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15世紀至17世紀)
從15世紀後期開始,文藝復興建築取代了哥特式建築,由此產生的文藝復興家具盛行於整個歐洲大陸。直到17世紀初,壹種新的巴洛克式家具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同時,亞非壹些地方的家具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中國的明代家具。
(1)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400 ~ 1650),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社會交往和接待的需要,靠墻布置家具,沿墻布置半身像、繪畫和裝飾品,強調水平線,使墻形成構圖的中心。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家具的特點是:壹般呈直線型,以古典浮雕圖案為特征,多件家具放在低矮的基座上,椅子上加坐墊,家具部件多樣化。除了少量的橡木、襯衫木、柏木,只用胡桃木,節約木材,大花紋的絲織品作為椅座的裝飾。
(2)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1400 ~ 1600)的家具,很多都是原始的,特點是比例厚重、形式長方形,結構簡單,缺乏帶有建築細節的裝飾,鐵制的支架和托架,外露的鐵釘,體型大,陽剛之氣,色彩鮮艷(往往掩蓋了低級的工藝),沖壓。胡桃木用的比松木多,圖案有短鑿和幾何圖案。腿腳呈“八”字形傾斜,以鐵銀玫瑰飾、星飾、貝殼為裝飾。
(3)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家具的特點(1485 ~ 1643):厚重。輪廓清晰的浮雕采用拋光橡木或胡桃木制作,後期出現烏木貼面。椅子有像王座壹樣的靠背,筆直的扶手,還有被扭曲成球形、螺旋形或欄桿形的椅腿,以及帶有小圓面包或荷蘭漩渦裝飾的椅腳。使用彩色木材的鑲嵌細木工、玳瑁、鍍金金屬、珍珠母和象牙,部分家具為西班牙制造。鷹頭獅的有翼怪獸,棱柱,奇形怪狀的人物,女人的柱子,家具的關節都被隱藏起來了。
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風格:意大利首先將古典希臘羅馬建築的飛檐、半柱、基座等細部形式移植到家具裝飾中,建築的造型也影響了家具造型。
文藝復興時期家具的主要特點是:外觀厚重凝重,線條簡潔嚴謹,立面比例和諧,建築裝飾古典。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個世紀。總的來說,早期的裝修簡單樸素,後來逐漸華麗美觀。此外,不同的國家也有各自的特點。如法國采用繁復的雕刻裝飾,富麗奢華(圖6);英國將文藝復興風格與其傳統的簡單刻板風格相結合,形成了壹種簡單嚴謹的風格。北歐的文藝復興家具發展緩慢,實際上融合了晚期哥特式結構和文藝復興裝飾。
二、巴洛克式家具(17世紀至18世紀)
(1)法國巴洛克風格又稱法國路易十四風格,其特點是雄偉、誇張、厚重的古典形式,高雅、典雅重於舒適。雖然使用了靠墊,但是采用了直線和部分圓弧曲線的組合以及矩形對稱結構的特點,使用了橡木、胡桃木和部分歐式鍛木、梨木,嵌有斑木和鵝掌鏟木。家具的下部有斜撐。既有雕刻,也有鑲嵌,還有鍍金或部分鍍金或鍍銀,鑲嵌,繪畫,繪畫。在這壹時期的發展過程中,直腿被改成了彎腿,桌面由大理石和石材鑲嵌而成,高腳扶手椅,壹個蝸牛腿的狹窄平臺,靠墻排列著精心雕刻的下撐;裝飾圖案包括嵌有寶石的旭日形飾針、環繞頭部的射線、橢圓形中的雙L形、森林之神的面具、C形曲線、海豚、獅身人面像、獅頭和利爪、羊頭或烏龜、橄欖葉、菱形花、水果、蝴蝶、矮棕櫚和睡蓮葉、人類寓言、古代武器等。
(2)安妮女王風格(1702 ~ 1714):家具輕巧美觀,做工精良,無強烈線條,造型適合人體。椅背、椅腿和椅面的邊緣都是弧形的,配以舒適的坐墊,采用法國和意大利木紋精美的胡桃木作為貼面。常用的木材有榆樹、山毛櫸、紫杉和果樹。
巴洛克風格家具:17-18世紀流行於歐美的壹種家具。巴洛克風格脫胎於文藝復興風格,但與文藝復興理性古典主義相反,是壹種熱情的浪漫主義風格。文藝復興之後,17世紀的意大利建築處於復雜的矛盾之中。壹些中小型教堂、城市廣場和花園別墅的設計追求新穎復雜的形狀,以曲線和弧面為特征,如華麗的破碎山墻、卷軸裝飾、肖像柱、深石膏線、扭曲的旋轉部分和翻倒的雕塑,突出噴泉和水池等動態因素,打破了古典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原為葡萄牙語“Baroque”,意為珠寶商用它來形容珍珠光滑、圓潤、凹凸不平、扭曲的表面。對運動的追求和對尺度的誇張,形成了非常強烈而奇特的男性化裝飾風格。而且對應的是後續“洛可可”的女性嬌艷風格。
