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造船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中國造船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中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環境汙染導致我國水產品質量嚴重下降。監測結果顯示,我國部分貝類產品存在石油烴、砷、鎘、汞等有毒物質殘留。近岸、內灣、河口等漁業產品和內陸養殖水產品受到多環芳烴、汞、鎘等重金屬汙染。由於赤潮的臨近,麻痹性貝毒和腹瀉性貝毒在壹些地區經常發生。2001年,我國貝類、對蝦等水產品因有毒物質和藥物殘留指標不合格被歐盟等國拒絕進口,給我國水產品貿易造成重大損失,對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聲譽造成惡劣影響。

受環境汙染影響,圍墾、築壩、采砂等工程開發建設項目。、許多優良產卵場、采苗場、育肥場、繁殖場漁業功能喪失,漁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漁業資源增殖和恢復能力下降,主要經濟水生生物資源不同程度下降,重要漁區漁獲物種類日趨單壹,漁獲物逐漸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渤海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1959年平均凈產量在221 ~ 43kg/網/小時之間,主要經濟魚種產量達到138.8kg/網/小時,但到1998年,產量下降近90%,主要魚種產量為65438。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東海漁獲量以底層優質魚為主,分別占總產量的48.3%和55.4%。20世紀80年代,優質魚的比例下降到30.4%。長江四大家魚的魚苗從70年代的每年200億只減少到目前的6543.8+0億多只。由於汙染和環境變化,四大家魚的產卵場幾乎消失,大鯢的產卵場也不復存在,許多珍稀魚類的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5)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嚴重危及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棲息地環境的汙染導致水生生物的組成和結構發生變化,表現為經濟動植物資源持續下降,水生生物結構單壹,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物種數量逐年增加,大黃魚、大鯢等重要經濟魚類嚴重衰退,渤海三大文蛤養殖場資源幾近枯竭。在內陸水域,水生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和資源也在減少,壹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目前,有著“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鰭豚數量不足100頭,白鱘、鰣魚、松花江白魚等珍稀經濟魚類已難覓蹤影。最新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和相當數量的水生兩棲動物都處於瀕危狀態。目前,淡水魚類瀕危物種已達92種,占淡水魚類總數的10%。這些瀕危魚類主要包括鯉科52種,鯰魚11種,鱘魚5種,三文魚和鱒魚6種,其他種類(包括鰻魚)18種。水生生物多樣性是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會動搖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漁業水域面臨的汙染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壹是城市生活汙染和工業汙染。

隨著經濟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周邊的新城市也迅速形成。每年排放大量生活汙水,城市汙水處理能力有限。而且大部分汙水處理廠采用的工藝不能滿足除磷脫氮的要求,造成近海汙染。日常生活中洗菜、洗衣服、沖廁所的汙水排放量逐漸增加,造成生活用水對水位變動區水環境的汙染。為了庫區消落帶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加快庫區消落帶生活汙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汙染物排放。消落帶的形成是由於水庫水位的季節性波動,會對消落帶土壤造成諸多負面影響。主要是水庫水中的汙染物通過壹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在土壤中不斷富集。然後對土壤的生理性質產生影響。當土壤被淹沒後,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和汙染物會溶解和吸附在水中,這是壹個復雜的過程。

根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06年渤海汙染嚴重,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2萬k m2,占渤海總面積的26%。海洋汙染主要來自陸源汙染排放和人工養殖。2006年,重度汙染、中度汙染、輕度汙染和相對清潔的海域面積分別約為2 770、1 750、7 370和8 190 k m2,重度汙染和輕度汙染的海域面積比2002年增加了約1 000 km2。渤海輕度汙染、中度汙染和重度汙染面積分別增加了5 230、1 290和1 760km2,增加了2。4次,2次。8倍和1。7次。

由於海岸線長,入海河流多,沿江工業發展快,壹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汙水處理設施和汙水集中處理場所不齊全,導致上遊工業和生活汙染物對海洋環境造成汙染事故時有發生。尤其是縣與省交界處河流造成的陸源汙染十分突出。

由於陸源汙染物的大量存在,漁業水域的生態環境趨於惡化。相關資料顯示,近岸海域約20.6萬km2的海水水質超過壹類海水水質標準,其面積比20世紀90年代初擴大了近1倍。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水域面積10.2萬平方公裏,三類海水水質標準水域面積5.4萬平方公裏,四類和超四類海水水質標準水域面積5萬平方公裏。內陸上世紀70年代中期長江沿岸22個城市的日汙水接收總量為654.38+0436.5萬噸,到了654.38+0996猛增至4000萬噸。據統計,整個長江流域有65438+多萬個汙染源,每年有122億噸廢水排入江河湖泊。70年代黃河年納汙水量為654.38+0.8.5億噸,80年代增加到265.438+0.7億噸,90年代猛增到32.6億噸。目前,中國82%的河流和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流經城市和城市郊區湖泊的河流水質更差。根據環保部最近公布的數字,中國每天排放的汙水總量已經達到1.3億噸,其中超過80%的汙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流經城市的河流中有78%已經受到汙染。環境汙染導致壹些重要的經濟魚類產卵場、索餌育肥場和漁場受到汙染。

