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不僅關系到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而且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十五”計劃綱要提出,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
“靠天吃飯”是中國幾千年來幾代農民唯壹的謀生手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式顯然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農業生產受到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市場風險加大。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帶領全村走上致富路。隨著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我們必須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進壹步加強優質品種的引進、選育、繁育和推廣,盡快淘汰和壓縮劣質品種,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了幾個問題。第壹個是這裏的信息渠道不暢通。55%的人認為他們很難獲得有效信息,30.5%的人認為他們更容易獲得有效信息,8.3%的人根本沒有獲得有效信息,只有5.5%的人能夠輕松獲得有效信息。信息就是金錢,沒有有效的信息就不能很好的發展。
第二是我們對農民有壹些誤解。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農民伯伯們似乎每天都在扛著鋤頭種地,對窗外的事情視而不見,只專註於田間地頭。他們不太關註孩子的教育和國家政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高羅村,他們對農業科技、政策新聞、教育和衛生的關註度分別為21%、21%、21%和20%,對娛樂、財經和軍事的關註度分別為11%和4%。其中,我們對農民伯伯在教育上的誤解最深。我們總說農村不重視教育。其實並不是他們不重視。壹是因為村裏文化水平低,但家裏經濟情況不允許,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第三是關於農業種植。通過調查發現,這裏的居民從種植到作物管理都沒有科學的方法和思路進行幹預,也沒有之前整個城市的經驗。所以他們的種植效率很低。例如,許多農民在播種後不管理或灌溉,只是等待雨水的禮物。
基於上述問題,通過我們的研究和討論,我們認為要解決問題,首先必須建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它應包括以下幾個系統:
1,農作物生產與病蟲害防治信息系統
以北方主要農作物(如玉米、谷子、大豆、馬鈴薯等。)為對象,內容要涉及栽培技術、選種、肥水管理知識,同時要學習和收集農作物生產操作規程。
系統要收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基本信息。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建立多媒體病蟲害知識庫,包括傳播途徑、發病條件、流行病學、危害特征、害蟲名稱、受害作物、受害面積、危害分布、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害蟲圖片等。,並提供農業、化學、生物等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2、畜禽生產和疾病預防信息系統
系統應收集豬、雞、鴨、牛、兔、鵝等畜禽的飼養管理技術,介紹規模化養殖條件下動物從出生到出欄的飼養管理技術。畜禽疾病防控主要收集有關畜禽疾病的文字、圖片等基本信息,包括疾病傳入、傳播途徑、發病條件、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屍檢病變、診斷技術、預防措施等。
3.農業數據庫系統
農業數據庫系統資源主要有兩個來源。壹是農業文獻資源介紹,包括世界三大農業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年鑒資源、電子圖書等。,總數據量超過4000萬。二是自主開發部分,包括農業科技成果、實用技術、專家、政策法規、品種、科普數據庫、期刊庫等。
自建數據庫資源,以國內公開的圖書、期刊、互聯網上的農業信息和科研實用知識為采集範圍,以農村基層幹部、農技人員和農民為服務對象。主要收集和解決農業企業和農民在生產管理過程中急需的基礎知識,涵蓋農業信息的方方面面。其特點是直接面向基層,提供的技術成熟、簡單、實用、可靠,基本能滿足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農民的信息需求。
其次,我們還應該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壹)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鼓勵農民服務組織創新,培育經紀人,加強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和市場信息系統建設,加快制定或修訂農業行業標準和重要農產品質量標準,推動采用國際標準,創建壹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有計劃地新建或擴建壹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科技、勞務等要素市場。搞好農業服務,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做好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農民,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推動力。
1,鼓勵公司和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采取財稅、信貸等優惠政策,支持重點龍頭企業發展。為龍頭企業提供良好的信息、技術和資金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和科研單位帶動農民進入市場,與農民形成享受利益、承擔風險的運行機制。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格局。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2.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效率。農產品轉型主要是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目前,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還很低。利用高科技和初級產品的深加工,還可以為農產品的生長提供極其廣闊的市場空間。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和開發,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推進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加工,不斷開發名、優、特、新品種,搞好良種繁育。
3.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創匯農業。“十五”期間,中國將加入世貿組織。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千方百計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中國農產品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重點支持和擴大畜禽、水產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特色產品、有機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參與對外農業開發和水利工程承包。
(三)積極有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從種植業逐步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客觀需要。
1,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引導農民更多地從事非農產業,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貯藏、保鮮、運銷,加快傳統產業改造,積極發展商貿、交通、餐飲、旅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2、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充分調動投資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引導鄉鎮企業加快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名、優、特、新產品,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鄉鎮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競爭力。
3.加快小城鎮發展。小城鎮是轉移農民的基地,是二三產業的載體,對農民增收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有選擇地培育壹批重點中心集鎮,力爭在城市投資體制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使小城鎮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4、鼓勵、支持和組織農民開展勞務輸出。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務工經商,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下鄉”活動雖然早已結束,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思考,讓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開始關心“窗外的事”。它時刻提醒我們,在9億多農民生活的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許多問題。那裏的經濟不夠發達,那裏的政治制度不夠完善。我們大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盡壹份力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