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愛國主義: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準則
陳穎
愛國是人們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熱愛,以及相應的實際行動。愛國主義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千百年來,中華兒女高舉愛國旗幟,湧現出無數愛國英雄和仁人誌士,吟誦出無數愛國詩篇。愛國主義精神早已融入億萬人民心中。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終是團結各族各界的強大動力,支撐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繁榮的偉大實踐。
我們愛國,因為我們的祖國壯麗遼闊,因為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文明燦爛,因為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祖國的壹舉壹動都牽動著我們的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歷經磨難,始終英勇不屈,艱苦奮鬥,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成就。這壹切都在中國的每壹個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鑄造著中國的心。就像《我的中國心》這首歌裏唱的那樣:“禮服雖舊,心仍是中國心;我的祖先已經給壹切打上了中國印。”在中華民族成長發展的歷史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國家的重要性和愛國主義的必要性,明白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基本相同: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園,就沒有個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沒有個人的生命和安全;只有國家獨立富強,個人才能自由富裕幸福。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國家載著人民的船,船在大海裏航行。遇到風浪時,要同心同德,互相幫助,謀求經濟利益。”正是從這種個人與國家的密切關系,以及對這種關系的深刻理解,中國人民對祖國產生了強烈的道德情感,而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感又轉化為行動和實踐。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進壹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就是愛人民。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的祖先,他們創造了今天的中國;我愛我的老鄉,我的老師,我的朋友,他們都和我壹樣在中國的土地上長大。他們與我們息息相關,支撐和發展著當今社會。我們要懷著壹顆感恩的心為人民服務,努力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回報人民,讓民生更加富裕美好。愛國愛民要從孝順親人做起,特別要關心孤寡老人等特殊社會群體,熱心幫助有困難的人。特別是國家發生突發事件、重大災害時,要高度關註,挺身而出,不畏艱險,盡己所能,貢獻力量;堅決反對國內外壹切敵對勢力的瓦解,堅決同壹切損害祖國利益和榮譽的行為作鬥爭。
愛國就是熱愛祖國的每壹寸土地,珍惜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新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強調“天人合壹”、“人物和諧”,註重關愛生態;中國傳統文化壹直強調“壹粥壹飯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思物質難。”這些遠見卓識已經被當今世界人口膨脹和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危機、霧霾和水汙染所證實。保護環境不能再等了,也不能再推卸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優良傳統,立即行動起來,弘揚中華民族樸素節儉的良好傳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讓天藍水清,促進和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愛國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壹個豐富的寶庫,它包括文學、歷史、科學、技術和藝術的哲學,特別值得珍惜的是“自強不息、崇德載物”、“獨立自強”、“崇德向善、團結友愛”的精神,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支撐,對於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愛國最重要的是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救了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了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壹度陷入任人欺淩和踐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但迅速崛起。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步實現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如今,我們的祖國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正在加速實現。我們的祖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可愛。生活在這樣壹個國家,作為中國人,我們能不感到高興和自豪嗎?沒有更大的決心和熱情能報效祖國嗎?
培育和踐行愛國主義的價值原則,首先需要努力學習,特別是要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發展繁榮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結合起來,為祖國取得的每壹個進步和成就歡欣鼓舞,為祖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擔憂,為增進民生幸福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把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懷轉化為實際行動,落實到祖國需要的每壹個時刻,落實到平凡的工作崗位和日常生活中。當愛國主義成為每個中國人的最高價值準則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將更加團結,創造新的輝煌。
(作者是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
敬業:在平凡中鑄造不平凡。
吳·
敬業是公民的重要價值準則,也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壹個人無論從事什麽行業,擔任什麽職務,都應該以艱苦奮鬥、紮實工作來踐行奉獻的樸素崇高美德。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倡導敬業精神,引導人們恪盡職守,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奉獻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中有“尊事樂”之說,孔子也提倡“尊物信”、“尊執事”。梁啟超在《奉獻與快樂》壹文中闡述了奉獻的敬業精神。他認為“敬業”就是“無論什麽時候做壹件事,都會忠於壹件事,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簡單來說,敬業就是用敬畏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壹心壹意,精益求精。其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忠誠的工作態度。敬業的人會獻身於事業,把生活與事業聯系起來,在事業發展中實現人生的價值;會有強烈的責任感,清楚自己的具體職責,忠實履行職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這樣,工作就會從外在的強制和被動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和主動。正如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所說,“如果壹個人是清潔工,那麽他就應該像米開朗基羅那樣畫畫,像貝多芬那樣作曲,像莎士比亞那樣用同樣的心情清掃街道。