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雖然西部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東部向中西部大規模轉移產業的局面尚未出現。與此同時,我國東西部差距不斷擴大,國際產業轉移競爭日趨激烈。在國內外新形勢的挑戰下,加快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迫在眉睫。
——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漸成氣候。
隨著中央政府將“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產業”、“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大西部開發投資力度”作為中央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各部委也在積極探索加快東西部產業轉移步伐。目前,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漸成氣候。近年來,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當地市場難以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此外,受資源、勞動力成本、環境、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資本擴張需求強烈,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大量產業開始逐步轉移。
經過90年代由政府主導號召向市場自發探索的轉變,中國東部產業在近期中央宏觀政策的引導下,突破了最初的粗放型,以市場為主導,呈現出三個特點: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大項目數量不斷增加;投資來源多元化,來自東部“三大區域”(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投資增加;第二產業項目具有投資大、產值高的特點,第三產業成為投資熱點。
——四大動力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進入戰略機遇期。
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東部地區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經過多年的財政投入和市場調整,西部地區也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再加上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各項政策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1.資源問題是產業轉移的直接原因。
經過長時間的經濟高速發展,東部發達地區資源短缺,直接導致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沿海發達地區將工業或工業加工環節向內地擴散,自身也從工業生產中心轉向工業調控中心。
2.中西部有能力承接產業轉移。
自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如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新開工6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8500億元。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空間配置更加優化。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來支撐正常運轉。
3.市場擴張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推動力。
中西部地區巨大的潛力和現實的市場,成為東部地區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和轉移的重要推動力。
4.東部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轉移是必然選擇。
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面臨升級的壓力。目前,東部地區把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新壹輪產業優化升級的選擇。如以深圳、東莞、惠州為主的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品產業集群,以廣州、佛山、江門、珠海為主的西岸電器產品產業集群,聚集了壹大批知名的高科技企業。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是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淘汰和轉移低水平劣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
——國際戰略競爭和東西部差距使得產業轉移迫在眉睫。
雖然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預期的東部產業向西部的大規模轉移並沒有發生,東西部的巨大差異並沒有縮小。
從國際背景看,東西部產業轉移是中國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需求。華東地區人力、水、電、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擠壓了投資的利潤空間,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鑒於中國吸引外資的政策,周邊發展中國家推出了更優惠的措施,吸引了非常大量的外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指出,許多外國企業開始在越南、印度、舒普齋等地設廠。壹旦中國的業務成本繼續上升,這些企業就會將訂單轉向東南亞的分支機構。
從國內情況看,東西部差距擴大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現實挑戰,東西部產業轉移是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必由之路。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通過東西部的產業轉移,有可能消除東西部的差距。
首先,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有助於解決西部開發中最迫切、最困難的資金不足問題。其次,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將為西部省市提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機遇,促進西部省市的新型工業化進程,提升區域經濟的承載能力。
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所以,迫切的現實客觀上需要國家在產業轉移方面的支持。壹方面,加快對外開放,積極探索引進外資的新形式,吸引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投資國家鼓勵的西部優勢產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另壹方面,要加強東西部的區際聯系,保證產品、服務特別是生產要素的流動,建立地區間良好的分工合作關系,促進產業從東部向西部轉移,促進整個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
在近期對廣東、浙江、天津、重慶、Xi等省市的調研中發現,雖然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條件已經全部具備,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產業轉移多是零星的、企業自發的。壹些中西部地區和企業呼籲,東西部產業轉移必須以市場和企業為主體,但與此同時,如何調動東部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探索東西部互利共贏的機制,成為推動我國東西部產業轉移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產業轉移:“轉出地”存在各種障礙
