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幹校六記》讀後感

《幹校六記》讀後感

《幹校六記》,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楊絳先生於1981年出版的壹本僅有六十幾頁的小冊子,書很薄,讀書讀的快的話,也許不到壹個小時就可以讀完。我讀過三遍,每次都有不壹樣的感受。《幹校六記》,顧名思義就是在幹校所寫的六篇記錄散文集。那麽何為之幹校呢。

《幹校六記》中的“幹校”指的不是別的,就是五七幹校。五七幹校,是上世紀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各地各部門根據毛澤東《五七指示》興辦的農場,是集中容納中國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部門的知識分子,對他們進行勞動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看了總後勤部《關於進壹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後,給林彪寫了壹封信。在這封後來被稱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澤東要求全國各行業都要辦成“壹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壹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幹產品和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這個大學校,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毛澤東還要求學校縮短學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讓“資產階級統治”學校。於是,為了響應毛澤東的號召,1968年,黑龍江柳河幹校命名為“五七幹校”,成為中國第壹個以此命名的幹校.

此後全國十幾個省市創辦了105所五七幹校,先後遣送、安置了10多萬名下放幹部、3萬家屬和5千名知識青年。大批的五七幹校在各地開辦,許多老幹部被“下放”到幹校勞動。“五七幹校”由此也成為了中國現代史上壹個特定的名詞。這類幹校壹般選址在偏遠、貧窮的農村,去幹校的人被稱為“學員”。無論資歷深淺、品級大小,所有人都叫“五七戰士”。 他們被規定過軍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必須整隊呼口號,唱語錄歌;要“早請示、晚匯報”,例行性地壹日數次集體齊聲“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甚至參加野營拉練。他們的學習內容是體力勞動:種田、挑糞、養豬、做飯、挑水、打井、蓋房……要求自食其力。有很多人因不堪重負,被勞累折磨誘發的疾病致死。直至1979年2月7日,國務院發出《 關於停辦“五七”幹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各地的五七幹校才陸續停辦。

《幹校六記》描寫的就是自1969年11月楊絳先生在送別錢鐘書先生去”五七幹校“勞動,至1972年3月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獲準壹起離開幹校返程北京,在幹校生活勞動兩年多的紀實性散文集。

《幹校六記》,六篇文章分別是:壹.下放別記;二.鑿井記勞;三.學圃記閑;四.“小趨”記情;五.冒險記幸;六.誤傳記妄。六篇文章,除了第壹篇下放別記講的是出發,記的是別,最後壹篇誤傳記妄講的是返程,記的是妄,其余四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在幹校經歷的四件不同的事情。鑿井記勞,記錄的是勞;學圃記閑,記錄的是閑;“小趨”記情,記錄的是情;冒險記幸,記錄的是幸。

“六記”的首記是“下放記別”,寫下放幹校的別離之情,帶出政治運動對人性和生命的殘害。1969 年11 月,楊絳本來打算和錢鐘書吃壹頓壽面,慶祝錢鐘書的虛歲六十歲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錢鐘書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楊絳也下放幹校。送別錢鐘書,有楊絳和女兒錢媛、女婿得壹;但當楊絳下放時,就只有女兒錢媛壹人送她,因為女婿得壹不想隨意捏造名單害人,已在壹個月前含恨自殺。得壹的自殺對楊絳觸動很大,以至於再去幹校前不敢告訴錢鐘書事情的真相。火車開行後,車窗外已不見女兒的背影。楊絳這樣寫:“我又合上眼,讓眼淚流進鼻子,流入肚裏。”到了幹校,楊絳和錢鐘書兩人所在地有壹個小時的路程,平時是不能隨意走動的,只能等到十天壹次的休息日,才可以互相走動。雖然不經常見面,“可是比獨自在北京的阿圓,我們就算在壹起了”。

