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壹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妳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 篇1這個學期通過參加研究學習活動,我接觸到並且開始學習《弟子規》。我和許多人壹樣,提到《弟子規》都存在壹個誤解:那是給小孩子學的,我都這麽大了,學它何用?但當我開始學習《弟子規》就發現我錯了,裏面所說的壹百壹十三件事情,我做到的很少,有壹些道理還不太明白,有壹些雖然明白了,但是沒有落實到生活中。不過我很慶幸我在高二就接觸到《弟子規》並認真去學習,它使我能夠在以後的為人處事中做出正確的抉擇,能夠少留下遺憾。
首先,提到《弟子規》會讓我想起“道德”二字,我總以為自身與人相處時內心最初的反應,便是道德的根本。學習了《弟子規》之後,我從以往的錯誤認識中醒悟過來,原來道德的根本是孝。更讓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很少做到“孝”這個字,還有什麽臉面說自己有道德呢!此後我就開始認真學習《弟子規》中“孝”的部分,它讓我懂得了以前對父母的諸多不是。《弟子規》中有不少孝敬父母的準則,雖然都是壹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但都體現了“孝”這個字,也說明孝順父母不需要多少財富或多大的名氣,就算是壹些小小的關懷也能讓父母感到開心滿足。世上不求回報地對妳好的就是父母了,只要給父母壹點點關愛他們就心滿意足。回想以前我對父母的種種不好的行為,我就感到愧疚。父母辛苦地工作賺錢養育我們,我們慢慢長大,父母卻漸漸老去,但我們並沒有懂事,和父母頂嘴,惹父母生氣,讓父母傷心。我常常因為父母的壹句輕聲責罵就非常地不高興,因此兩三天不理睬父母,現在想起真是非常後悔,就因為那麽壹點小事我就如此對待父母,父母心裏肯定也傷心難過。我們總是對別人的壹點幫助而感激不盡,卻對父母的關愛視而不見。難道父母對我們好我們才對父母好,父母對我們不好我們就應憎恨父母嗎?不是這樣的,《弟子規》中有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就是無論父母對我們好不好,我們都應孝順父母,豈能因父母壹時對我們不好而憎恨他們呢?父母對我們好,我們做到孝順不難。若父母對我們不好,而我們仍不變其心地孝順父母,才能顯現出壹個人的孝順和高尚品德。“孝”不僅是對父母的行為,還是對師長,對朋友的的行為。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開始學習與他人如何相處,《弟子規》中有在家、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準則。這些準則無壹不體現出先賢所凝聚的大智慧,體現出對他人的關心,它正確地引導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值得我們用壹生去學習和落實。書中提到的“欲平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先齊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立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人人都能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與人相處,懷著壹顆無私的心去對人,那麽壹定會像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作者)說的那樣:人人都幸福快樂無憂無慮。
但是,在如今的世界,真的人人都能做到像書中說的那樣嗎?若別人做不到我們做到了有用嗎?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直到在做研究性學習中,聽傅天佑老師講解《弟子規》時我才找到答案。傅老師說:“如今能做到的人很少。但是不是別人做不到我們就不做了呢?不是,我們首先要自己做好,才能帶動他人。”這幾句話令我豁然開朗,也讓我認識到了壹個關鍵,那就是自己要去做到,去落實。學習《弟子規》若只是把內容背下來卻不去做,那只是泛泛而談,“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因此最重要的是自己去做。書中有句話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只有自己用身教才能帶動別人,才能弘揚善,激發善。
《弟子規》中雖然只有壹百壹十三件件事,但卻是值得我們用壹生去學習和落實,而且當妳對照自身壞會發現有很多事情是沒有做到的。《弟子規》是古代先賢留下的人生智慧,它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生活指導,能夠解答我們內心的疑難,指導我們正確地做人做事,擁有壹個圓滿的人生。
《弟子規》讀後感 篇2說來慚愧,因為孩子的原因,我才接觸到《弟子規》,在與女兒壹起閱讀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有壹點點感悟和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進行了修改,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的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全文包括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有360句、1080個字。具體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學習上應有的禮儀與規範。