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戲劇改良運動的主要成就

戲劇改良運動的主要成就

戲曲改革運動把傳奇雜劇的創作推向了壹個新的繁榮時期,作品數量眾多,題材廣泛,很多都與時事有關。內容或寫忠義的革命英雄,如刺殺恩明而壯烈犧牲的徐錫麟寫的《蒼鷹擊》,慷慨犧牲的秋瑾寫的《六月霜》;或者表彰歷史上抗擊侵略的民族英雄,如文天祥的愛國之魂,明末被桂林打敗的瞿氏的風洞山,孤臣而死的張煌言的吊猿。或者謳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偉人,如意大利民族團結運動和“青年意大利”黨寫的《新羅馬》,法國大革命處死路易十六寫的《斷頭臺》,法國羅蘭夫人寫的《血之花》等。或揭示國家衰亡的危機,如《鐘》《侯》等,針對亡國滅種的災難,借蜜蜂螞蟻的生存形勢,闡述適者生存,團結壹致,反對侵略的理論。鄭振鐸稱這些劇“激情慷慨,用血淚換來,是民族文學的巨著,政治劇的豐碑”(鄭振鐸蘇阿英《晚清戲曲小說目錄》)。

為了滿足寫新內容的需要,傳統的傳奇劇體系也開始被超越。新作打破了貫穿全劇以生而完美為主角的傳奇慣例。比如梁啟超的《新羅馬》主角都是男性。新聞政治討論傾向加強,消解了悲歡離合的戲劇情節模式。比如只有壹個人在話劇《青春出現》中發言,揭露憲法造假,鼓吹革命,開了“小言論”的先河。這類劇本往往突破旋律的束縛,比如《派對監獄》《新羅馬》第三部,還有兩首《混血兒》的歌,全是幾百句。與此同時,口語化增加了,歌詞減少了,服裝、道具、動作也開始從古典化、風格化向現代化、寫實化轉變。如“新羅馬”,“學生打扮成馬誌尼的墨衣”,迎接他們的母親,“親吻老聃的額頭”。傳說中的雜劇創作大多發表在報刊上,大多不適合表演,成為特定時期產生的壹種報劇。然而,壹些京劇和地方戲的表演藝術家將戲劇改進從書桌和報紙推向舞臺。王小農(1858 ~ 1918)是京劇改良的先驅。他關心國家和人民,主張用戲劇鼓舞人民。他的詩《自題畫像》說:“手持式大有改進,旋律變得雄壯。要投胎就做老歌手。”他壹生創作和演出了許多戲劇,包括自己創作、從傳說中移植和改編、整理和加工老版京劇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過去喻現在,影射時政,表達民眾的激昂心聲。比如《哭求祠堂》演的是三國蜀漢亡國,魏軍有壓力。已故的統治者劉禪決心投降,但他的兒子劉陳拒絕聽從勸告,帶著他的劍回到宮裏,殺死他的妻子和兒子,哭著祭祖,自殺。劇中說:“自盤古以來,只有山河之戰。怎麽會有好的理由?”為了激發人們的鬥誌。《當仁碑》其實講的是學者謝瓊仙怒毀當仁碑,悼念戊戌六君子的故事。《博朗錐》是袁世凱稱帝時寫的,用張良謀刺秦始皇的故事把矛頭指向盜賊。王小農最擅長演悲劇,唱腔蒼老蒼勁。“低聲啜泣,慷慨淋漓,會深情的把整個故事講給妳聽”(《犁塵舍戲》)。同時,他還積極參與時尚京劇的演出。他自編自演的《瓜中蘭音》(波蘭亡國悲劇),講述了波蘭與土耳其開戰,戰敗被其他國家瓜分的故事。他用波蘭亡國的慘痛歷史來警示民眾,痛斥賣國政府。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愛國藝術家潘、夏月潤、夏月山在上海創辦“新舞臺”,是中國第壹個采用新舞臺、設置和上演新劇的重要場所。大量時尚京劇湧現,京劇改良運動達到高潮。曾演出《潘烈士投海》《玫瑰》等劇目。此外,劉壹舟在漢口自編自演了《皇帝的夢》(又名《新華宮》),嘲諷洪憲自稱皇帝的醜劇,梅蘭芳在京自編自演了《壹縷麻》、《鄧》等。

