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發展到了壹定的階段,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殘酷的優勝劣汰,中國企業需要考慮生存和發展。他們開始學習、培養和創造自己的企業文化。同時,中國作為壹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是壹個具有深厚思想文化的取之不盡的資源。面對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和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如何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有競爭力的企業文化?
1.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壹群擁有相同價值觀、思想、信仰和情感的人。文化是壹種知識[1]。文化是壹種氛圍,是優勝劣汰的“土壤”,是鼓勵的“陽光”,是恰到好處的“雨水”。城市的發展,企業的進步,都離不開這種氛圍,這種氛圍需要每個人的改變來轉化[2]。企業文化——在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所遵循的* * *共同意識、價值觀、職業道德、行為準則和標準的總和(Edgar % 26 # 8226謝恩·埃德加。H % 26 # 8226Schein,1984).企業文化是壹個企業或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3]。
從它們的道德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和企業文化密不可分,壹個社會的文化對存在於這個環境中的企業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研究企業文化不應該拋棄本民族的社會文化,而應該把它作為壹種資源來利用。
二,我國企業文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自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的概念引入中國以來,壹些企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特色和模式,但總體上對企業文化理論和實踐還存在壹些誤解,還處於非常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表面形式,輕實質。
企業文化的核心和本質是指導和支配企業經營行為的企業價值觀。當然需要以壹定的形式體現,但兩者的主次關系不能顛倒,後者必須從屬於前者。而有些企業只是在形式上提出了“微笑服務”、“顧客是上帝”等口號,但真正能執行的有幾個?真正的原因是企業沒有理解口號背後的本質。還有壹些企業,看著別人升店旗自己升店旗,看著別人邁方步自己邁方步,卻從來不去思考這種方式是否真的有利於自己的企業發展;很多公司編輯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刊物,創作了企業歌曲,將企業文化物化。這些都是對企業文化缺乏了解,有的在行動上虎頭蛇尾,只說不做。
2、企業家壹廂情願的企業文化
在中國商界,尤其是民營企業,壹些企業家喜歡純粹從自身特點甚至自身利益出發建立企業文化,而不考慮員工能否接受。這樣的企業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落實?企業文化不是條條框框,設計好了就可以執行。經常可以看到,在壹些企業中,企業文化要求熱情、友好、真誠。上班時間,到處都是笑臉,熱情如火,下班後卻冷若冰霜,拒人於千裏之外。這種上班點火,下班熄火是成功的企業文化嗎?在外企,比如安利,銷售人員對安利的熱情,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身邊的人,工作時絕不會喊口號,下班後也絕不會罵老板。有企業明確提出:先講奉獻,後講索取!乍壹看沒什麽毛病,往往可以用來拒絕部分員工的要求和不滿。結果員工從公司出來都恨得咬牙切齒。這是我們的企業文化嗎?原因是:這種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什麽?是老板的自私嗎?獻給誰?老板,企業還是社會?如果企業是共同事業,不貢獻就是自私;但如果企業只是領導者,員工沒有主人翁意識,怎麽會願意貢獻呢?這是人的本性。因此,創造壹個成功的企業文化絕不能是壹廂情願的。在別人身上成功的文化,不壹定適合妳。我們首先要分析這個企業的性質。
3、重外來引進,輕歷史挖掘
改革開放後,外商在帶來資本和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外來文化”。中外文化在企業中相互交融、相互啟發,不斷產生現代文化因素。如價值意識、民族意識、限度意識、利益意識等。因為國外在企業管理方面比國內先進很多,相對於我們企業管理的落後,有很多成功的管理理念是真正推動中國企業發展的,導致很多人認為國外的先進企業壹定好,可以直接拿來用。因此,壹些企業盲目引進國外企業文化並加以應用,而忽視了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利用,從而大大增加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本,延長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時間,但收效甚微。
造成這個問題的直接原因是壹些企業領導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對民族傳統文化了解不足,盲目跟隨,浪費資源。
面對當前的問題,就壹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國而言,能否將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改造,並運用到公司治理中?那麽首先要看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
