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我眼中的西方哲學——以叔本華為例

我眼中的西方哲學——以叔本華為例

叔本華哲學:叔本華哲學是壹種存在主義。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作為表象而存在的。作為其基礎的,不是康德所說的“自在之物”,更不是黑格爾所說的“理性”或“絕對精神”,而是壹種非理性的、盲目的、永無止境的、永不厭倦的欲望沖動。這種欲望沖動是壹種生存的欲望沖動,叔本華稱之為生存意誌。叔本華解釋說,生存意誌的基本要求是為了生存而獲得食物,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發展自己,為了繁衍而占有異性的意誌。簡而言之,生存意誌就是尋求生存、溫飽和性本能滿足的意誌。叔本華認為,不僅人體及其活動是生存意誌的表達和創造,動物、植物甚至無機物也是如此。總之,叔本華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生存意誌的外化或表達。他說:“意誌是世界的自我,是世界的內在內容,是世界的本質生命。可見的世界現象只是意誌的壹面鏡子。所以,生命與意誌密不可分,就像影子壹樣。有意誌,就有生命,就有世界。”作為壹種哲學,叔本華的意誌論通過他的反理性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哲學。從這種求生意誌出發,我們應該已經得出了意誌支配壹切的結論。然而,叔本華違背常識,得出了人生即苦難的悲觀人生觀。在他看來,人是靠壹種求生的沖動活著的,而這種欲望本身就是壹種不滿足感或匱乏感,其結局必然是痛苦。叔本華是唯意誌論哲學的創始人。從其思想來源來看,叔本華明顯發展了康德和費希特哲學中的壹些唯意誌論的成分,繼承和吸收了佛教哲學中的許多東西。對後世來說,叔本華創立的唯意誌論對人生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等人文主義思潮的各個哲學流派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壹個痛苦的世界,這是叔本華人生哲學的基本出發點。在他看來,人類苦難的根源是人被意誌所支配和奴役。“人們總是忙著在意誌的控制和奴役下尋找什麽東西,但每次找到盡頭,都發現自己充滿了空虛。最後,他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的存在是壹個巨大的悲劇,但這個世界的內容都是痛苦。”人的壹生,在叔本華看來,就是壹個認識人生苦難的過程。人老了,吃了很多苦,才會真正體會到人生的苦。“如果我們再反思人生,人生真的是壹段毫無結果的插曲,徒然給不存在的平靜增添了煩惱...我們活得越久,就越能清楚地看到,整個人生充滿了失望,甚至是騙局。”本華從生命的苦澀中徹底否定了生命和人類存在的意義。叔本華聲稱,他之所以宣揚人生的苦難,是為了找到壹個可靠的指南針來指導人生,把人從苦難中拯救出來。為此,叔本華規定了自己的處世之道:1,修身養性,順應自然,凡事皆大歡喜;2.獻身藝術,升華欲望,忘卻苦難;3.克制欲望,修行佛法,成就涅槃。本華告訴人們,要做壹個有智慧的人,壹個人格健全的人,不僅要看破世事,還要善於生存。如何實現健全的人格?叔本華提出了以下幾點:1,要有愉快的精神品質;2.健康的身體;3、爽朗的氣質;4.要高智商。叔本華從人生即苦難這壹基本命題出發,認為人生的智慧在於真正認識到人性的險惡,認識到人生是壹場悲劇,認識到世界上的壹切,包括人們所努力爭取的名利、權勢地位等等,都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東西,認識到幸福不過是對沒有苦難的人生的無奈享受。所以在他看來,人應該禁止壹切欲望,拋棄壹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擺脫壹切現實生活和現實的理想和目的,拋棄壹切理性和科學的觀念,拋棄壹切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道德規範,進入無我的境界。這樣,人就可以超越現象世界,進入意誌世界,成為壹個本身的東西,人才有自己的自由。

叔本華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壹種意誌,壹切都屬於它,不可抗拒。換句話說,在這個意誌和個人意誌之間,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兩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否認和抗拒它,就是否認和抗拒自己的存在。

我們人生的不幸也由此而起。世界的意誌是為了滿足整體而不是部分,而個體的意誌則相反,是為了滿足部分而不是整體。我們看似在追求個人的幸福,其實也在追求所有人的幸福。而整體是無限的,我們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壹個願望實現了,下壹個願望就會誕生。當各種願望之間的間隔很小時,我們會感到幸福。反之,妳會覺得不幸。但是,相比於無止境的願望,我們不能也不可能實現所有的願望。長此以往,我們還是覺得很不幸。

叔本華是維特根斯坦讀過並欣賞的為數不多的哲學家之壹。它影響了尼采、薩特等許多哲學家,開辟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尼采非常欣賞他的作品,並以教育家的身份給叔本華寫信以紀念他。瓦格納將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叔本華。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毀滅者”。國學大師王國維也深受叔本華的影響,他在《人間花刺》壹書中用叔本華的理論評論宋詞。他還借助自己的理論發展了紅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叔本華(1788—1860)在許多方面與哲學家不同。幾乎所有其他的哲學家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樂觀主義者,而他是悲觀主義者。他不是像康德、黑格爾那樣的羽翼豐滿的學院派,但也不是完全遊離於學術傳統之外。比悲觀主義更重要的是意誌第壹理論。顯然,這壹理論與悲觀主義之間並無邏輯聯系,叔本華後來的倡導者往往從中得到樂觀主義的依據。許多現代哲學家,特別是尼采、柏格森、詹姆斯和杜威,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主張意誌至上。此外,這壹理論在專業哲學家圈子之外也很流行。所以,隨著意誌地位的上升,知識的地位下降了好幾個層次。我認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哲學氣質最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盧梭和康德準備的,但叔本華首先以純粹的形式宣布了它。因為這個

所以他的哲學雖然前後矛盾,很膚淺,但作為歷史發展中的壹個階段還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還有壹種更極端的觀點認為,我們的個人意誌相對於世界是如此的渺小,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反抗,以至於我們只是被世界意誌用來延續我們長久存在的工具。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去改變,最終只會出生,生存,繁衍,死亡。如此空虛虛無的過程。根本不存在個人意誌。

也許吧。換句話說,妳在不在,對這個世界來說沒什麽區別。無論妳做什麽,到最後都會壹無所獲,生活會變得可笑而沒有意義。

叔本華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後來很多著名的哲學家,比如尼采,都受到他的影響。當然,尼采後來否定了叔本華。叔本華的哲學相當悲觀,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悲觀的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現象和事物本身的區分。與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同時代人廢除事物本身不同,他堅持事物本身,認為可以通過直覺認識事物,並確定為意誌。意誌是獨立於時間和空間的,壹切理智和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只有在審美冥想中才能從中逃離。叔本華將其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與這壹理論聯系在壹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沖動的壓抑和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學。

馬克思的思想政治影響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叔本華無法與之相比。馬克思還創立了壹個哲學流派“辯證唯物主義”,但它也與傳統唯物主義有很大不同。這麽說吧,馬克思的哲學是統治世界,叔本華的哲學是統治心靈,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 上一篇:中國古代報紙發展概況
  • 下一篇:如何在Tik Tok做營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