巴洛克風格家具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力量、變化和運動。沙發華麗的布面與精致的雕刻相互配合,高貴的造型與地板裝飾融為壹體,氣質優雅。強調建築繪畫、雕塑、室內環境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非理性、虛幻、幻想的特點。打破平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種顏色的大理石、寶石、青銅、黃金等華麗壯觀的裝飾,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壹些程序和原則。
巴洛克風格的住宅和家具設計有著真實的生活和豐富的情感,更適合生活的功能和精神需求。巴洛克家具最大的特點是相對集中表現性的裝飾細節,簡化不必要的部分,強調整體結構。家具的整體造型和裝飾風格與巴洛克建築、室內陳設、墻壁、門窗嚴格統壹,營造出建築與家具和諧的整體效果。巴洛克風格的家具造型華麗,渲染生活的奔放與熱情。
巴洛克家具,以浪漫主義精神為設計出發點,賦予親切柔和的抒情意境,追求跳躍的裝飾風格,襯托出瑰麗、生動、熱烈、奔放的藝術效果。巴洛克式家具利用多變的曲面,運用各種裝飾,進行大面積的雕刻、金箔貼面和金漆,並應用大量的織物覆蓋坐臥家具。復雜的空間組合和強烈的布局基調,以強烈的舒適性和細膩溫暖的色調處理,表達出每件家具的抒情色彩,非常成功地表達出激情浪漫的藝術效果。
3.洛可可式家具(從18世紀到18世紀)
(1)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家具的特點:家具精致典雅,符合人體比例,強調曲線,尤其是家具的腿部,沒有橫檔,比較輕巧,便於移動;胡桃木,紅木,果木都用,還有藤材。聚氨酯制品和吸管;華麗裝飾包括雕刻、鑲嵌、貼金、繪畫、色彩裝飾和貼金。在早期,許多新的家具被引進或大規模生產,柔和顏色的織物被用來裝飾家具。這些圖案包括不對稱的斷裂曲線、花朵、扭曲的漩渦裝飾、貝殼、中國的裝飾藝術風格、樂器(小提琴、號角、鼓)、愛情的象征(手持弓和劍的丘比特)、花環、牧羊人的場景、獎杯裝飾品(活動符號的裝飾安排)、鮮花和動物。
(2)英國早期喬治斯(1714 ~ 1750):1730之前為強烈的巴洛克風格,1730之後開始流行洛可可風格,以精雕細刻、鑲嵌飾品、鍍金石膏為主。裝飾圖案有獅頭、面具、鷹頭和展開的翅膀、貝殼、希臘神面具、建築柱頭、開裂的山墻等等。
(3)喬治後期與溫莎椅。直到1750,彩繪家具才開始流行。筆直筆直的家具,小尺度美觀的裝飾線條,錐形直腿和無橫檔被廣泛應用於家具中,有些家具部件過於纖細。
值得壹提的是,此時在英國溫莎流行壹種椅子,在美國經過改良和普及後成為英美鄉村家具的代表之壹。
洛可可式家具:洛可可時期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興起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
洛可可(Rococo)洛可可(Rococo)是從法語rocaille演變而來的壹個詞。它的原意是由貝殼和鵝卵石混合而成的室內裝飾品。
洛可可風格就像中國的明式家具壹樣,以線條流暢、造型優美著稱。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時期巴洛克風格的法國古典家具以雕刻為特點,這與當時國王路易十四的勇敢和戰鬥有關,通過雕刻體現家具中的力量。
洛可可風格更有女人味,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芭蕾為原型的椅子腿。可以看到那種精致優雅,那種融入家具的節奏感美。路易十六時期經歷了歷史變遷,所以拋棄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時期的復雜,把家具的曲線變成了直線,只留下了凹槽的設計。
