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我國在哪壹年明確將汽車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

我國在哪壹年明確將汽車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

1992十四大和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決定將汽車工業列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994年,國家頒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1992 ~ 1998年是中國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七年。

中國汽車工業

風雨五十年,輝煌五十年

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建立自己的汽車工業。回顧50年的歷史,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成長、全面發展三個歷史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創建階段(1949 ~ 1965)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第壹代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並親自參與了建立中國汽車工業的重大決策。前蘇聯將建設現代化卡車工廠列入中國壹批重點工業項目,並在籌建中央重工業部下屬的機器工業局期間,就開始了籌建工作。毛題寫的第壹家汽車制造廠在吉林省長春市開工建設。在中央的動員、國家的支持和建設者的努力下,實現了黨中央提出的“力爭三年建成長春汽車廠,出人才出經驗”的目標,並於7月1956造出了國產第壹輛解放牌卡車。1957年5月,壹汽開始模仿國外樣車設計自己的車。1958年,CA71東風轎車、CA72紅旗高級轎車試制成功。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親自試駕東風轎車,十分高興地稱贊:“我上了我造的車”;後來,紅旗轎車被列為國家禮賓用車,用作國家領導人的慶典檢閱車。

60年代,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國家和省市的支持下,形成了壹批汽車制造廠、汽車制造廠和改裝車廠。其中,南京、上海、北京、濟南* * *四家相對基礎的汽車制造廠,通過技術改造,成為壹汽之後的第壹批地方汽車制造廠,開發汽車品種,並據此建立專業化。

在這壹歷史階段,為探索汽車產業管理改革,國家決定試點設立汽車產業信托,並實施多項措施促進汽車產業發展。20世紀60年代中期,工業信托基金被關閉。與此同時,汽車改裝業和摩托車制造業起步,重點發展了壹批軍用改裝車,民用消防車、救護車、自卸車、拖拉機相繼問世,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城市、長途、集團三種類型的客車。北京首先試制軍用兩輪摩托車,隨後南京、南昌、濟南相繼試制三輪摩托車和機械自行車。當時主要用於軍事、郵電、體育和城市短途交通。摩托車工業初具規模,與汽車工業密切相關的汽車科學研究和專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1966之前,汽車工業* * *投資11億元,形成5個汽車工廠,年生產能力近6萬輛,9個車型。截止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近29萬輛,其中國產汽車17萬輛(壹汽已生產15萬輛)。

生長階段(1966 ~ 1980)

在這個歷史階段,主要是貫徹中央建設三線汽車廠的精神,以中重卡和越野車為主,同時發展礦用自卸車。

1964年,國家決定建設第二汽車廠,主要生產越野車,三線川陜的汽車廠。二汽公司是國內自行設計、國產裝備的工廠。采取“承包建設”(專業對口老廠建新廠,小廠建大廠)和“聚寶”(國內先進成果移植到二汽公司)等方式,同時在湖北省內外安排26家重點合作配套工廠新建、擴建。壹座全新的大型汽車工廠在湖北省十堰市建成投產。當時主要生產中型卡車和越野車。與此同時,與陜汽生產相配套的川汽、陜汽、陜汽齒輪廠在四川省重慶市大足縣和陜西省寶雞市(現遷至xi安)建成投產,主要生產重型卡車和越野車。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國家做出“打壹場礦山大仗”的決策,礦用自卸車成為其關鍵裝備。上海32噸、天津15噸、常州15噸、北京20噸、壹汽60噸(後轉本溪)、甘肅白銀42噸試生產成功後,冶金行業礦山生產設備需求也試生產成功。

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重型卡車的需求,濟南汽車廠擴大了黃河牌8噸重型卡車的產能,安徽的賀飛、南陽、丹東、黑龍江、湖南等地方汽車也投產了類似車型。邢臺常征牌12噸重型卡車(源於北京新都工廠搬遷)和上海15噸重型卡車投產。

這期間,壹汽、南汽、SAIC、北汽、戚跡五家老廠分別承擔了承包和配套三線汽車廠(二汽、川汽、陜汽、陜齒)的建設任務,投入技術改造擴大產能;本土發展的汽車工業,幾乎都是模仿國產車型重復生產;據粗略統計,解放牌車型20余款,京130車型20余款,躍進車型近20款,京越野車近10。改裝車生產向多品種、專業化發展,生產工廠近200家;1980年生產大、中、輕型客車13400輛,其中長途客車6000多輛;汽車零部件品種增加,生產廠家增加到2100家;摩托車產業初步形成,1980年24家廠商生產摩托車49000輛。

汽車工業成長期,1980年產汽車22.2萬輛,是1965年產量的5.48倍。1966 ~ 1980共生產各類車輛1639萬輛;1980年中國民用汽車169萬輛,其中貨車148萬輛。

全面發展階段(1981 ~ 1998)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汽車工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更新換代老汽車產品(解放、躍進、黃河車型),結束了30年壹貫制的歷史;調整商用車產品結構,改變“缺重少輕”的生產格局;打造汽車產業,引進技術和資金,生產國產車,形成生產規模;行業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大大增加了汽車、摩托車車型的品種、質量和生產能力。

1981 ~ 1998,全國共生產汽車1452萬輛,其中轎車260萬輛,累計投資(含外資)近150億元。截止到1998年底,初步統計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設立了6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註冊資本超過100億美元。

黨的十四大和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決定將汽車工業列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994年,國家頒布了汽車工業的產業政策,1992 ~ 1998年是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七年,主要體現在:

——汽車、摩托車產量穩步增長,經濟效益提高。1992年我國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萬輛,1998年生產1628萬輛,世界排名10。1997年,我國摩托車年產量突破10萬輛,1998年產量879萬輛,成為世界第壹大摩托車生產國,排名1。65438-0998年,中國汽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504.7億元,工業總產值(現價)2527.8元。

——產品品種增加,開發能力增強。汽車基本車型6大類120多種,改裝車、專用車750多種,摩托車1000多種,排量1000。各大企業集團在R&D的投資壹般為年銷售收入的1 ~ 2%,有的企業為3 ~ 5%。除了轎車產品,都有壹定的自主開發能力。

——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經濟規模初具規模。在1998年中國生產的1628000輛汽車中,14家汽車企業集團(公司)生產了1485000輛汽車,占全國年產量的9121%。1998年全國生產汽車50.7萬輛,占全國汽車總產量的31.14%。1998年中國生產的879萬輛摩托車中,年產量超過20萬輛的有11輛,其生產集中度占全國年產量的60%。

——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趨於合理,產品質量進壹步提高。1998年,全國商用車(卡車+客車)產量中輕型(含微型)、中型、重型汽車的比例為78.5:17.8:3.7;輕型(含微型)、中型和重型卡車在全國卡車產量中的比例為67:27.7:5.3;我國貨車和客車(轎車+客車)的產量比為40.6:59.4。1991年,我國私人汽車保有量為96萬輛(其中客車和轎車30萬輛),占當年606萬輛民用汽車的15.8%。1998年,私人汽車保有量為423.7萬輛(其中公交車和轎車230.7萬輛),占全國總量131900的326.5438+0.0%。我國千人汽車數量從1991的5.2輛增加到1998輛,即10.7輛。

經過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六五”、“七五”、“八五”三個五年計劃平均增長17.54%和24.5%。1994後調整產品結構,每年繼續以3 ~ 7%的速度增長。

  • 上一篇:戲劇改良運動的主要成就
  • 下一篇:我的發明是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