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價值觀差異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價值觀差異

中西價值觀差異的主要表現是1。西方文化的主流價值觀是自強不息的精神。西方文化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註重獨立開發個人潛能,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壹切行為的準則,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獨立是實現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權不可侵犯。是自我實現的保證。中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諧精神。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它強調和諧與對他人的友善;在國與國的關系上,主張與鄰為善,與各民族和睦相處。中華民族是壹個熱愛和平、與人為善的民族。2.價值取向是統壹的,也是多元的。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人在這個世界上做了什麽。壹個人在社會上做的越多,他的人生就越有意義。在威權社會,權力就是壹切。所以,壹個人能做的最偉大的事,就是去實現它。以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的生活。受這種統壹的人生價值觀影響,大多數人不願意關心自然科學,導致科學被陷在萌芽狀態。此外,人們的智慧和才能都集中在政治政治上,創造了世界上獨壹無二的不可預測的、充實的、超穩定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出現了中國特有的歷史現象:壹個官員不能求為聖人;不能報效國家,就隱退,或者吟詩喝酒。所以道教佛教會興起,貪生者去修道,厭世者不妨讀佛。在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是多元的,政治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做生意也被認為是相當有價值的。3.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是律師和醫生。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強調個人價值,即主張個人獨立。強調個人主動性、個人行為和個人興趣,勇於進取,珍惜個人權利。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個人主義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他們相信自己能拯救自己。尋求自我表達,強調個人尊嚴,註重個人隱私,個人權利不可剝奪;人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崇尚競爭和優勝劣汰。在西方社會,人們普遍將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個人主義”作為這種精神的概括,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每個人都試圖體現他個性化的自我:個人自信,自我肯定,不受外界約束自由表達內心感受。公開表達不同意見。中國社會的三種基本結構,即高度集權的官僚體制、君主專制和宗法制度,與個人主義在本質上是不相容的,形成了以群體為基礎的集體主義。中國人主張壹切以家庭、社會、國家利益為重,主張個人服從集體,主張“無私”。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要求人們“自律”,“與集體或領導保持壹致”。在個人與家庭的關系中,強調個人為家庭而活,個人的生死與家庭息息相關。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個人主義”自然成為相對於“集體主義”的貶義詞,如自以為是、自負等,被認為是具有既定文化內涵的語言符號。中國人對“個人主義”的定義是“壹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上,只關心自己,不考慮別人的錯誤思想”。4.天人觀念。西方傳統認為宇宙是上帝創造和控制的,人和宇宙是兩個獨立的實體。所以宇宙中的自然規律必須遵守。這種宇宙觀形成了後來的二元論世界觀。他們認為人和世界是獨立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而人處於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地位。人的任務是發現超自然創造者設定的真理,他的人生目標是征服自然。改變被視為進步,他的人生態度趨於客觀理性。因此,西方人以個人為基礎看待問題,強調差異和對立。習慣於分析性抽象思維的這種關註個體的人與自然分離的宇宙觀,導致了人是天生的利己主義者這壹觀念的產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中國人認為人與自然是* * *整體,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遵從自然規律,講究天人合壹。因此,中國人習慣於整體思考。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獲得知識。中國人經常使用演繹法,註重從整體上觀察事物。獲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超越表面的差異,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統壹性。西方神學告訴我們,西方人往往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當作壹個個體,當作某種屬性,但並不認為每個個體都是平等的。他們認識到事物的個體性,同時也認識到所有的個體差異在壹個包羅萬象的統壹體中是相互聯系的,個體差異的統壹就是最高的知識。中國人在整個認知過程中重視心理過程、整體觀察、直觀體驗和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傾向於模糊、不準確、靈活。