第二記是“鑿井記勞”。楊絳被分配在菜園班,每天早出晚歸,集體勞動,又參與掘井的工作,產生了“合群感”,從而有“我們”和“他們”的分別。“不要臉的馬屁精”、“雨水不淋,太陽不曬的”、“擺足了首長架子的領導”,是“他們”,也包含了所謂的“資產階級思想”;而“我們”則包括各派別、受“我們”看管的人。這種階級感情,不是基於各人的階級背景,而是基於人性。但在貧下中農的眼中,“我們”又變成了“他們”,農民對幹校學員都很見外,還常常把他們種的菜和農作物偷去。“我們不是他們的我們,卻是穿的破,穿的好,壹人壹塊大手表的他們”。

第三記是“學圃記閑”。在幹校的工作其實不太艱苦,就是單調,或者是擔尿挑糞等知識分子從來不會主動接觸的勞動。楊絳專管菜園,菜園距離錢鐘書的宿舍不過十多分鐘的路。錢鐘書看守工具,楊絳的班長常派她去借工具,於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興沖沖走去走回,借了又還。“錢鐘書的專職是通信員,每天下午要經過菜園到村上的郵電所。“這樣,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可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裏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了。”他們在風和日麗時,就同在渠岸上坐壹會兒,曬曬太陽;有時站著說幾句話就走。錢鐘書平日三言兩語,斷續寫就的信,就在這時親自交給楊絳。楊絳陪錢鐘書走壹段路,再趕回去守菜園,“目送他的背影漸遠漸小,漸漸消失。”勞動雖累,菜園卻成了傳統戲曲中的才子佳人相會的地方,在這小小的菜園裏,楊絳和錢鐘書壹起風雨數十載的老夫妻,仿佛回到了年輕時那段卿卿我我的年華,盡管每天時間不長,但他們很期待也很享受這段時光,老夫妻回到了“小情侶”。可惜好景不長,後來幹校遷址,菜園也被拆了。“只見窩棚沒了,井臺沒了。灌水渠沒了,菜窪沒了,連那個扁扁的土饅頭也不知去向,只剩下滿布坷垃的壹片白地”。

第四記是“小趨記情”。“小趨”是壹頭黃色的小母狗,在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互信的日子,與狗倒能發展出壹段真摯的感情。這頭瘦弱的小狗,因為得到楊絳和錢鐘書的壹丁半點食物救濟,就成為他們忠實的朋友。可是狗在當地貧下中農眼中只有兩個用途,壹是看家護院,二就是吃,他們認為愛撫狗那是“資產階級夫人小姐的玩物”,正因如此,楊絳不太敢去愛撫“小趨”,對它的態度只是淡淡的。他們後來幹校搬家,狗不能帶著走。有人傳話說,他們走後,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處尋找。最後楊絳和錢鐘書把“小趨”送給了當地的解放軍,百般告誡,萬般不舍。後來錢鐘書說,那狗也許“早變成了壹堆大糞了”,楊絳則認為,“也許變成壹只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活壹窩又壹窩的小狗。

第五記是“冒險記幸”,記三次冒險的經歷。其中壹次,楊絳在滿地爛泥的雨天只身奔去看錢鐘書。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幾經磨難,冒險過河,總算到了錢鐘書的宿舍門口,錢鐘書大感驚訝,急催楊絳回去,楊絳也只是逗留壹會,又只身而返,路上的危險也就自不待言了。回去的路上又是壹路驚險,幸運的是平安到達,幸運的是冒險沒有白費,見到了錢鐘書。楊絳這種“私奔”,當中包含了多少情意?這種情意用平常的語調道出,也就更見深厚了。

第六記是“誤傳記妄”。壹次錢鐘書聽聞自己將獲遣送返京,結果只是謠傳。楊絳自然十分失望,她想到去留的問題,便問錢鐘書,當初如果離國,豈不更好,錢鐘書斬釘截鐵的說不,他引柳永的詞自喻,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幸而二人最後還是壹起獲準返回北京。

