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貼身的“舊棉襖”,外國人來中國喜歡收集那些民俗的殘跡和殘余,因為這裏的面包蘊含著源遠流長的民族個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保留下來的民俗逐漸減少。但是每年的某些日子,他們都會大規模的回來。這幾天主要是指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如今,民俗仍然存在,但它們可能已經有了新的意義。是我們可以重新發現自己的身份證明,再次體驗壹種“回老家”的感覺,還是在這壹年的年末,懷念那些已經逝去的歲月。
結婚了,找個好日子;女人出嫁,不能用腳踩地,要別人擡轎子;旅行時,壹定要翻翻舊歷書;公雞能吃五毒,所以公雞剪紙能辟邪...今天的文明人已經把它們都當成迷信了。但是無論人們多麽理性地反對這些舊習慣,仍然有許多人自覺地遵循它們。先不說那些禁忌是多麽的沒有根據,多麽的荒謬,而是考慮壹下那些禁忌和語句所特有的儀式神秘性,以及這種神秘性的作用。比如結婚這種千奇百怪的習俗,正因為它們的復雜,才使得婚禮儀式更加隆重,結了婚的人被壹種神秘感緊緊包圍。這種包圍是那些外在的習俗造成的,所以婚姻雙方會對這壹重大事件產生敬畏感,可能會增加他們對婚姻的珍惜。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種古老的民俗對維護傳統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倫理有積極的作用。當然,不好的壹面是,由於壹些民俗不科學,容易破壞人的正常思維,從而對社會產生破壞作用。
我們今天看關於民俗的書,也許只是作為壹個有趣的遊戲,或者作為對我們本土根源的記憶。手頭這套“圖解中國民俗系列”將中國的民俗分為幾塊進行專題研究和描述,包括婚俗、喪俗、武術、禁忌、數學技術等等。不僅有專業的博覽會,還有現場的壹些圖片,讓我們全面了解那些重要的傳統。這本書不僅有膚淺的介紹,還有深入的探討,清晰地勾勒出每壹種民俗的起源和歷史。
關於禁忌,這本書收集了許多生動的信息。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禁忌是不壹樣的。比如妳在沿海漁家做客,吃飯的時候要註意用詞。壹不小心就會觸犯禁忌,讓主客不愉快。比如吃魚的時候,妳想把盤子裏的魚翻過來。妳不能這麽說。妳得說把魚轉過來或者倒過來。他們非常忌諱把這個詞倒過來說。
在很多地方,比如浙江青田,進礦裏挖煤不能說“洞”,但老鼠卻成了礦工們的吉祥物。他們認為“老鼠”代表安全。民間壹直有老鼠結婚的吉祥圖片。這裏面可能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如果礦井裏有很多老鼠,就可能證明有洞通向外面,有利於安全。另壹方面,學者們對禁忌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本書的作者說,破壞禁忌壹般會受到懲罰,而這種懲罰主要是靠“當事人內心的力量”來實施的。這句話可謂壹語中的。英國著名學者弗雷澤在《金枝》中說:“如果某壹特定行為的後果會對他產生不愉快和危險,他自然會非常小心地不那樣做,以免遭受這樣的後果。換句話說,他不做基於對因果關系的錯誤理解而錯誤認為會帶來災難的事情。他遵守禁忌。這樣,禁忌就成了應用巫術中的消極應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民俗其實都有壹些科學元素,只是這種科學元素出現在非科學的包裝中,所以與科學的本質相去甚遠。而且有些民族禁忌有壹些心理學上的解釋。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們信奉萬物有靈論。人們認為我們周圍的壹切都有生命,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僅是動物和植物,還有茶杯和茶壺,所以它們會對人的生活產生影響。所以很多人都犯了壹些忌諱。比如茶壺的嘴不能對著它的客人,因為茶壺的諧音是“茶虎”。如果是針對客人的,自然會得罪他。再比如,客人第壹次來妳家,妳不能讓他吃餃子,因為餃子又熱又滑。吃餃子是不是不能讓客人快點滾?今天看來,這些瑣碎的細節其實是壹種溝通感情的方式。比如壹個不善言辭的人,無法用言語表達對客人的親近和好感,那麽他可以用這些小細節讓客人感受到主人的尊重。這不也給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神秘的樂趣嗎?