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壹般認為對接受地來說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對產業輸出地的看法更為復雜。尤其是在目前的財稅體制和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下,雖然東部沿海地區也迫切需要轉移高能耗低效益的傳統企業,以獲得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但由於壹些地方的短期利益,往往不鼓勵企業外遷。
東部地區企業外遷和對外投資積極性不高,主要源於這樣的擔憂:壹是建設資金大量流出,稅源流失,財政收入減少;二是可能出現搬遷產業“空心化”的問題;第三,它將在短期內影響當地的充分就業。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東部大部分地方政府對企業外遷持消極勸阻的態度。重慶市外經貿局外資項目促進處處長蔣中全抱怨說,重慶壹聽說上海要進行大規模的產業“騰籠換鳥”,就組織了壹個團隊趕去洽談承接產業轉移。沒想到得到的回應是:“我們在上海郊區劃出了壹大片區域來接納這些企業,其他地方的投資項目不在話下。”
為了避免“產業空心化”,政府應該做的是改善環境,搭建平臺,引導企業對外投資,做好進口,提升產業結構。比如杭州目前正在發展軟件和商業;寧波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壹旦發展起來,將為當地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新的基礎。
——共建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
國家大力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市場層面也有產業轉移的需要。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壹個重要原因是東部地方政府積極性不夠,缺乏東西部產業轉移的互利共贏機制。
目前,壹些東部省份也在積極探索與中西部省份聯合建立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例如,浙江與新疆簽署框架協議,在新疆獲批的園區設立“浙江工業園”。重慶市外經貿局外商投資項目促進處處長蔣忠權說,重慶市多次與浙江、江蘇等省的開發區接觸,探討是否有可能在重慶開發區設立“園中園”,讓雙方招商引資,利益共享,以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但由於財稅政策、土地宏觀調控等問題,各地的探索尚未正式啟動。
在產業轉移方面,東西部地方政府,尤其是各級開發區,需要攜手取得新的突破。東部開發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減弱,土地緊張,勞動力成本增加,而中西部開發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強,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東西部開發區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空間巨大。
東西部省份多個部門都指出,在探討東西部產業轉移合作模式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產值和稅收劃分”的問題,這涉及到財稅體制的調整,需要國家的整體支持。能否允許少數有條件的省區嘗試和積累跨區域產業合作的經驗?例如,我們可以從國家級開發區開始,賦予它們創新功能,並允許我們探索東西部產業合作的雙贏機制。
國家鼓勵東部開發區利用資金、管理和人才優勢,與西部開發區合作,按生產要素投入比例分享收益。這樣既能引導東部企業有計劃地進行產業轉移,又能節約企業的研究費用,以獲得規模效益。對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措施,鼓勵東部地區的開發區和企業通過租賃、股份制經營等方式,在西部地區現有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內建立“中心區”和“園中園”;鼓勵東部地區的開發區和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在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和港口地區設立新的工業園區,國家在用地政策上給予搖壹搖。
——“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模式值得借鑒。
目前,在構建省與省之間互利共贏的產業轉移平臺方面還沒有真正的突破,但在壹些省區已經有了這樣的探索,模式和經驗值得推廣和學習。
廣東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於山區、東西兩翼、珠三角共同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目前,廣東省東、西兩翼14個山區和地級市中,已有8個市建立了15個相應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已開工71個項目,投資近30億元。據測算,1 5產業轉移工業園全部按計劃建成投產後,將形成年產值1 7 8 0億元的經濟規模,年利稅128億元。
廣東建設產業轉移工業園,關鍵是把珠三角的優勢產業和投資地的資源、人才優勢對接起來,同時進行制度創新,重新調整各地的利益關系。通過兩地政府“結對”,根據合作協議,由山區或東西兩翼政府從當地原有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區和建設用地中,整體或部分劃出壹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珠三角地區政府將負責組織規劃、投資、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並按約定比例在壹定時期內分享收益。
產業轉移工業園實行“受益* * *”原則,園區產生的地方稅收和各種費用分成部分,由雙方按照約定進行分成,實現產業輸出地和承接地的“雙贏”。目前,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內產業轉移工業園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探索跨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模式需要上級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推動。
——加強規劃引導,搭建東西互動平臺。
為促進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順利轉移,國家應加強規劃引導,同時進壹步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搭建東西部互動平臺。
商務部提出實施“萬商西進”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推動1000家境外或東部企業到中部六省投資,並可推廣到與中部毗鄰、條件類似的西部地區。同時,計劃培育贛州、郴州、武漢、合肥、蕪湖、新鄉、焦作、太原作為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基地。“萬商Xi金”受到各地歡迎,被認為是商務部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的重要舉措。
由於中西部範圍較大,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距較大。除總體規劃外,重點制定特殊區域和重點地區的區域規劃、開發保護規劃,確定壹批重點經濟區(區)、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旅遊經濟開發區、城市經濟區。制定若幹專項規劃,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國土資源開發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城鎮化發展規劃等。規劃體系是引導東部企業參與中西部發展的重要基礎。
同時,要進壹步推進東西部省政府高層會晤和工作協調機制,建立日常工作聯系,加強溝通、磋商與合作。推進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送等資源合作領域政府間合作,推進東西部結對幫扶區、國內友好城市、開發區、高新區等互助合作領域政府間合作。同時,建立和完善投資貿易平臺,建設東西部公共信息平臺和專業信息平臺,幫助企業科學決策,引導東西部互動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