點評壹本書要放在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幹校六記》成書後,錢鐘書做了壹篇小引,簡單介紹了這本書。錢鐘書認為六記應該在加壹記,名為“運動記愧”。“幹校兩年多的生活是在這個批判鬥爭的氣氛中度過的;按照農活、造訪、搬家等等需要,搞運動的節奏壹會子加緊,壹會子放松,但仿佛間歇虐,疾病始終纏住身體。‘記勞’‘記閑’,記這,記那,都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

幹校實際上是楊絳和錢鐘書下放勞動生活的地方,身體、心裏、家庭、精神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但我們通讀全篇卻找不到對這種不合理現象的強烈控訴和譴責,字裏行間只是平和的語調,或頂多是壹點點淡淡的無奈和婉轉的諷刺。只是在仔細咀嚼後,也許會嘗出壹點辛辣的諷刺意味。這部作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學“怨而不怒”的宗旨。楊絳和錢鍾書的遭遇,雖然比不少受批鬥的知識分子要好得多,但到底是壹種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費,楊絳談到這段經歷,並沒有激情的吶喊,只是壹些略顯平和安靜的諷刺。比如“鑿井記勞”中描寫的貧下中農把“我們”依舊當成“他們”,“小趨”記情中不管愛撫“小趨”,生怕背上“資產階級夫人小姐”的頭銜。正是 《幹校六記》這切實平和的記錄,讓我們透過這些瑣事更透露出楊絳先生那份心如止水泰然處之的心態,面對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經歷種種苦難和欺辱,事過之後,還能不怨不恨,不自憐不自憫,也不申冤訴苦,以平和心態面對,坦然生活。楊絳的心中的那份“靜”是著實讓人敬佩的。

文化大革命,對於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等他們的那壹代知識分子來說,確實是壹種苦難和折磨。比如戴高帽掛木板受批鬥,被剃成陰陽頭,掃廁所,被驅到大院遊行……很難想象受了這些苦難,楊絳卻依然還能說“打我罵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況我所遭受的實在微不足道,至於天天吃窩窩頭鹹菜的生活,又何以折磨我呢。”因為楊絳“雖然每天胸前掛著罪犯,甚至在群眾憤怒而後嚴厲的呵罵聲中,認真相信自己是虧負人民,虧負了黨,但我卻覺得,即使那是事實,我還是問心無愧。” 問心無愧,這就是楊絳心中的坦然吧,面對生活對自己的責難,不去怨恨,不去抱怨,在必須面對的時候,坦然面對,奉上自己的真心和勇氣。因此在幹校裏才有了那份“閑情”來記那些幹校裏的“軼聞趣事”作為六記吧,以至於讓人在讀完六記之後有“下放幹校還有這般樂趣”的感覺。我知道這是在文革辛酸中的苦中作樂,因此更為楊絳的這種心境所折服。“我們稍有壹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楊絳(1911-2016),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生於7月17日,卒於2016年5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丈夫錢鐘書,字默存,著名文學研究家、作家、學者。兩人的愛情同樣也成為壹段美談。

楊絳先生,去世時已經105歲的高齡了,正如她在百歲感言中所說:” 壹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想正是這種平和自然,得意時坦然,失意時淡然超乎壹般的心境才是楊絳先生真正長壽的真諦,而這也是《幹校六記》真正想向世人傳達的壹種心境吧。《幹校六記》透露出來的是楊絳的那份心境:以平和的心態坦然的面對生活的責難,不偏不倚。“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楊絳 《 我們仨》

楊絳 ? 《洗澡》

楊絳 ? 《洗澡後傳》

楊絳 ? 《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錢鐘書 《圍城》

錢鐘書 《寫在人生路上》、

季羨林 ? 《牛棚雜憶》

  • 上一篇:如何制作策劃書
  • 下一篇:成都的口碑:中藥目錄2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