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天上地下的居民都會關註他,稱贊他:‘看,這裏有壹個偉大的清潔工,他的工作真是無與倫比!’“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工作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壹份工作都值得去做,值得用心去做。只要我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就會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做壹件事愛壹件事的職業感覺。“沒有尊重的愛不是真愛;沒有愛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事實證明,真正的專業人士,壹定是對自己的職業有熱愛的。對職業的熱愛是奉獻的深層動力,它會點燃人們對工作的巨大熱情,激發人們奮進的強大動力。正如高爾基所說:“天才是因為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天才本質上只是對事業和工作過程的熱愛。”愛崗敬業的人會把工作當成快樂和幸福,會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激情,盡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做到極致。壹個人無論在什麽崗位上,只要在崗位上壹天,就要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俗話說“在其位謀其政。”
勤奮和專業。敬業是精神和狀態的問題,精準是能力和水平的問題。壹個人的技術、能力、素質再偉大,如果對什麽都掉以輕心,處理事情也很難有所成就。同樣,壹個人再敬業,如果知識水平不高,技術能力壹般,恐怕也很難有大的作為。尤其是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水平,顯得尤為重要。今天,各行各業湧現出的標兵和楷模,如許振超、藍領專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竇鐵成、知識工作者鄧建軍等,不僅是熱愛本職工作的優秀代表,也是勤政盡責的先進典型。他們工作熟練,鉆研刻苦,勇於創新,練就了高強技能,突破了壹個又壹個技術難關,創造了壹流的業績,在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把職業素養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敬業看似平凡,實則不易。職業和工作崗位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任何崗位都意味著機遇和平臺,可以成就我們的事業,成就我們的人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通過從事某些職業來表現的。活著,成就壹番事業,在職場上大有作為,是大多數人的職業願景。事業的成功,人生目標的實現,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展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壹個人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機會青睞有奉獻精神的人。只有勤奮敬業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任何工作單位都是壹個有機整體。只有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努力工作,各個部門協調工作,才能有整體的效能。奉獻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道德基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和諧,正義就是個人和國家的“善”;城邦的正義體現在不同階層的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而形成的秩序中。在現實生活中,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每個社會成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公務員清正廉潔,法官秉公執法,軍人保家衛國,商人誠信經營,教師教書育人,醫生救死扶傷,科技人員發明創造...只有社會成員各行其道,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能形成壹個公正良好的社會。
敬業不是壹句簡單的口號,也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每個人、每個行業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壹個勞動者都需要樹立正確的崗位意識,認識到每壹個崗位都可以施展理想抱負,奉獻聰明智慧,展示人生價值;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在崗、愛崗、在崗,做到不專註、專心、努力、積極上進;爭創壹流業績,努力學習工作所需的各項技能,努力成為本行業、本崗位的專家和業務骨幹,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人生不平凡的篇章。
(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誠信:立人之本、興國之本
王淑琴
誠信是人類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誠實的本質是真實,不欺騙,真誠,不說謊,信守承諾。
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意義重大。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鄧小平同誌說過:“守信用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具體來說,“誠”就是尊重事實,真誠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所以朱說,“壹個真誠的人是真的,是無辜的。”“信”就是忠於良心,信守承諾。所以張載說:“真誠就是善於相信自己說的話。”“誠”是“信”的根,“信”是“誠”的用。中華傳統美德視誠信為立業之本,要求人們“內誠於心,外信於人”。
誠實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方式。誠信是人類的道德準則。孔子說:“沒有信仰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誠信是個體社會化的“首要原則”。人通過社會化從壹個活生生的自然人轉變為壹個具有社會角色的社會人。人的社會化不僅要學習和掌握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社會交往的規則。其中,遵循不說謊、守信等誠信規則,是大家最早接受的規則教育之壹。
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信用交易活動。這種交易活動包含了道德和法律對市場參與者誠實守信的要求。誠信是實現信用交易的前提和保證,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金科玉律和生命線。市場參與者誠實守信不僅可以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交易成本,還可以形成合理的市場秩序,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測性,提高經濟效率。
誠信價值觀的實踐要求
老老實實工作。誠信不僅僅是壹個簡單的遵守和履行合同的問題,更是壹個勞動創造的態度和道德問題。誠信要求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中,尊重客觀事實,不欺騙,不投機取巧,不偷不騙。如果說勞動創造了世界,那麽只有誠實的勞動才能創造出能夠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增進人們幸福感的美好世界。
對別人對自己都要真誠。誠信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實事求是,不自欺欺人,反對虛偽和欺騙。所以,誠信是壹種忠於內心,真實無邪,信守承諾的態度和品行。按照真實的要求為人們做事,就是要誠實真誠,這樣才會有好的工作作風和社會風氣;人只有守信,守信,才會有安全感,才會相互信任,才會感到幸福。
信守承諾和協議。誠信要求人們信守承諾和契約,反對違背和違背諾言。這裏所說的承諾和約定,既包括因人們自身的承諾而產生的具體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國家法律、法規、法令、規章規定的普遍權利和義務。
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的著力點