中國古代的壹些哲學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探索家族的統治,國家的統治,世界的和平的理論。理論上這些可以治國,可以帶人,可以治事。也可以轉化為能夠將企業的長期目標和日常活動有機結合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日本典型的企業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比如在中國代表儒家思想的是中庸與和諧。中庸代表公正,是壹種平衡,是左右兩難的平衡,是進退的平衡,是禮儀的綜合考量,是自我與自我的調整,是陰陽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印證,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成長和穩定的宏觀調控。只有透徹理解這種特殊的哲學,才能在眾多矛盾中不斷找到統壹的方法。和諧代表不沖突,這是中國人對壹切事物互動關系的看法。和諧最重要,平安幸福最重要。和諧主要表現在“安”字上。有能力但會帶來沖突的幹部在組織裏不會被重用,有上進心但不冷靜的幹部也會被重用。孟子的做人觀是“修身養性,以平心靜氣”,通過自我超越讓周圍的人安心。在壹個誠信缺失,浮躁的社會,大家的這種風度是如此重要。就企業而言,這種“安全感”表現在股東、幹部員工、客戶和公眾的心中。縱觀國內外優秀的企業文化,其終極精神價值幾乎都指向和諧。而且認為只有和“中國”結合,和諧才是完整的。
另外,如果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融入到企業中,應該提倡領導者讓下屬去做,充分發揮個人潛力,防止自己的喜好影響企業的發展。還要求領導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而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沒有管理的管理。如果這種思想能應用到企業中,將是解決我國壹人企業、企業無領導就完蛋、企業壽命短等壹系列問題的良藥。如何建立這種企業文化,首先是要吃透“無為而治”的思想,做到“無為而治”。再比如,法家思想講的是如何出奇制勝,在復雜險惡的環境中獨領風騷。如果能將這種思想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就會建立起有競爭力的企業文化,這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贏得商戰的必備良藥。
至於建立什麽樣的企業文化,就要根據企業的性質建立相應的企業文化,這就需要領導者在分析企業的基礎上,吃透所要建立的文化的精髓,然後運用它來形成現代企業文化。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滄海壹粟,細細琢磨,有其獨特的實用價值和藝術魅力。面對這樣的資源,把它們束之高閣,棄之不顧,是壹種浪費。這不是拿著金飯碗乞討的行為嗎?
四。關於建設中國企業文化的幾點建議
在分析企業面臨的問題和自身不足的基礎上,首先應該建立什麽樣的企業文化?怎麽建?以下是我的建議:
1,學習國外先進方法,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
在發達國家,他們在建立和維護成功的企業文化方面有著先進的方法和經驗。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在建立企業文化的過程中節約成本,少走彎路。但是,每個國家成功的企業文化在具體內容上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西方人文主義,大多是從生理和生物的角度看人,是獨立的個體。美國文化就是基於這種思想。所以美國式的企業文化,突出個人能力,追求理性主義。儒家所說的人,強調的是它的社會性、群體性,是群體中的壹員。日本文化深受東方思想的影響,所以日式企業文化強調團隊精神,使得企業的內部和外部有很強的協調性。因此,我們在建設企業文化時,要借鑒別人的方法,但壹定要吸收傳統文化,賦予其民族特色,結合中國當前的社會實際,建立我們獨特的、有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內容。同時,具有民族特色的企業文化也是企業民族自信心的體現,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
中國的傳統商業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這決定了其企業文化的整體水平是落後的。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導致商業地位低下,導致中國傳統商業長期忽視商業的精神內涵,忽視人們對藝術價值的追求和美學理論在物質和精神經營中的應用。此外,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狀態,使得傳統企業文化中的保守意識超越了競爭意識,極大地制約了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建立企業文化的同時,突出傳統文化的優勢,開闊視野,註重創新,使原有的傳統優勢在新的環境中得以重生和強化。新的民族將摒棄壹切封建糟粕和醜惡,註入健康的生命力和中國精神。這個民族既有中國的特色,又能被世界理解和欣賞。原有的和諧也會因加入現代色彩而成為新的和諧,即現代商業物質文化、組織制度文化、高級精神文化的和諧。只有這種既能保留民族特色,又能順應國際潮流的企業文化,才能使我們的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讓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不是高層的意見,而是整個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只有被大家認可的企業文化才是有價值的企業文化[4]。大家認可的企業文化壹定是大家建立的企業文化,所以企業要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員工參與進來。尤其是壹些民營企業,員工以本地人為主,有著獨特的文化心理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