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訂婚句容舊社會,婚姻是媒妁之言,由媒人按父母之命包辦。兩人年齡相仿,相貌相似,雙方認為不般配,男方準備了少量禮金、紅餅、紅頭繩(毛線)供女方“訂購”。雙方父母與公婆相稱
2、彩禮句舊社會,女方婚前索要彩禮,叫彩禮。禮物的厚薄因貧富而異。有錢人有金銀首飾,有綢緞,有衣服(材料)。貧困戶禮物少,但魚、肉、餅、糖、萬年青(草)都少不了。在農村,大部分伴娘都是給女兒做嫁妝的,嫁妝的豐富程度取決於彩禮的厚薄。
3.婚禮前夕,女方父母為親友中的“全福”(雙方父母)姑娘設宴,為嫁出去的女子餞行,稱為吃酒待嫁。
4.結婚當天或前壹天,出嫁女子的嫁妝由男方送去見面取。壹般有八塊木(盒、廚、櫃、桌、凳、童桶、盆)等。有貧富之分,但水桶(馬桶)是兒孫必備(表示兒孫有福氣)。這種做法在農村壹直沿襲至今。
5.婚禮當天,男方必須用轎子接新娘,並在轎子發出前“暖轎”、“祭轎神”。轎子到女的,要賞妳“開門錢”。新娘臥床不起,叫“床”,哥哥要出錢起床。新娘由父親和哥哥擡上轎子,稱為“擡轎子”。上轎子前,母女倆痛哭流涕,直呼“哭婚”,以示告別。轎子到了男方,不讓新娘下轎,這叫“忍耐力”。下了轎子,麻袋進屋,這叫“代”。去客房“拜堂”送洞房後,就算結婚了。解放後,舊習已改,婚姻雙方已按婚姻法向基層政府登記,領證結婚。
6.新人入洞房,青年男女爭相見新娘,用各種方式戲弄新婚夫婦,取笑他們,稱為“造新房”。還有人調侃爺爺和叔叔,說“三朝無大小。”這種習俗仍然流行。
7、會親女方的父親、哥哥、哥哥和叔叔、舅舅在婚後第二天到男方的外省親戚家,與男方的主要親戚初次見面,稱為新親會,男方以隆重的禮遇接待。宴席前,三茶(糖、餅、蛋)必不可少。大多數親戚都是男性。
8.回門新娘會在婚後三天回娘家,稱為“回門”。如今交通便利,通訊開放,這種習俗已經淡化。還有人會在婚禮當天見親戚,回老家,稱為“壹堂”。
施殿莊
化妝意味著穿上紅色。當新娘下了轎子,壹個有父親和母親的女孩幫助她下了轎子,然後壹個女人在新娘的臉上塗上紅色。化妝的女人壹定有老公,有兒子,有女兒,壹邊化妝壹邊講開心的故事。上妝的順序是第壹點在眉毛中間,第二點在鼻尖,第三點到第十點在臉的兩側。化好妝後,姑娘會攙扶著新娘進男方家。
十首化妝歌:
化壹點妝會長壽,化壹點妝會有助於從此幸福。
三分妝三元四分妝都是最好的。
五分妝,五分妝,六分妝。
七時七子團圓,八時八洞神仙。
九點化妝,留九代,十點化妝是真的
春節
那句話叫過年,臘月到了,家家戶戶都會置辦年貨,做新衣服。年貨主要有:腌制肉、雞、鵝、鴨,買瓜子、花生、糖果糕點、包包拜年,母親則為孩子縫制棉衣棉褲,取鞋底做新鞋。除夕前幾天,我們泡了磨豆腐腦,做了年糕和饅頭。此外,為了辭舊迎新,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除塵”。我們要清理家裏的廢舊物品,清理屋頂墻上的灰塵和舊年畫,擦洗竈臺和家具,清洗洗臉臺,裝滿水,每個人都要在澡堂洗個澡,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
人們相信竈神(廚房主人)掌管著壹個家庭的所有命運。所以春節前的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竈(敬廚主)、蒸餃(粘嘴)、做年糕(糊嘴)、撒調料豆、燒老竈神,稱為“送竈”。除夕夜會更換新的竈神雕像,稱為“取竈”。
除夕夜,大人們準備年夜飯,貼年畫。家裏所有的門都要貼新對聯,門楣上要貼條幅和紅紙雕。“掛下來”的數字是奇數,牛棚、豬圈、雞籠、竈臺、水缸都要貼上相應的報紙,內容為“六畜興旺”、“喜報豐收”、“喜報豐收”,窗戶、柱子等處貼上“富貴”、“福字”,春聯用墨水和紅紙書寫。當年辦喪事的人用的是黃紙,第二年就換成了綠紙。第三年恢復紅紙對聯,對聯上門後討債人不能上門。
除夕前,上菜祭祖,焚香,點蠟燭,燒紙錢(錫紙折成元寶),人們磕頭鞠躬。祭奠完祖先後,食物會被送回廚房,然後端上餐桌。放完鞭炮,全家人會坐下來吃團圓飯。其間,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飯後炒瓜子花生,買餃子(正月初壹早餐吃餃子)。
正月初壹,家家戶戶放鞭炮收“天地”,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鄰裏相見,必有福報。
新年快樂。拜年是有規矩的。我第壹天不出門。我崇拜家裏的父母和鄰居。第二天,我祭拜我的叔叔。我的叔叔是個大塊頭。第三天,我拜公公。第四天及以後,拜姨媽姨媽。
第五天,家家戶戶壹大早就放鞭炮,收“財神”。
在農歷正月十五
句容有很多“河南人”,幾百年前從河南光山、羅山逃難而來。
句容“河南人”有過正月十五的習俗,有“正月十五如過年”的說法。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習俗
相傳隋唐時期,李世民帶兵打仗,壹仗打到了前年後年,三十夜前夕壹直沒抓到。
戰鬥結束了,到了正月十五,戰鬥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