代木雕之精華的地方。無論是“富雅堂”的漏窗,還是後屋的“支架”,還是正殿的木質擺件,雕刻鑲嵌技藝精湛,雕畫巧妙。學生仔細觀察後發現,僅圖案裝飾就有六大類:人物、動物、花卉、幾何圖形等。,其中花卉有梅花、荷花、牡丹、竹子、松樹等。這些花也有美好的寓意,如代表壹年多的荷花、代表富貴的牡丹花等等;制作工藝形式有浮雕、通雕、圓雕等。創作手法包括寫實和誇張。學生們仔細觀察後,無不驚嘆:太美了,這個故居就像壹個藝術的寶庫。
不用心觀察生活,很難發現美,即使有好的素材擺在妳面前,妳也會視而不見。經過引導觀察,學生們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大家也經常壹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藝術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感受文化語境中的美
課程標準提出了“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理解藝術”的概念。的確,古建築中的藝術作品只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解讀,只有將藝術作品與廣泛的文化情境聯系起來,學生才能開闊人文視野。
作者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余杭通濟橋和余杭雙塔。學生在欣賞古建築的過程中,感知古建築所傳達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體現的民族文化精神。學生真正理解從中傳遞的文化內涵,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啟迪智慧,陶冶情操。
筆者從余杭土生土長的老市民那裏了解到雙塔,並查閱了當地縣誌,編寫了當地的美術教材《故鄉之塔》。在教學課上,作者是這樣介紹的:
老師:同學們,妳們知道余杭雙子塔的故事嗎?
老師,我從老人的傳說中知道,余杭的兩座寶塔和大禹治水的故事有關。大禹治水的時候用竹竿固定船,然後下船治水。為了紀念大禹,人們在插竹竿的兩端建了兩座塔,這就是塔的由來。
生:我經常在苕溪邊玩,也聽老人們講過這個故事。大禹真是壹個專壹的人。
老師:是的,學了這壹課,我們也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經常在苕溪邊玩耍的同學們紛紛講述著他們熟悉的故事。他們把從大人那裏聽到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有的甚至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壹壹講述。其他同學也對雙塔和家鄉有了更深的了解,對家鄉的熱愛油然而生。
地方藝術傳統是地方文化沈澱的結果,是民間生活、民族心理和審美價值的同壹要求,是文明延續和升華的基礎。將鄉土藝術與傳統學校藝術有機結合,使鄉土藝術在與學校藝術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生命力。
第三,點石成金創造美
創造是藝術的本質,也是藝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壹。美國教育創新者認為,在感受美的基礎上,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創造美,是教育的主要任務。
古鎮中的壹些民間藝術作品,如磚雕、木刻、佛塔、寶塔等,與兒童藝術有著驚人的相似,其造型簡約、誇張、概括、扁平,內容往往跨越時空,巧妙地將不同屬性的事物組合在壹起,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超現實主義色彩。兒童在欣賞評論、感知體驗、創造表達時容易產生親近感,容易引發兒童對創造性表達的渴望。
壹位同學創作了壹幅黑白紙版畫,名為《古鎮印象》。圖左上方是東門寶塔,右下方是北門寶塔,與壹條用青石板、棋盤石鋪成的古街相連。畫面簡潔,印象深刻。我問她為什麽要這樣創作。她說,我家住東門,學校在北門。每天上學放學都要走過這兩座綠色石板上的塔。以前覺得瞭望塔又黑又破,讓人有點害怕。經過老師的講解,我開始關註它們,才知道它簡單,樸實無華,也是壹種美,所以我想創造它。
在余杭溝,美麗的風景,山間潺潺的溪流,在溪流中嬉戲的魚和溪流打磨的鵝卵石是學生們的最愛。
筆者聽過“鵝卵石變”這壹課。教師通過為學生提供各種尋找創作靈感的素材,引導學生熟練運用鵝卵石,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用創作的眼光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打開創作思路,豐富表現形式,用藝術家的眼光嘗試變廢為寶的藝術活動,從創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會面對所有的學生,學生們會接觸生活中看到的各種各樣的人,根據石頭的不同形狀,通過彩色的泥巴加上想象,創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比如下面兩幅作品,就是學生根據石頭的形狀創作的栩栩如生的大象和刺猬。
第四,愛美從我做起。
由於年久失修、風化和日曬,許多古建築失去了往日的優雅。這正是美術老師所需要的,讓古建築重獲我們生活的日子,讓它們重新煥發光彩。
比如壹個老師教的壹節課《余杭水城門》的片段。
老師:妳壹生中見過哪些城門或水門?
生:(說說我查閱資料得到的關於城門,也就是水城門的知識。)
老師:古往今來,水城門壹直扮演著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們也為水城門傾註了許多美好而豐富的感情。
老師:我們老家余杭有這樣的水門嗎?
學生:(古鎮余杭有兩個水城門)
老師:今天,讓我們設計或畫壹幅水城門的畫,來表達我們對文物古跡的熱愛。
然後老師根據學生的描述,以線描的形式演示了繪畫過程。學生在老師直觀的演示過程中,理解要采用的繪畫步驟。
評價作品時,老師要求三點(表明要求);
(1)是否代表我家鄉的水城門。
(2)水城門的造型好看嗎?加個背景合適嗎?
(3)構圖是否合理?
通過這壹課,學生們不僅了解了余杭水城門,還通過繪畫對其進行了保存,從而更加熱愛家鄉的地方文化。
古鎮有著悠久的民間故事、精彩的傳說、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同時,由於人們對本土藝術文化的認識、開發和保護不足,在社會大潮的快速發展中,它們正以驚人的速度被破壞或消失,尤其是那些民間制作技藝,將隨著老壹輩藝術家的去世而永遠消失。引導學生關註當地文化,還可以組織學生走訪當地民間藝人,收集記錄相關資料,將當地民間藝術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制作當地相關民間藝術,如剪紙、年畫、泥塑等。,並鼓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學生挨家挨戶走,請爺爺奶奶聽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參觀民間工藝品,查家譜,收集地方戲曲資料,品嘗家鄉小吃;老師帶學生出去寫生,描繪家鄉古建築的裝飾圖案,整理出來,存為資料,畫出家鄉的風土人情。學生在這幅畫中更多地了解他們的家鄉,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