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序曲》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李煥之的壹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壹首以陜北民歌為素材創作的管弦樂曲。據統計,春節序曲是音樂舞臺上演奏的最多的中國管弦樂作品之壹。該曲是實際上李煥之所做管弦樂組曲《春節組曲》的第壹樂章,作者以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為主題,樂曲的旋律明快、優美,節奏鮮明熱烈,滿懷激情地反映當年在延安過春節的深切感受,展現了壹幅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時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熱烈歡騰的場面。
《春節序曲》是壹首明快、粗獷而熱烈的樂曲,引子由樂隊全奏的宏大音響揭開了民間節日歌舞的序幕。第壹段是淳樸、優美的舞蹈性的音樂。中間部分是壹個抒情性的對比段落,音樂素材來自陜北秧歌調。第三段是第壹段音樂的緊縮再現,音樂更為緊湊和熱烈,並在萬民歡騰的氣氛中有力地結束。
《春節組曲》李煥之作於1955—1956年。樂曲以陜北民間秧歌的音調和節奏為素材,旋律明快,生動地表現了我國人民在傳統節日裏熱鬧歡騰、喜氣洋溢、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場面。
《春節組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壹樂章序曲描寫的是過春節人們扭秧歌的情景,樂曲裏加入了鬧秧歌的鑼鼓節奏。主題由兩首陜北民間嗩吶曲組成,樂曲歡快熱烈,中間部分是壹首悠揚的陜北民歌,其主題先由雙簧管演奏,再由大提琴重復,最後由小號獨奏把音樂推到高潮結束。
第二樂章情歌像抒情詩樂曲開始由英國管演奏出壹首陜北情歌,像在月光如水的河邊年輕人散步談心的情景。這首情歌反反復了六次,由小提琴與大提琴以對話的形式奏出,最後回到開始的影子。
第三樂章盤哥是圓舞曲,作者根據當年延安的周末舞會的情形,將民間風格的音樂與現代交誼舞組相結合,寫出了這首舞曲。
第四樂章燈會是用陜北民間嗩吶曲大擺隊的音調創作而成,這部分音樂表現出嗩吶演奏的高超技巧,中間中間部分采用了陜北民歌摘南瓜跑旱船的曲調,兩個曲調交錯出現,結束部分以熱烈的秧歌鑼鼓節奏再現主題,結束全曲。
二、關於作者
李煥之,1919年至2000年,中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原籍組建福建晉江。1919年出生於香港。1936年春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從蕭友梅學習和升學。1938年8月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結束後,又繼續在高級班從冼星海學習作曲、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從延安到張家口,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新中國成立以來,壹直活躍在音樂戰線上,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團長。李煥之自幼愛好民間音樂,熱心參加學校的音樂活動。1935年後即開始創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黃花曲》等。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與蒲風等詩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廈門自唱》《保衛祖國》等。
40—50年代,他***創作了300余首聲樂作品。其中較突出的有《青年頌》、《民主建國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他還為電影《暴風驟雨》、《在長征的道路上》、《魯迅生平》等配樂。
幾十年來,李煥之根據中國民間及古代音樂的豐富素材,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創作出表現新時代精神,而又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的作品,深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
2007年,《春節序曲》搭乘中國第壹顆探月衛星“嫦娥壹號”進入太空。
三、創作背景
1943年,延安革命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在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鼓舞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並成為同年春節黨政軍民聯歡活動的壹種重要形式。20世紀50年代初,李煥之有感於當年在延安過春節時的生活體驗與感受作了《春節序曲》,以展現當年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時同歌***舞的熱烈歡騰的的場面以及團結友愛、互慶互賀的動人情景。
四、樂曲賞析
《春節序曲》采用秧歌以及陜北民歌為素材,采用中國五聲音階創作手法。“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壹種民間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種人物,手裏拿著扇子、手帕、彩綢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分過街、大場和小場三部分。過街是秧歌隊在街上行進時,按音樂節奏表演的壹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大場是熱烈火紅的大型集體舞,常常走出各種復雜的隊形來;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戲。該曲通過秧歌音調和節奏的恰當運用,營造出了強烈的律動感,展現了人們載歌載舞、鑼鼓齊鳴的熱鬧場面。全曲的曲式為有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由三個部分組成,前面還有包含兩個主題的引子。
開場引子的第壹部分概括了全曲歡快的情緒,展現了秧歌“過街”的場景,以樂隊與鑼鼓全奏開始,並用流暢的音調、明快的節奏體現出全曲的基本主題,情緒十分歡快,銅管樂器強烈的節奏,有力地襯托著這壹主題;引子第二部分延續了第壹部分熱烈的節奏,由木管樂器與樂隊合奏,采用了不同樂器組合及不同強弱力度的“對答”手法,形成壹問壹答、壹強壹弱的對比,彼此呼應,充滿動感,使音樂顯得更為活躍。
樂曲的第壹部分是表現秧歌“大場”的舞蹈,由長笛和雙簧管奏出第壹主題,弦樂器則用撥奏表現舞蹈節奏,音色的交替和節奏的變化使音樂變得柔美、舒暢,將秧歌表演者優美的身段和富有鄉土氣息的舞姿呈現在我們面前;緊隨其後的是連接部分,音樂將引子中的旋律綜合發展,靈動而跳躍,由木管樂器與弦樂器交替演奏;之後的主題變奏,節奏更加密集、鏗鏘有力,氣氛也更加熱烈。
樂曲的第二部分是表現秧歌“小場”的舞蹈,采用抒情的中板,旋律舒緩悠揚、柔和親切,作曲家將陜北秧歌《二月裏來打過春》的旋律融入其中,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質樸而深情,主題先由雙簧管吹奏,大提琴撥弦。樂曲的第三部分作為結尾,再現了引子部分和樂曲第壹部分的主題,音樂把我們重新帶回開場時秧歌“大場”的舞蹈場面,樂隊全奏並加入打擊樂,在極其熱烈的高潮中結束全曲,將人們歡樂激動、喜氣洋洋的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
? 202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