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性的婚俗很奇怪,在電影《寡婦村》中有所表現,似乎有點難以理解和接受。結婚那天,新娘穿著黑褲子——當地人稱之為黑鳳裙,打著壹把黑傘,由她家的親戚朋友陪同,男方沒有派人來接她。據說在新婚的第壹天晚上,新娘不能睡覺,所以她只能在袖手旁觀的床上過夜。結婚三天後,他們會回父母家住很久。直到除夕,丈夫才能帶妻子回家住壹晚,第二天必須把她送回父母家。
此後,只有當更大的傳統節日到來時,如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也就是7月15日,以及冬季至日和農忙時,丈夫才能帶妻子回去住壹兩天,以此類推,直到妻子生下孩子,他才能名正言順地長大與丈夫生活在壹起。其實,惠安女兒形成這種長期待在父母家的習俗,並不是憑空而來的。由於男性長期在外打漁勞作,女性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從而形成了惠安女兒長期住在娘家的習俗。長期住在父母家的習俗,給過去很多惠安姑娘帶來了不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舊習俗發生了許多變化。
在海邊洗海蛤的惠安老新娘走過火爐,走出祖屋,是惠安婦女傳統婚俗的壹道程序。據說紅色的火焰預示著新婚生活蒸蒸日上。像傳統習俗壹樣,新娘通常戴著非常奇怪的頭飾。只有在婚禮那天,惠安姑娘才能戴上這麽漂亮的頭飾。五六個聰明的女人花了四個小時才梳好。但是如果新娘不小心弄亂了,是不可能自己梳的。那這些女人為什麽要把新娘的頭飾梳成這樣?這裏面有什麽玄機?原來,在過去,留在娘家的婚姻習俗中,它在新娘的新婚之夜起著監督的作用。據說新娘結婚三天後就要回娘家了。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發亂了,同齡的姐妹們會嘲笑她。所以新娘為了保持發型整潔,壹般在婚禮後三天三夜不躺下睡覺,盡量避免和新郎睡在壹起。
惠安女出嫁或外出做客時,頭飾突出“喜”字,講究明亮風采。梳個大發髻,插上各種金銀飾品,偶爾用各種風格的絨花裝扮成小花壇。同時,壹條黑色絲巾從發髻背面開始與裙子等長,絲巾兩端用黑絲連接,用綠絲縫制各種圖案。平時在家裏,頭飾貫穿著“簡”字,追求簡約和真實,但絕不隨便。他們往往會插上壹點飾物和絨花,在頭頂鋪上壹塊黑絲,在裏面縫上壹個用黑色粗布做成的長方形罩子,用三根竹子支撐起來,壹半伸出額頭。同時,他們用黑絲做壹個爪三角站在上面,尖端縫壹條紅絲帶。住在娘家或者喪偶的時候,堅持“輕”字。發髻不梳,不插任何飾品,只需把發髻的尾部卷起來,壹半用黑色圍巾包裹,另壹半露在圍巾外面,看起來像壹束線,俗稱“打褶”。前者意味著自由,後者強調守時。
惠安女性以其獨特的習俗吸引了民俗學研究者的註意。
未成年結婚
大部分惠安女孩都有“早婚”的習俗,她們出生後不久,家人就安排她們訂婚。現在仍有少數人延續這壹習俗。
長期住在自己家裏
“長住父母家”的婚姻習俗,又稱“長住婆家”,已不再是壹種習俗。女人結婚三天後回娘家住很久,只有過年過節和農忙的時候才會在婆家住壹兩天。不允許妳在妳丈夫家呆很長時間,直到妳懷孕。我在父母家住了至少兩三年,最長的也有20多年,壹般五到八年。她們壹年去婆家不超過十次,每次不超過三天。我回婆家,壹般都是用壹塊布蒙著臉。晚上關燈才能拆,第二天早上還要跑回家。懷孕生孩子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被認為不吉利,晚上要趕去婆家生,所以半屋生孩子往往來不及。因為妻子很少去公婆家,去公婆家比晚上多,而且經常用布蒙著臉,所以經常會有夫妻多年不認識的怪事。
原因分析
分析這種婚俗的人文原因,主要有四點:壹是“這種婚俗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遺留物”;二是“兩性分工不同造成的”;第三,婚俗與當地“早婚”有關,“構成同壹婚姻制度的補充部分”;第四,“這種特殊的婚俗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和越南人足不出戶的婚俗與中國文化中被推向極致的封建貞操觀念相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