到了新古典主義時期,連凹槽都省掉了,只剩下直線。經過時代的變遷,法國古典家具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但洛可可風格仍然是法國古典家具最具代表性的風格,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和推崇,也是人類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色彩鮮艷,裝飾精致,家具也很精致復雜,不像巴洛克風格色彩強烈,裝飾豐富。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溫婉,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特別喜歡用貝殼、漩渦、巖石作為裝飾主題,纏繞草花,纏綿纏繞,連成壹體。天花和墻面有時用曲面連接,墻角處布置壁畫。
室內建築部分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往往做成不對稱的形狀,變化很大,但有時也是人為的。室內墻面粉刷,愛用明亮的淺色如淺綠、粉紅、玫紅等。,而且大部分腳都是金的。室內墻裙板有時用木板,有時做成精致的框架。鏡框四周有壹圈花邊,中間常襯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宮廷貴族的生活情趣,壹度風靡歐洲。
4.新古典主義家具(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
這個時期的家具稱為新古典主義家具,與我們現代裝修風格中對新古典主義家具的定義不同。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家具,壹般是指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改進,去掉過多無用的奢華裝飾,回歸歷史家具的古典風格。
(1)法國路易十六時期的家具特點:古典影響占主導地位,家具更輕、更女性化、更柔軟,考慮人體舒適度的尺度,家具對稱,有線性和幾何形式。大部分家具都是油漆過的,櫃子和抽屜櫃都是長方形的。箱子上的金屬環四周飾有框架圖案,座椅配有坐墊和直腿,向下方逐漸變細,呈箭筒狀或細長狀。
(2)法國帝國時期(1804 ~ 1815):家具曲線渾厚,比例雄偉,體量厚重。裝飾包括沈重的平板,青銅支架,鑲嵌寶石,銀,淺浮雕和鍍金。漩渦曲線和少量裝飾線被廣泛使用,家具的外觀對稱均勻,深色。1810年前壹直用紅木,後來用橡木、山毛櫸、楓木、檸檬木。
(3)英國攝政時期(18LL ~ 1830):以設計的舒適性為主要標準,形式、線條、結構、表面裝飾都很簡單。許多部分呈長方形,以紅木、黑檀和黃檀為主要木材。裝飾品包括小雕刻、小凸線、雕刻合金、黃銅帶、獅子腳、腳輪和櫃門上的金屬線柵。
(4)維多利亞時期(1830 ~ 1901年)是19世紀混亂風格的代表,對歷史上的家具形式進行了無差別的整合。圖案有古典、洛可可、哥特、文藝復興、東土耳其等。設計趨於退化。1880以後的家具都是用機器制造的,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技術,如金屬管、鑄鐵、曲木、層壓板等。椅子上裝有螺旋彈簧,裝飾包括鑲嵌、繪畫、鍍金、雕刻等。使用桃花心木、橡木、龍木、烏木等。部件很重,家具有舒適的曲線和圓角。
新古典主義家具風格:法國新古典主義家具成熟於路易十六時期,所以也叫路易十六家具。它很快傳播到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新古典主義家具的特點是以細直線為造型基調,追求整體比例的和諧,不做過多的細節,表現出註重理性、講究中庸、結構清晰、脈絡嚴謹的古典精神。家具大多采用上下收縮的方形或圓形支腳,櫥櫃的框架部分用紅木等珍貴木材制成的菱形或錐形鑲嵌貼面裝飾。
維多利亞式家具風格:19世紀混亂風格的代表,將歷史上的家具形式不加區別的融合在壹起。圖案有古典、洛可可、哥特、文藝復興、東土耳其等。設計趨於退化。1880以後的家具都是用機器制造的,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技術,如金屬管、鑄鐵、曲木、層壓板等。椅子上裝有螺旋彈簧,裝飾包括鑲嵌、繪畫、鍍金、雕刻等。使用桃花心木、橡木、龍木、烏木等。部件很重,家具有舒適的曲線和圓角。也許正是各種風格的混合借鑒,導致了這壹時期出現了壹種舒適的高靠背椅子,這種椅子帶有維多利亞時代生活的印記,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椅子,壹直沿用至今。
五、現代風格家具
(1)新藝術運動風格
時代: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流行的壹種建築、美術和實用藝術風格。