西方人基於雙重世界觀獲得知識。強調理性。思維方式傾向於通過分類形成直接明確的觀點,是線性分析,比如典型的三段論。中國人在精神滿足中尋找進步的動力,西方人認為是物質進步和社會發展[3]。6.溝通理念。合理的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存在主義以及私有制經濟使人們在交往中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至上的思想。所以西方人性格外向,追求獨立和功利,主張人類改造自然和固有的惡習。這些觀念的形成與其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直接相關。西方國家大多處於開放的海洋地理環境,工商業和航海業發達。從古希臘開始,就有重視研究自然物、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人們傾向於思考外部世界,希望重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尋求對外界的人最有價值的東西為己所用。在中國,天人合壹的思想、差序格局主導的社會結構、維護等級身份的倫理觀念和“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宗旨要求個人融入群體,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這決定了中國人在交往中內向、含蓄、謙虛、不功利。無私。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也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發展,而不是與自然對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社會規範、價值觀和禮儀的制約,這些規範、價值觀和禮儀受到無形協議的約束。生命之始,性本善,主張人們回歸自然,保持自然。萬物不變,中庸之道使人安居樂業,漸而順之。在封閉的大陸文化環境中,中國人在穩定中求發展,在不變中求穩定,註重傳統和過去。在交往中,他們尊重老人,稱老人為“師傅”,稱有經驗的“老兵”,註重老朋友之間的聯系,認為交往越久,感情越深。他們願意掌握語言這個有利的工具(語言是延伸自己影響和改造他人的工具)。他們更喜歡語言,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通過語言,人們才能相互了解。在當今的西方社會,大學廣泛開設修辭學和邏輯學課程,以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語言交流在商業中被廣泛研究和強調。重視語言和辯論的觀念直接或潛在地影響著西方人的交際行為、交際策略和交際風格。所以,在壹個以個體為導向的西方社會,人們願意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人們都健談,善於表達自己。修辭在中國只是壹種溝通技巧。人們不把它當作壹門科學。口才被認為是多余的,多嘴的人被認為是賣弄和不真誠的。在中國的群體型社會裏,人們壓抑自己,說話婉轉含蓄,用詞謹慎,註意察言觀色,對環境高度敏感和接受。語言往往被視為維持社會和諧的手段,而不僅僅是表達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孔子對待語言的態度是他壹貫主張“君子動口不動手”。8.時間觀和金錢觀。西方的時間觀屬於線性時間觀。時間就像壹條直線,是單向的連續運動,是“過眼雲煙”。在西方人看來,倒退沒有出路,只有前進才有希望。所以在時間方位上,西方是壹個未來方位,也就是壹條壹去不復返的直線。中國人之所以喜歡求異創新,是因為他們關註過去,重視過去發生的事情。人做什麽,首先要考慮過去有沒有做過,有什麽成功的經驗或者失敗的教訓等等。甚至他們今天是怎麽做的,也往往以過去為標準,所以循規蹈矩就成了壹種社會規範,這與人們崇拜祖先、尊老愛師、重經驗、重年齡密切相關。因為這些都和過去有關,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壹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也經常對時間進行精心的安排和計劃,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有很大的隨意性,壹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按照計劃行事。西方人常常對此感到不舒服。9.年齡觀念。在中國文化中,長者是智慧和權威的象征。“老”象征著閱歷豐富,學識淵博。“老夫子”、“老幹部”、“李老”成了少數德高望重的人才當之無愧的尊稱。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的頭等價值觀。青春代表著未來,象征著無限的可塑性。對於女性來說,“老了”也意味著失去魅力,這對個人來說既是痛苦又是無奈,所以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老了;而且老年人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和自尊心,所以年齡就成了壹個人的隱私。10.家庭觀。中國以家庭為標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國在世界上生存的指導原則。在中國人眼裏,家是生命的宇宙,是生命的港灣,是至高無上的。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人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讓家庭如此重要的壹個原因是“孝”,“壹切美德的孝是第壹位的”,“孝”是中國的國本,國粹。西方文化突出自己,突出個人,追求獨立。長輩和晚輩可以直呼其名。自己獨立生活。在西方,親戚之間界限分明,老老少少吃飯分開付錢,非常尊重孩子。進入兒童房時,應先問“我能進來嗎?”,強調孩子以獨立於父母生活為榮,願意說出自己的看法。結論:中西價值觀是兩種不同性質和來源的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差異性大,互補性強。
  • 上一篇:如何做壹頓方便又大氣的年夜飯?
  • 下一篇:想從乒乓球拍入手,有什麽好的建議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