發揮政務誠信的示範引領作用。古人雲:“政治家有理。”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風向標和明星。取信於民是執政之道。通過管理和教育,行政人員要樹立法治思維,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公開政府信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避免違背社會公平正義的腐敗;確保制度科學、合理、有效,兌現對公眾的承諾,避免出現“亂改命令”、“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領導幹部要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樹立誠信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營造誠信的商業文化氛圍。社會成員的觀念、信仰和行為與社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產品摻假、商品價格欺詐等虛假經營行為,不僅會加劇社會成員的普遍猜疑和懷疑,增加交易成本,還會消解社會成員的誠信和道德信念與意誌,誘發欺騙和不誠信行為。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要加強監管,引導和教育人們在經營活動中誠實守信,不造假、不摻雜,誠實不欺,積極營造講誠信的商業文化氛圍。
開展生活化的誠信教育。圍繞誠信、信貸業務、信用卡辦理、信用消費、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法律規定。,開展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讓人們進壹步了解如何在信用經濟時代用“信用”服務生活,如何通過誠信收益的積累增強社會生存能力,從而增強人們誠實守信的動力,真正“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
加強社會組織誠信建設。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的主體不僅包括社會個體,還包括各種社會組織,如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從事職業活動的社會成員分屬不同的社會組織。組織是否對內對外遵守誠信原則,是否形成誠信的工作氛圍,直接影響社會成員個人誠信的形成。組織誠信的缺失是對社會個體誠信觀念和社會秩序的極大損害。因此,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應加強社會組織的誠信建設。
充分發揮誠信道德模範的社會輻射效應。誠信道德模範是人們身邊的道德標桿,具有“潤物細無聲”的道德說服力。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要大力宣傳誠信道德模範真實感人的事跡,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充分利用誠信道德模範的社會輻射效應。
(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善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劉水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友愛是對人類以往友愛觀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條件下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價值準則,是建設和諧家園、實現民族夢想的重要精神條件和價值支撐。
友好價值觀的豐富內涵
謙虛敬禮,互相幫助,互相幫助。也就是說,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崇尚能量,不刪減善,先人後己,低調做人。面對品德高尚、品質優秀的人,要虛心學習,遇到思齊;面對別人的過錯和缺點,要把自己放在理解和包容的位置,真誠的提醒和幫助。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及時幫助別人。謙讓、禮貌、幫助、互助的友好氛圍在人與人之間循環傳遞著溫暖和愛,可以消除隔閡,融化冰雪,讓人有春風的感覺。
誌同道合,攜手奮進。同壹種感覺,同時尋求。誌趣相投的人之間往往會產生友好的感情,所以人們常說“同誌就是朋友”,“無共同目標,不共戴天”。如果說友善就是誌同道合,友善是建立在誌同道合的基礎上,那麽在當代中國,全體中華兒女的“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道”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把個人追求融入民族夢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同心同德開拓進取,是社會主義友好價值觀的時代要求。
珍惜資源,愛護自然。人類不僅生活在群體和社會中,也生活在天地和自然中。人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中不僅要與他人和社會打交道,還要與自然打交道。“愛”和“愛物”是分不開的。人類只有壹個地球,是人活著的家園。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就是尊重和保護他人和其他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尊重和保護子孫後代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尊重和保護人類。
踐行友好價值觀的方法
深刻認識友好價值觀在“三個倡導”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個倡導”是我們黨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概括和凝練的產物。其中,個體層面的價值要求在壹定意義上處於基礎地位。在個人層面的四個價值觀中,友善相對處於更基礎的地位,其他三個價值觀都與友善的概念有關:如果壹個人在日常交往中不能善待身邊的人,就不能指望他愛國,也不能指望他在具體工作中兢兢業業,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壹個不愛別人,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很難做到尊重他人,坦誠相待。因此,在實踐中積極倡導和培育友善的價值觀,對全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優秀傳統道德資源的創造性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仁義思想。甲骨文中“友”字的形狀是兩只手沿壹個方向,表示二手合作或用手互相幫助。我國古人強調“仁者愛人”,主張“出入為友,守望相助”的人際交往理論,主張“萬物壹體”、“天人合壹”的生態和諧理論,把“人與物的和諧”作為道德修養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礎上,古人還發展了豐富的道德實踐理論,包括忠恕論、“怨友善”、“以友助人”等友善觀。在踐行社會主義友好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科學地繼承這些傳統優秀道德資源,並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夯實踐行友善價值觀的物質基礎。“糧倉知禮儀,衣食知榮辱。”社會主義友好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離不開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切實提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確保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隨著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關系國計民生問題的改善,那些原本為生計而緊鎖的眉頭自然會舒展開來。而當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時,人際和諧友好的氛圍也就更容易滋長。
開展以友善為主題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榜樣的教育、示範和引導對培育社會主義友好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世界自有真情,生活中從來不缺少善良和仁慈。因此,道德教育應該貼近人們的生活,努力捕捉、發掘和宣傳群眾身邊的善意和真愛。此外,要在社會上廣泛開展以關愛他人、奉獻愛心為主題的誌願服務活動,努力引導全社會成員關註、關心、關愛弱勢群體,營造互助互愛的友好氛圍。
完善見義勇為保護保障機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友好價值觀是端正人心之舉,懲惡揚善是必須的。壹方面,多管齊下,應對和懲罰這種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另壹方面,也要註意保護踐行友善品質者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總之,積極在全社會營造壹種尊德向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氛圍,是有效培育和培育社會主義友好價值觀的必要土壤。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