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國的劇種之壹,也被稱為“東方戲劇”。京劇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首都北平,在清朝宮廷獲得了空前的繁榮。其音色以西皮和黃兒為主,配以胡琴和鑼鼓,被視為國粹。它是由徽派、湖北漢調、昆曲、秦腔發展而來的。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州班相繼進入北平。第壹個進京的徽班是三清,主要唱黃兒調。因其曲調豐富,曲目繁多,逐漸壓過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演員轉入徽劇班,形成了徽劇和秦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臺、和春也來到北京,導致曾經流行多年的昆曲逐漸衰落,大部分昆曲演員都被調到徽班。清代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致使西皮與黃兒在史靜、徽班合流,形成了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首都形成的皮黃劇種,受到北京語音和口音的影響,具有“京腔”的特點。後來,因為他們經常在上海演出,上海人稱這種具有北京特色的皮黃戲劇為“京劇”,也叫“京劇”。由於京戲在京城發展迅速,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又風靡全國,所以又被稱為“國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繼承、改革和創新而發展起來的。建國後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在皖北叫梆子腔,但在山東、江蘇部分地區仍叫梆子腔。豫劇的流行地區主要在黃河和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臺灣省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地方戲,僅次於京劇,居地方戲之首。目前,全國16個省市都有專業的豫劇團。豫劇的起源壹直難以考證。首先,秦腔和周浦梆子在明末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和小調相結合。壹是直接從北和弦調發展而來;壹是在河南民間唱腔藝術尤其是明代中後期的基礎上,在中原流行的時裝表演海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吸收了“弦索”等藝術成果。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18世紀後期形成於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毗陵地區的壹種民間戲劇。其中壹支逐漸東移至安慶,以安徽懷寧縣為中心,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當地語言演唱、說話,形成自己的特色,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天黃梅戲的前身。
潮劇,又稱潮劇、陰超戲、潮州調、潮州白字戲、潮州曲,主要流行於潮州話地區。它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已有44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歌劇的活化石。潮劇主要分布在粵東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平和縣和閩南的漳州地區。在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許多西方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泰國曾經是世界潮劇的發展中心,現在也有泰國潮劇。哪裏有潮州人,哪裏就有潮聲。廟會上經常表演潮劇,以示對“主人”(指神靈)的尊敬,普通百姓也喜歡在非常熱鬧的氣氛中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厚。因此,潮劇比其他劇種更富有民俗風情。
淮劇《牙痕》淮劇又稱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壹種古老的劇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阜寧)和青淮堡(淮安、寶應)就有壹種流行的門驚呼說唱形式,它是由賈敏的號子和田歌的雷雷調、插秧調發展而來的。形式是壹個獨奏或兩個二重奏,只是用竹板鼓掌。後來與蘇北民間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戲。後來受徽劇、京劇的影響,淮劇在唱腔、表演、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淮劇語言是以今天建湖縣的方言為基礎,經過戲劇化而形成的舞臺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了20韻。淮劇唱腔音樂屬於板腔,以[淮調]、[拉丁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懷調】高亢激烈,敘事性強,多用於敘事。語氣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合抒情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強,表現全面。從三大主題衍生出的壹些曲牌,如壹字調、葉調、十字調、南昌調、夏河調、懷悲調、大悲調等。淮劇《壹江春水向東流》淮劇的伴奏樂器和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長笛、嗩吶等。打擊樂器包括平鼓、蘇鑼、鈸和鼓。打擊樂是在香火戲的基礎上,由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來。
昆曲是中國的壹種古老戲劇,也被稱為“中國戲曲之母”。昆曲形成於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又稱“昆山戲”。明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的各種唱腔,金、元、北宋的旋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創造了壹種溫柔委婉的“水磨調”。同時選擇姓氏的劇作家梁晨宇,專門為昆山方言寫了壹部劇《浣紗記》,轟動江南,迅速風靡全國。明末清初,昆曲壹度興盛,在藝術上更加精煉完善,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乾隆時期,昆曲藝術受到統治階級的掠奪,內容趨於宮廷化,以至於脫離民間,逐漸衰落。解放前夕,它瀕臨滅亡。解放後,昆曲有人寫有人唱。唱法等方面的改革,力求通俗易懂。6時438分至9時56分,浙江劇團進京成功演出《十五關》,轟動全國。1957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成立了北方昆曲劇院。昆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充滿了藝術青春。
昆曲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體系。其劇目豐富,劇本字典典雅華麗,文學性極強。發音,咬字註意四聲,嚴守規章制度,刻板。昆曲的曲調是曲牌式的,每出戲都由壹套完整的曲牌組成。歌聲醇厚悠揚。表演細膩,肢體動作與演唱結合緊密,舞蹈感很強。伴奏樂器以笛子為主,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
秦腔,也叫亂彈,是中國的戲曲之壹。它起源於西部秦腔,現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因其以棗梆子為打擊樂器,故又稱“梆子調”,俗稱“梆子調”(因梆子演奏時發出“夢幻”的聲音而得名,陜西方言發音特別美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調中最古老、最豐富、最大的壹個調。秦腔開創了中國戲曲音樂中的板變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是梆子戲(散戲)體系的母體。如今,中國北方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大相徑庭,但在音色和伴奏上卻保持著相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