2.正確對待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黨在宗教問題上的基本政策,也是壹項長期政策。但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並不意味著黨員可以自由信教。黨員不同於普通公民,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成員,是無神論者。宗教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本質上是反科學的。所以,作為* * *制作人,黨員不僅不能信教,而且有責任隨時宣傳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但是,黨員也應該懂得,用簡單的方法來處理包括宗教在內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問題,不僅是無效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制定的,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政策。共產黨員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和認真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信教和不信教群眾,為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而奮鬥。
在全民信教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在基層的黨員,如果拒絕參加任何帶有壹定宗教色彩和傳統的婚喪嫁娶儀式或群眾節日,即使擺脫了宗教信仰,也必然脫離群眾。所以要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才能聯系群眾。這些民族的許多傳統婚喪儀式和群眾節日雖然含有壹些宗教色彩或傳統,但實際上已經成為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生活在基層的黨員不僅要在思想上與宗教信仰劃清界限,而且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風俗習慣。
3.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各種各具特色的物質生活和與物質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類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以及婚姻、喪葬和風俗習慣也日益發展,逐漸形成了民族風俗習慣。?
民族風俗習慣是壹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反映,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該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和情感境界、道德標準和宗教觀念。民族風俗習慣壹旦形成,就為全民族所認同和遵守。壹個民族在表達民族特征時,總會有壹些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征,比如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成為代表該民族的符號之壹。因此,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關系中壹個極其敏感的問題,需要謹慎對待。如果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風俗習慣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風俗習慣的變化往往滯後於生活條件的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說明,任何時候,總有壹些落後的、過時的、阻礙民族發展進步的風俗習慣。所以要具體分析民族風俗習慣。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好,比較好。壹切有益於或無害於國家統壹和人民團結、經濟文化發展和人民生活及身心健康的風俗習慣,都屬於這壹類。這樣的風俗習慣應該提倡和發揚。?
(2)沒有好壞之分,即沒有明顯的積極或消極的風俗習慣。只要人民熱衷於這種習俗,就應該聽其自然,不去管它。?
(3)壞的,有害的。凡是有害於國家統壹和人民團結,妨礙生產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利於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不科學的、不衛生的風俗習慣,都屬於這壹類。這種風俗習慣,應該向本民族的幹部和群眾解釋,教育和啟發他們提高覺悟,然後他們自己進行改革。?
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是由民族地區的歷史發展、經濟特點和自然條件決定的。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風俗習慣,而應該從壹個民族的歷史、經濟、自然條件去探究這些風俗習慣形成和存在的原因。只有這樣,我們的認識才能符合客觀情況。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說成刻板印象,是歧視,是詆毀。實事求是地說,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存在著壹些刻板印象。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漢族的風俗習慣中也存在著刻板印象。如上所述,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有三種情況:好、壹般、不好。任何壹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不應該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而應該具體分析。有些人壹提到少數民族,馬上就和落後聯系在壹起,這是大漢族主義影響的表現。總的來說,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對先進,而大多數少數民族的發展相對落後,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先進不全是好的,落後也不全是壞的。漢族的許多風俗習慣需要改革,少數民族的許多風俗習慣值得提倡。因此,各民族對待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絕不應該以自己的風俗習慣為標準,而應該以是否有利於國家統壹、民族團結、經濟文化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和人民為標準。?
正確認識和對待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它們,有利於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繁榮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維護民族團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的壹些風俗習慣以歌舞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風俗習慣的多樣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包括養成進步的風俗習慣。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這是中國對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政策,本質上是堅持民族平等原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體現。侵犯民族風俗,就是踐踏民族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尊重壹個民族的習俗,就是尊重壹個民族;輕視壹個民族的習俗,就是歧視壹個民族。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言行,哪怕是出於玩笑,都容易刺激甚至傷害民族感情,不利於民族團結。
選壹段,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