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壹詞,產生於古代,最初是指模仿別人的言行,後來發展為壹種形象的聲音。象音,又稱隔壁象音,流行於明代。相聲起源於中國北方的民間說唱藝術,盛行於明代。經過清朝直到民國初年的發展,形象聲音逐漸從壹個人模仿口技發展到單口相聲,名字也變成了相聲。壹種類型的單口相聲逐漸發展為各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小組相聲,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終於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相聲形式。相聲起源於北京,風靡全國。壹般認為形成於清代鹹豐、同治年間。它是壹種民間藝術形式,通過講笑話或有趣的問答讓觀眾發笑。它由宋代的“聖香”演變而來。到了清末,相聲已經形成了現代的特點和風格。以北京話為主,地方方言中也有“方言相聲”。在相聲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廣泛吸收了口技和評書的藝術長處,把莊與和聲結合起來,用諷刺的段子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早期代表人物張三祿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相聲藝術家。據有關記載,推測張三祿原為京派八角鼓小醜,後改為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道光年間。童書《隨緣》裏說:“學相聲如復興張三祿,銅騾活如三勝。”但壹般來說,朱少文(窮不怕)被唱片人稱為他們的祖師爺。抗日戰爭時期,壹些相聲演員表現了民族氣節。常曾兩次因諷刺日本政府被捕。張壽臣公開贊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的不抵抗政策,並因諷刺當時天津警察的“卑鄙”而陷入困境。相聲1949發展起來後,以侯為代表的壹大批中國建黨前就在說相聲的演員,逐漸改造相聲的內容,去掉了大量色情、諷刺他人身體缺陷等段子。相聲迅速流行起來,成為壹種民族的、國家的曲藝形式。相聲受歡迎的原因之壹是它是壹種以聲音為基礎的藝術,適合以流行的無線廣播為主要媒體。相聲被稱為“文學戰線上的輕騎兵”。除了重新編排的傳統相聲,早期還有很多諷刺相聲,諷刺“舊社會”或新時代思想落後的人。但由於* * *產黨的政策,壹部分人意識到了歌頌社會主義相聲的必要性。總路線65438-0958時期,壹批被謳歌的相聲開始大量出現。其間以馬季等人為代表。然而,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許多相聲藝術家受到壓制,這壹度使相聲在中國大陸消失,只有壹些被歌頌的相聲在文革期間仍能表演。文革後,相聲迅速流行起來。壹大批諷刺“四人幫”的相聲,以、的《這麽拍照》、常、常桂田的《帽廠》為代表,迅速走紅。過去,侯等人的相聲就在廣播裏重播。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藝小品的沖擊下,單純的相聲不再受到以電視為主要媒體的觀眾的青睞。開發了壹些新的相聲形式,比如演相聲、演相聲劇等,但市場仍然不大(同時大量的相聲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盡管如此,相聲在這壹時期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新壹代演員脫穎而出,各種內容和形式上的新相聲段子被搬上舞臺,形成了不同於前作的“當代相聲”。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例子,無論是歌頌娛樂,還是批判時代弊端。在這壹時期的各種文藝場合,相聲依然是娛樂大眾的主角。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相聲開始走下坡路,新段子越來越少,更不流行,諷刺時政的內容越來越少,老套的純娛樂風格相聲開始占據絕對的主流地位。與此同時,相聲演員,包括很多知名演員,離開相聲舞臺從事其他工作,但很少有新人能接手。相聲的地位逐漸被繁榮的小品取代。265438+20世紀初,中國大陸的相聲處於壹個不相幹的境地:老壹代藝人相繼倒下,1980年代的當紅演員也表現出發展相聲的無力;在為復興相聲而舉辦的“全國相聲大賽”中,新生代始終沒有蓬勃發展。(中國中央電視臺於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國慶、2008年五壹黃金周舉辦了四次全國相聲大賽。第壹、第二屆深受觀眾好評,但第三、第四屆相聲大賽卻被指責為“沒有相聲的相聲大賽”。在第三屆相聲大賽閉幕式上,馬季與主持人周濤、畢福劍的相聲《學相聲》成為馬季最後壹次公開相聲表演。相聲的未來並不被大多數人看好,但在媒體之外,很多以傳統方式表演的相聲劇團仍然保留著壹定的水平,擁有相當的觀眾。在天津的許多小劇場和茶館裏,妳都能聽到相當精彩的傳統相聲。同樣以傳統方式在茶館表演的郭德綱在2005年後突然走紅。雖然他與真正的茶館相聲有所不同,但他仍然給觀眾帶來了壹些對傳統的認可。
上一篇:介紹了哪幾種戲劇的表演形式?下一篇:永生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