地理位置:以比利時為中心,流行於歐洲大陸。
特點:體現了現代建築室內設計簡單化、凈化化的趨勢。
代表人物:霍塔和懷爾德。
新藝術運動是對以往歷史風格的壹種打破,體現了壹種懷舊的潮流和不拘壹格的混亂。新藝術運動拒絕了西方藝術的另壹種趨勢——自然主義。新藝術運動的倡導者熱衷於展示華麗精致的裝飾。新藝術派的藝術家其實是崇拜自然的,但他們崇拜的是熱烈而蓬勃的自然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很難通過復制其表面形式來傳達。
新藝術運動最典型的圖案是從自然植被中抽象出來的,多為流動的形態和蜿蜒的線條,充滿內在的生命力。
在室內設計中,Horta喜歡使用像藤蔓壹樣纏繞扭曲的線條。這種起伏而有力的線條成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特征,被稱為“比利時線”或“鞭狀線”。奧爾塔設計的位於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的住宅是新藝術主義的經典作品。
法國新藝術運動的另壹個代表是傑馬德,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為巴黎地鐵設計的,被稱為地鐵風格。“地鐵風格”與“比利時線”頗為相似,地鐵入口處的欄桿和燈柱均采用起伏卷曲的植物圖案。Jimad設計的咖啡是典型的新藝術主義設計。與新藝術運動有關的壹個學派是維也納分離主義學派。其代表人物是英國格拉斯哥的建築師兼設計師麥金托什。他和妻子、嫂子、姐夫組成著名的“格拉斯哥四人組”設計團隊,從事家具和室內裝修設計。
如果說Horta和Jimad的主旋律是卷曲起伏的“鞭狀線”,MacIntosh的主旋律則是壹種又高又直又細的豎線,能體現植物生長垂直向上的生命力。麥金托什壹生設計了大量的家具、餐具和其他家居產品,這些產品都具有高直風格,是哥特式和新藝術主義的融合。維也納分離主義學派的另壹個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受麥金塔的影響,霍夫曼喜歡規則的豎排構圖,逐漸演變成方形網格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因此獲得了“棋盤霍夫曼”的綽號。
新藝術運動非常強調整體藝術環境,即人類視覺環境中的任何人為因素都要經過精心設計,以達到和諧壹致的效果。新藝術運動本質上仍然是壹種裝飾運動,但它以抽象的自然圖案和曲線脫去了保守和折衷的外衣,這是現代設計簡化和純化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之壹。特別是維也納分離主義學派的直線和正方形,預示了機器美學的出現,為設計走向現代主義創造了非常重要的條件。
②現代主義
隨著新藝術運動、立體主義、de stijl、立憲主義等現代流派的產生和發展,所謂“機器美學”就是用純化的幾何學來象征機器的效率和合理性,反映工業時代的本質特征。其中,風格派的蒙特裏安和裏特維爾德的設計對現代設計影響很大。
蒙特裏安的油畫典型地反映了德·斯蒂格爾的視覺語言。他認為繪畫是由線條和色彩構成的,所以線條和色彩是繪畫的本質,應該允許它們獨立存在。只有最簡單的幾何形式和最純粹的色彩組成的構圖,才是最常見的永恒的繪畫。在他的作品中,只用了三原色塊和無彩色的黑、白、灰。
Ritveld的貢獻在於,他將de stijl藝術從平面擴展到三維空間,利用簡單的基本形狀和三原色,創造出了美觀實用的建築和家具。他的作品包括紅/藍椅子和烏特勒支住宅。機器美學的出現為設計走向現代主義提供了理論條件。現代主義是在德國格羅皮烏斯、斯密和法國柯布西耶的積極推動下發展起來的。
1965438+2009年4月,格羅皮烏斯在德國魏瑪建立了國立建築學院,簡稱“包豪斯”。“包豪斯”這個詞是格羅皮烏斯創造的,由德語單詞“building”和“house”的詞根組成。包豪斯學校是魏瑪藝術學校和工藝學校的合並,目的是培養新的設計人才。
Miss是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長,他的名言是“少即是多”。1929年,他設計了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和巴塞羅那椅,成為現代建築和設計的裏程碑。1932年,德國納粹關閉了包豪斯,包豪斯的學生和老師離開了德國,把包豪斯的思想帶到了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德國,包豪斯的產品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包豪斯的影響力不在於它的實際成就,而在於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曾壹度被視為現代主義的經典。但是,包豪斯的局限性也逐漸被人們認識到,比如:為了追求新的、工業化的表現形式,在設計中過於強調抽象的幾何圖形。