化工廠、農藥廠和造紙廠排放的工業汙水是造成海洋汙染的壹個重要因素。最主要的汙染是鉛和鎘汙染。主要來源於工業廢水和廢渣的鉛會使土壤肥力退化,土壤質量下降,從而使農作物無法有效順利生長。此外,這些有害元素被農作物吸收後,會在生態平衡中通過食物鏈轉移到人體。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積累、難以消除的特點,會導致人體慢性中毒和鎘汙染,最終可能導致“痛疾”。有報道稱,多種方法對重金屬汙染的評價表明,主要汙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排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排序為鎘>;鋅>鉛>:銅>:鉻。在沿海,除了石油鉆井平臺的汙油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外,油田的開發促進了繁忙的石油貿易和運輸,也增加了船舶溢油事故的頻繁發生。

圍墾占用傳統漁業水域影響漁業生產。目前我省圍墾速度快、面積大、範圍廣,沒有詳細的圍墾規劃、總量控制和年度控制指標。隨著海洋工程傾倒區的建設,隨著海洋工程的增多,傾倒區的占用和傾倒造成的泥沙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港口等海洋工程項目建設期和退役期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目前,海洋工程項目及配套工程在使用期的汙水管理相對規範,但在工程建設期和退役期的監管方面存在壹些問題。

第二,養殖業本身汙染。

由於海水養殖開發利用不合理,當地生態承載壓力大,對海水水質有壹定影響。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使海水水質中氮、磷等物質的含量有壹定程度的增加。陸源汙染是河流汙染的主要因素,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因此,治理陸源汙染和解決河流汙染是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的關鍵。我省有47條主要入海河流,由於工業、農業和生活用水,需要在河流上遊修建許多水庫。此外,近年來北方氣候幹燥,河流灌溉用水量大,河流自身徑流不足。

壹般認為養殖對蝦的飼料系數在1.2 ~ 1.5之間,即需要投餵1.2 kg ~ 1.5 kg配合飼料才能養殖1.5 kg對蝦。以幹物質計算,對蝦對飼料有機物的轉化利用率約為20%,約80%的飼料幹物質進入養殖環境。這些物質以蝦糞和殘餌的形式進入養殖池塘。與壹般養殖魚類不同的是,對蝦通常邊遊泳邊吃、嚼飼料,飼料顆粒破碎、溶解、丟棄,廢品率很高。而蝦腸道短,消化排泄快,所以對飼料的消化吸收率也低。實驗表明,對蝦養殖的飼料只有75%被對蝦吃掉,其余以殘料(約15%)和溶解料(約10%)的形式在養殖池塘中流失。對蝦食用的飼料中有5%的氮被對蝦同化,15%通過糞便排出,其中5%以氨氮的形式直接排出,8%以有機氮的形式排出。對蝦每次進食1kg飼料,產生糞便約0.27kg(幹重),懸浮顆粒0.25kg,氨氮6.12g。楊等人在研究人工投餌蝦池固體廢棄物的代謝負荷時,發現有30%的飼料不能被蝦利用而沈澱在池底。我國沿海對蝦養殖產量為80萬噸,排入海洋環境的殘餌量也很可觀。這些有機汙染物壹部分轉化為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浮遊動物、微生物等生物進行循環利用,壹部分以溶解和固體物質的形式殘留在水體和沈積物中。

水產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留餌料和糞便在海底堆積分解,增加了沈積物中有機物和硫化物的含量,加劇了水產養殖本身的汙染問題。人工投餵蝦池的汙泥中含有62% ~ 68%的N,殘餌溶解的N、P營養鹽是對蝦養殖水環境及其附近水域的主要汙染源。研究發現,三文魚網箱養殖區底質中C和N的通量很小,每年只能分解約10%的有機物,79%的C和88%的N沈積物(相當於飼料輸入C的23%和N的21%)會在底質積累,無法生物利用。水產養殖產生的有機和無機廢棄物會直接造成養殖池塘底部有機負荷的增加和富營養化,如BOD增加、缺氧等。其他影響包括池塘土壤酸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病原體增加和水華發生,最終可能導致對蝦養殖失敗。

集約化養殖通過高密度的集中投餵和高強度的飼料投餵實現高產。水產養殖過程中自身汙染物的輸出主要包括殘留的餌料、糞便和排泄物,這些汙染物要麽導致水產養殖系統本身水質的惡化,要麽通過養殖廢水的排放對近岸海域產生汙染效益,甚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人們普遍認識到,水產養殖過程的健康與水產養殖產品的健康同樣重要。

海水養殖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

由於海洋漁業資源銳減,海水養殖發展迅速,近20年來全球海水養殖產量年均增長10%。水產養殖中殘留的餌料、糞便中含有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懸浮顆粒、有機物等會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汙染源,威脅魚蝦的生存,影響渤海的海洋捕撈量。此外,網圍集約化養殖采用高密度放養,用藥量增加,投餵大量外源性餌料,導致排泄物增多,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和有機物含量急劇增加。通過研究精養蝦池的物質平衡,發現養殖過程中只有10%的氮和7%的磷被吸收,其余以各種形式進入環境。