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做人應有感恩之心,感恩是壹種文明,感恩是壹種品德,有了感恩的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將會變得更加親近、和諧,生命也將得到滋潤。而孝敬父母則是心存感恩的起碼表現。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誠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被視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證”,是為人之道,立身處事之本。《弟子規》還教導我們要有博愛的胸懷,“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待大眾要有仁慈、關愛之心。“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指做人要註重道德修養的提高,而非外表容貌;確實才學豐厚,威望自然就高,而不是靠自吹自擂。
《弟子規》不僅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學習。“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既要註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註重身體力行,知行並重。“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則告訴我們讀書學習要註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壹不可;同時,做學問要專壹,不能壹門學問沒搞懂,又想搞其他學問;“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又告訴我們在制定讀書學習計劃的時候可以設壹個適當寬松的期限,但在實際執行時卻要加緊用功,不可懈怠,日積月累地功夫到了,困頓疑惑的地方便迎刃而解。學習過程中如有疑問,要隨時記錄,以便在有機會時向良師益友請教,求取正確答案。
《弟子規》還在與人交往、個人穿戴儀容乃至飲食、衛生等方面有明確的規範要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弟子規》集孔子道德教育之大成,是我國璀璨文化的結晶,雖時過數百年,依然不失為當今人之行為典範。需要註意的是,“弟子規”中的“弟子”應做廣義理解,他可以是子女、學生,也可以指公司的員工、社會之公民,可以是我們每壹個人。
學習了《弟子規》,我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所打動,其中的禮儀規範正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紮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擁有壹顆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才是壹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是肩負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育有德之人的重任,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而傳承《弟子規》的關鍵在於身體力行,因此,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與身邊的朋友、同事相處做起,從我們班級教育的壹點壹滴做起,愛崗敬業、謙虛友愛、關愛每壹名學生,***建和諧校園,***育國之棟梁!
《弟子規》讀後感 篇3學校最近早讀流行讀《弟子規》了,(還好比讀語文中的文言文好壹點,個人觀點)。“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就這樣,學校早讀《弟子規》就開始了。
《弟子規》這本書字不算太多,三個字組成的壹個句合成的壹段話,總七篇。但也是這七篇確包含了人類的自我修行。所以《弟子規》相當與壹本《禪理》。
我們現在是90後的孩子,每壹個人或許都有大或小的個性。但是以我們現在的素質想要在進步是很困難的。現代社會只會壹味向前,抱著跌倒了爬起來的精神壹味向前,確不在跌倒了的時候看看腳下到底是什麽原因使妳跌倒。
現代人了,我也並不想人類壹味模仿《弟子規》中的所作所為畢竟我們是現代人了,古中國的壹些文化風俗已經在這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次我覺得這是壹本兒童讀物,教育小孩子和和成年人是沒有多大關系。但是做為古中國的傳統文化,確實是不應該拋棄的。其次時代在更新,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對古人的傳統認知時也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
但是其中所所講的確實我們應該需要學習壹下。
《弟子規》中包含了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壹些人在處事,相處時的禮儀。
《弟子規》裏面有壹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我呢在日常生活中確實與這幾句話完全相反的。父母教我我都是回答待會馬上然後過了十幾分鐘在去履行十幾分鐘前的事情,然後到了樓下不免會又先爭吵,但是我就用個個理由來推脫,接下來就不免會又家庭大戰。但是我如果學習壹下《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的話,應該可以減少很多的“有血事件”。如果我換位思考的話如果我是父母他們是孩子的話,我就會想把他(她)生下來到底是幹什麽用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以前中國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和古人相比我們現代人的品行(不知道用倒退還是落後姑且用倒退把)倒退的太多太多了,我想這個也是中國比不上其他國家的原因。( )