其他地方劇種也開展了戲劇改良運動。65438年至0905年(光緒三十壹年),周善培成立了“戲曲改良會”,提出以創作指導川劇改良。劇作家黃堅(1836 ~ 1924)創作改編了上百部戲劇,其中有些是借古喻今,如《柴氏祭》、《三忠》、《朱仙鎮》等。有些作品與俗生活有著廣泛的聯系,如《斷雙槍戒鴉片》、《淩雲步戒纏足》、《水冶投壺戒迷信》等。易俗社,1912成立於Xi安,編創並演出優秀秦腔劇目。程是河北人,他在民間說唱藝術《蓮花落》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劇種,創作了評劇。他壹生創作、整理、改編了近百種評劇劇本,代表作有《珍珠衫》、《花為媒》、王少安的《趕船》、周的《夜審》、的《訴苦》等。戲劇是中國有別於傳統戲劇的壹種新的戲劇類型。不需要唱歌,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穿時裝,分場景,采用燈光布景等。,且屬於現實主義戲劇類型。中國早期戲劇的誕生應該以劉春學會的成立為標誌。1906年底(光緒三十二年),中國留學生曾小谷、李叔同在東京組織了中國第壹個戲劇團體——春柳社。當時正是日劇新人輩出的時候,中國留學生深受其影響。第二年春天,在中國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賑災義演上,劉春表演了法國大仲馬的《茶花女》第三幕。張庚說:“這是第壹部真正由中國人用中文演出的話劇。”(《中國戲劇運動史》初稿)同年6月初,春柳社在東京大劇院上演了根據林翻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黑奴籲天錄》。歐陽予倩認為這“可以算是中國戲劇創作的第壹個劇本,因為在此之前,中國還沒有寫出這麽工整的幾個場景的劇本”(《憶春柳》)。演出不僅轟動了留學生,也贏得了日本媒體的廣泛好評。早稻田文學出版了20多頁的戲劇評論。擺脫奴隸悲慘命運、爭取獨立自由的戰鬥精神及其嶄新的現實主義表現形式,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後,劉春社團的隊伍不斷擴大,《熱血》等劇目相繼上演。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受劉春社影響,王中聖在滬組織春陽社。同年,該俱樂部在蘭新大劇院首演《黑奴籲天錄》。由於在藝術表現上新舊雜糅,演出不是很成功。次年,王中聖與任天之合創通鑒學校(培養戲劇人才的學校),在春賢茶園演出《嘉蔭傳》。戲劇的形式比較明確,張庚稱之為“真正的戲劇”,最早見於《中國》(中國戲劇運動史初稿)。辛亥革命高潮時,1910年底,任天之在上海組織了壹個進化團,並於次年赴南京演出《血大麻》、《安重根留伊藤》、《新茶花》等劇目,打著“天知派新劇”的旗號。上海光復後,進化組回到上海,在張遠演出《* * *萬歲》,歌頌南京光復,《金赤血》呼籲人民支持革命。這時候進化組達到了頂峰。1912盧敬若召集上海劉春學會會員,組織新劇同誌會。歐陽予倩,吳尊,馬江時,馮樹鸞等紛紛出席.曾赴江浙滬演出,1914回滬,更名為劉春劇院。有80多個劇目,如家庭享受和仇恨,更好地回家,回頭,社會時鐘等。劇本不采用“演講老派”的宣傳方式和“屏下戲”的編劇方式,這在劇壇是絕無僅有的。劉春社會在藝術上的嚴謹態度對中國早期戲劇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之後是羅家倫翻譯易蔔生的《娜拉》和五四文學革命時期胡適的《終身大事》踏上文壇。

  • 上一篇:急求主題為“黨在我心中”的演講~ ~
  • 下一篇:我國在哪壹年明確將汽車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