“立方體就是上帝”,無論什麽產品和材料都是幾何造型,導致形式主義,有時甚至破壞了產品的使用功能。嚴格的幾何造型和對工業材料的追求,讓產品有壹種冷漠感,缺乏應有的人情味。包豪斯積極倡導面向普通大眾的設計,但由於包豪斯的設計美學抽象深奧,只能被少數知識分子和富裕階層欣賞。包豪斯最關鍵的就是所謂的“國際風格”。忽略了各個國家、民族的歷史脈絡,壹些設計師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用抄襲代替創作,形成了千人壹面的“國際風”。平頂白墻長窗的方箱型建築風靡全球,對各國的建築文化傳統產生了巨大影響,廣受詬病。
包豪斯非常重視功能,先後提出了“形式服從功能”、“功能第壹,形式第二”、“房子是人居住的機器”、“功能不變的地方,形式不變”等口號,從而走向了極端功能主義的道路,忽視了人們對美感的需求,這也是人們批評包豪斯的壹個原因。
無論人們對包豪斯有多少保留,它的巨大影響是無可爭議的。聚集在格羅皮烏斯旗幟下的精英們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卻發展出了強大的* * *。他們懷著堅定的信念,在各自工作或教學的地方傳播包豪斯的思想,並使之發揚光大。
(3)高科技風格
時間:1960到1980。
地點:歐美國家。
特點:高科技風格不僅在設計上采用高科技,在審美上也提倡新技術的表達。
高科技風格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機器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征。許多電子產品模仿軍用通信機的風格,即所謂的“遊擊隊”風格。高科技風格的發展離不開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發展。
高技派的代表作品是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由英國皮亞諾和羅傑斯設計。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不僅坦率地展示了結構,還暴露了所有的設備。在它的東立面上,布滿了五顏六色的“管道”,紅色的是交通通道,綠色的是供水系統,藍色的是空調系統,黃色的是供電系統。西面是幾條有機玻璃龍。壹條從地層向上蜿蜒的是自動扶梯,還有幾條水平走廊。
高科技風格在室內設計和家具設計中的主要特征是直接使用為工廠和實驗室生產的產品或材料來象征高度發達的工業技術。比如外科醫生用的獨輪車,倉庫用的金屬支架,礦井用的安全燈,都進入了家居環境。
高科技風格經常被人詬病,因為它太註重技術和時代的體現,把裝飾降到最低,所以顯得冷漠,缺乏人情味。
⑷後現代主義
時間:1965之後。
地點:歐美國家。
後現代主義是壹場旨在抵制現代主義的運動,廣泛體現在文學、哲學、批評、建築、設計等領域。文丘裏出版了《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壹書,成為後現代主義的最早宣言。針對現代主義“少即是多”的信條,提出“少即是無聊”的口號,倡導壹種雜亂、復雜、曖昧、折中、象征、歷史的建築。
他把拉斯維加斯光怪陸離、五彩繽紛的世俗建築和設計視為流行文化的傑出代表。
後現代主義有三個主要特征:語境主義、寓言主義和裝飾。後現代主義在設計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組織是意大利的“孟菲斯”設計師團體。“孟菲斯”反對壹切固有的觀念,把生活鑄造成壹種固定的模式。“孟菲斯”對功能有了自己全新的解釋。他們認為功能的意義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有文化和精神的。產品不僅要有使用價值,還要有文化內涵,這就使得設計成為壹種文化體系的隱喻或象征。“孟菲斯”的設計盡力表現各種個性化的文化內涵,從天真滑稽到怪誕離奇。在色彩上,我經常故意打破色彩搭配的規律,喜歡用壹些鮮艷、滑稽、色度高的亮色,尤其是粉色、粉綠色等艷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