理,為人處世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那麽在職場中學習中就可以避免個人素質很大的不足。
在人與人相處中我們懂謙讓,不能驕傲自滿,“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對人不可有傲慢之心,這壹點應該模仿《鴻門宴》中的劉邦,劉邦應自己的謙卑而獲得了項羽的信任。而項羽確因為自己的傲慢在
鴻門宴中放走了最後殺死自己的敵人。他們兩個就是謙卑與傲慢的形象。
人生在世要又自己的人生目標,任何活的有意義,應該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讓妳明白有先東西確實需要我們去扞衛,有些東西確實需要我們保留找到自己真正要力行下去的。希望妳們可以做到“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力行’就是要有恒心,壹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學習,妳才能學得好。
我記得《弟子規》後面有這樣的壹句話至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我覺得他是顛倒了的應該是“至樂莫若讀書,至善莫如教子”。讀太多的書只會讓妳變的更呆,沒有記法的死記硬背,沒有理解的讀只會物得其反。教子是以妳們父母的智慧來教育孩子,也可以說就是前人的智慧來教育後人。常常人們說的,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來彌補我們的“缺陷”,防止後人在前人失敗的地方繼續犯錯也就是說“我”不會在壹個地方犯兩次錯。
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不過想要中國人口素質提高壹本小小的《弟子規》還是沒用的。
《弟子規》讀後感 篇4幾年前的壹個傍晚,母親遞給我壹本《弟子規》,叫我沒事的時候看看。起初並不知道母親的意圖,只覺得是媽媽見我閑暇裏整天上網玩遊戲,讓我多看看書、遠離電腦遊戲而已。但隨手翻看了書的前言部分,我就明白了母親的意圖。她老人家不會是覺得我這個兒子在為人處世、孝敬父母、尊師敬業等方面讓他不滿意?臉泛潮紅的我忍不住快速瀏覽起全書,想從中發現自己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做法與書中所講到底有多大差距。然而剛讀不久,我就被他所震撼,原來我平日裏的言行、做法與古人謙遜、平和、仁孝的理念相聚甚大,《弟子規》就像壹面鏡子,將我的人生經歷中的所有錯都反射了出來。越讀越感到自己前錯太多,越發的.感慨,越發感覺到《弟子規》是我們做人的指南,越能夠體諒母親的心思。母親是盼兒成熟、盼兒成才。 《弟子規》的七個部分分別講述了《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學文》七個方面的道理。《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壹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些都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然而,我們現代人又能做好哪些呢?而我又做到了什麽呢?這不僅又讓我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麽多。
書中寫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古代從三歲孩童到古稀老人皆知的道理,我們現代人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禁自問。看來,明道理而踐行之才是真正的為人處世之道啊,我要學習的路還很遠啊。
《弟子規》首先讓我明確了“入則孝”的道理。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父母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妳,妳都要盡妳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意。”面對這幾句話,我感觸最深,也受益很多。因為這正是我在工作和學習中做得最不到位的地方。對手頭上的工作不能合理分配時間,經常壹件事沒幹完就急著辦另壹件;遇到不懂的問題,也是經常敷衍了事,不能認真排除疑點。《弟子規》給我指出了毛病,並講明了解決方法,相信我按照書上所說的去做,工作的效率會進壹步提高。
那時起,自己時不時抄起此書,翻看兩眼,感悟其中的道理,對自身的修養和品行以訓誡。
上月,分局組織民警開展讀好書活動,又向每位民警發放了《弟子規》壹書。我又再次細讀。細讀全書,感悟其中的道理。書中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對照《弟子規》,發現自身的陋習多的不是壹點,而是全部。
《弟子規》壹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行為養成和道德品質。讓我學著用書中的道理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指導家庭生活和工作學習,我要努力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壹切人、事、物,不斷修養自己的品行。做壹個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