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余的文化散文集。余的散文以其文采、思維敏捷、知識豐富、見解獨到而受到千千萬萬讀者的喜愛。他的歷史散文更是獨樹壹幟,常人所未見,常人所未想,善於用精彩的文字將讀者壹步步帶入文化自覺的河流,啟迪哲學思考,喚起情感,在歷史意義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除此之外,還有大家熟知的文化潮流類文章,如《上海人》、《筆墨祭祀》,以及大家熟知的充滿文化情懷的追憶散文。用優美的語言寫出散文不容易,寫出壹些歷史文化意義更不容易。余的歷史散文可能使人兩者兼得[1]。《文化之旅》是作者的文化散文集。其中壹些文章獲得了各種文學獎項的壹等獎。該書的主題是借助山水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觀塔》(人民教育出版社入選中學教材)、《陽關雪》通過古老的意象描述了黃河文明在大漠中的興衰,歷史上深刻的蒼涼感在筆下可見壹斑。《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以柔美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從形式和精神上展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社會狀況。《風雨飄搖》、《青雲譜隨想》將筆觸直接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現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知名的文化潮流類文章,如《上海人》、《筆墨祭祀》,以及知名的充滿文化情懷的回憶散文,如《牌坊》、《寺廟》、《住在龍華》。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豐富的文化感悟和藝術表現力撰寫的這些文章,不僅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內涵,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壹個全新的範例。[2]余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揣摩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厚文化,用細膩的筆觸為這次巡禮中華文化的“艱辛之旅”寫了壹本書!不甜,因為裏面有太多我不忍心親身經歷的苦澀。苦澀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增添了壹份味道。在讀《文化之旅》之前,我大概不會想到,壹個引人入勝的景點和古跡背後會有如此深刻的含義。而作者用他的妙筆組合出幹凈優美的散文,使它們成為喚醒華夏子孫的文章。走進情境,想到書中,不禁嚴肅起來。就像壹群被放逐的士兵,被放逐到壹片陌生的土地,因為歷史文化的推動,迫使我們前行。終於,莫高窟的洞穴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洞窟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寂靜。我們靜靜的看著投射在石壁上的光影變化,就像他們靜靜的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壹刀,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輝煌。它遭遇了滅頂之災:道士王用壹串鑰匙守護敦煌千年,卻留在外國人手中,而華夏子孫棄之不顧,文物出口到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個神秘而又意味深長的山洞,能吸引大家眼球的,不是耀眼的外表,而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了壹種儀式,人性和深層次的寓意。我們在這裏看到了美,我們看到了宗教的世界,尤其是它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標本。“朱波光韻,劉小喬江村”的對聯,做到了江南小鎮的韻味。江南小鎮不是大自然雕琢的自然景觀,而是屬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人文景觀。我們沒來過,但書裏的江南小城給我們壹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難怪,這些年來,很多文人在政治不清或者生活失意的時候,都會來這裏隱居。而蓋房,壹座荒山,生活有煩惱,“隱於市”成為文人隱居江南的最佳推力。事實上,我們對“隱居”的看法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好的壹面是,當中國的文化因為壹些因素開始雕零,比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文人或學者會帶著他們的知識隱居在這裏,以躲避戰爭或政治迫害;其次,人生沈浮,疾病纏身,官場坎坷,都是文人失意的時刻,事事順心。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舒緩他們的身心,找個地方隱居起來,等到他們休息夠了才是新旅程的開始。缺點是有些人會把隱居當成壹種謀取功名的工具,為了得到壹個官位而假裝隱居。這些舉動造成了中國特有的隱性文化的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聲名完全黑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逸”或“保存”還是持肯定的看法,因為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發展空間過於狹窄,除了隱逸,就是逼死。與其讓他們的野心就這樣破滅,我們會選擇潛水,有朝壹日東山再起。余曾說,他常常站在前人站過的地方,觀察自然和人文環境來思考他們的情感;在留侯廟前,壹座石像紀念著柳宗元的壹生,從他的文學才華到他的貶謫,這是貶謫,劉墉府是壹個偏遠的地方。所以他把自己置身於山川之間,把悲涼的心情完全寄托在遊山玩水和文章創作上,才使得中國文學史上有了永州八章這樣的優秀山水文學,這樣的壹代人。當我們合上書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走到窗前。流動的交通和人群在自我宣告另壹種文化。這就是高雄,有著千年文化的家園。也許我們應該拿起對中國文化的懷疑,親自去廣闊的土地上走壹走,這樣我們看完書就可以在上面走壹走了。編輯簡介本段作者:余,浙江余姚人,1946,中國著名美學家、作家,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現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他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出版了許多關於中外藝術史的專著,並在國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舉辦過講座。1987被授予“國家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並在多所大學擔任教授。近年來,經過教學和學術研究,散文集《文化之旅》先後獲得上海文藝優秀成就獎、臺灣省聯合報最佳圖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圖書獎、上海出版壹等獎。《戲曲理論史稿》出版於1983年,是中國大陸第壹部全面闡述世界各國從古至今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歷史著作。出版後的第二年,獲得北京首屆全國戲劇理論作品獎,十年後獲得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壹等獎,另壹本書以中國大陸首屆戲劇美學作品獎1985出版。10年後,他獲得了北京市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壹等獎,而另壹本書在1985出版了中國大陸的第壹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窺壹二。曾被美國傳記協會刊登在《世界名人錄》、《世界著名學者》、《傑出貢獻者名單》、《世界五千名人錄》中。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國人才》編輯部評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中國文化傳播協調員”。余著名的散文集和回憶錄有《山居筆記》、《霜降河》、《千年嘆息》、《旅人無邊》、《借我壹命》等。作品《信客》入選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二語文教材。這是壹部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來探索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刻蒼涼,又表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它既表現了中國文人的艱難心態,又揭示了世情人情。從文章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而且具有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上一篇:弘揚傳統美德信息報告專題下一篇:揚琴可以用於合唱伴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