養殖區沈積物中氮磷含量和耗氧量遠高於周圍水體沈積物。殘留的餌料和排泄物在沈積物中積累,促進了微生物活動的加強,加速了營養物質的再生。同時,培養過程中死亡生物的沈降和分解增加了沈積物中氧氣的消耗,在缺氧條件下產生硫化氫和氨氣等有毒物質。

水產養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還體現在繁殖逃逸魚對其鄰近海洋生物的影響。從海產養殖中逃脫的魚可能對疾病的傳播和野生種群遺傳組成的改變產生副作用,並可能將當地流行病傳播給野生種群。

第三,有毒入侵壹直困擾著海水養殖業。

壹些病毒的入侵也極大地影響了渤海海洋生物的生存,最典型的就是蝦毒。由於病毒存在於動物細胞中,難以根除,且可縱橫傳播,使得許多生物成為病毒攜帶者,如天津的厚殼蟹、鹵蟲等,增加了傳播途徑,難以有效控制,制約了漁業的發展。如能合理開發利用,減少蝦病傳播,預計2010年渤海出水量可達700萬噸。如果盲目增加養殖密度,養殖品種的病害就會瀕危。例如,由於長期不合理的高密度養殖等原因,6月沿海水產養殖大面積爆發蝦瘟,1993,占當時全國對蝦養殖總面積的76%,減產近12萬只,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86億元。

加大水汙染治理力度,控制投入量,保護養殖水域生態環境。

魚離不開水,水是水產養殖的第壹要素。水質的好壞關系到水產養殖產量的高低和水產養殖產品的質量。好水可以出好魚,創造高產。根據現階段水產養殖水域的環境條件,要防止工業、農業和生活汙水的汙染,以及水產養殖汙染。壹是要嚴格控制汙水對養殖水體的汙染。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汙水必須經過處理,達到排放標準,防止死魚汙染的發生。二是要科學使用水產養殖投入品,防止過度投入和亂投造成的水產養殖汙染。飲用水源水庫必須全面禁水(禁止投餵飼料、化肥和藥物),保證供水需要,保障居民用水安全;五大湖和水庫要禁養或部分禁養,五大湖要保持相當數量的水生植物,特別是沈水植物,保持ⅱ-ⅲ類水質;中小型湖泊和水庫也應加以限制,以防止水體富營養化,保持III類水質。通過禁止和限制投資,全力保護水環境、水產品質量和湖庫生態平衡。

要嚴格控制過度捕撈,保護近海和淺海漁業資源,積極開發近海和深海漁業資源,穩步發展遠洋漁業。渤海捕撈漁業發展在捕撈對象和安排上應采取“近捕遠”策略和“護底補表”策略。目前,渤海汙染控制的重點是加強工業廢水直接入海的控制、大中城市毗鄰水域的汙染控制和海河流域的汙染控制。根據渤海的環境容量,確定汙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汙染物的總量分布及陸源汙水排海標準,通過合理規劃和利用容量資源解決排汙問題。因此,我們可以重建渤海新的漁業環境,比如建造人工魚礁,種植紅樹林。人工魚礁是為改善水生生物的棲息環境,阻礙破壞性捕撈行為,為魚類和其他生物尋找餌料、繁殖、生長和發育提供場所,以達到保護、增殖資源、提高漁獲質量的目的而設置在水域中的人工構築物。

在最近的20年裏,許多沿海國家都放置了人工魚礁。其中,近年來,日本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約600億日元建設人工魚礁,規模約600萬m3。美國建造人工魚礁的主要目的是發展休閑漁業,而渤海是為了更好地保證漁業質量和渤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渤海的環境容量,確定汙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汙染物的總量分布及陸源汙水排海標準,通過合理規劃和利用容量資源解決排汙問題。

強調發展和保護。科學發展觀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無視自然規律,掠奪洪湖濕地自然資源。決策者應正確認識湖泊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遵守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不斷加大湖泊的開發和保護力度。

保護和治理資金投入得到充分保障。多年積累的汙染源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導致生態功能嚴重退化。雖然提出了搶救性保護,但漁民的安置壓力、生產生活方式並未得到有效改善,拆遷成果面臨新的挑戰。此外,生態修復和治理投入嚴重不足,管理經費得不到保障,存在治理成效反彈的潛在威脅。

生態環境治理科技要跟上。生態系統管理必須標本兼治,但保護和管理技術相對落後。目前的綜合治理方案和措施還不夠科學和全面。有些措施只能治標不治本,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科技力量薄弱,科研經費缺乏保障,治理措施落後。科學利用和科技管理亟待加強。

水域的保護和開發缺乏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法律支持。上下遊之間,地區之間要發展聯合,* * *同保護。同時,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在保護和發展的思路上形成了統壹的規劃方案,強調集體利益。水利、環保、農業、林業、漁業、旅遊、交通、國土等部門參與管理,各司其職,形成有效的協商溝通機制。

  • 上一篇:張亮賣布臺詞全集
  • 下一篇:用暖枕翻譯文言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