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戰國時期的金銀器有哪些種類?

戰國時期的金銀器有哪些種類?

戰國時期的異形鉤以猿形為主,此外還有龍虎形、牛形、人形等。這些不僅是主人炫耀身份的標誌,也意味著辟邪和保持和平。

這壹時期,金銀器的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南北均有發現,金銀器種類增多。

其中,金銀器皿和相當數量的銀器的出現非常引人註目。大型金銀器的出現是當時的壹個重要標誌,是金銀器發展的劃時代壹步。

在中原,金箔作為裝飾外包,在春秋時期仍被廣泛使用。如陜西鳳翔縣馬家莊秦宗廟遺址發現春秋中期的金泡。其中兩件高3.5厘米,直徑2.2厘米,重65438±00.8克,其余高0.2厘米,直徑65438±0.82厘米,重5克。

馬家莊春秋秦宗廟遺址金方泡長2.2厘米,寬1.7厘米,重2克。春秋中期的黃金儲蓄件也不少,其中6件長2.1厘米,寬1.5厘米,重9.5克,1件長2.1厘米,寬1.5厘米,銅環直徑4.7厘米。圓柱體的最大直徑為0.9至1.8厘米,重量為2.2至7克。山東沂水劉家店墓發現的鑲金漆勺,鑲有三角形、菱形浮雕金箔。在河南信陽長泰關楚墓中,發現了兩根數量眾多的流蘇,是帶木胎的漆器,正面的壹些圖案上覆有金葉。這是五件鍍金漆器。金箔很可能是在油漆快要幹的時候貼上的。

12春秋晚期安徽壽縣蔡侯墓發現金箔。有的來自墓腰,邊緣有穿孔。它們被浮雕上了圖案,如圓圈、雲彩和燕尾,大多數都粘在漆皮上,所以它們應該被用作服裝裝飾。

北方金銀器主要有裝飾品、兵器飾品和馬飾品。造型以虎、豹、狼、鷹、野豬、怪獸、鹿、牛、羊、馬等動物圖案為主,也有少數幾何圖案和火焰圖案。

如山東省曲阜縣魯古城遺址發現的猿形銀飾,高16.7厘米。猿猴回頭爬,姿勢極其生動。背面有壹個圓形按鈕,可能是帶掛鉤的物體。

遼寧省淩源縣三官店子春秋墓中也發現了壹只長4.9厘米、高3.8厘米、重26.5克的金獸。金獸是鹿的形狀,制作者準確地捕捉到了鹿回頭開始奔跑的瞬間。

這壹時期,北方的匈奴地區也出現了金銀器。器物多為動物裝飾件,具有濃郁的草原文化特色。如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戰國墓葬中發現的唯壹壹件“胡官”標本鷹形金冠,陜西神木納林高土村壹座匈奴墓葬中發現的包括金怪、胡錦、銀虎、銀鹿等動物形象在內的壹批金銀飾品。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的戰國時期鑲金石虎鳥飾牌,長4.5厘米,以虎形為主,虎身嵌有7顆紅綠彩色寶石,虎頭上附有火紅的角紋,外圍為八鳥紋,突出鳥頭,簡化鳥身。這套裝飾牌反映了匈奴人對老虎的崇拜。

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壹件戰國時期鷹形金冠飾品,高7.1cm,重192g,帶徑16.5cm,重1022.4kg..

它由冠和冠箍組成。冠鷹傲然挺立,展翅欲飛。鷹身由黃金制成,中空,身體和翅膀上飾有羽毛。

老鷹的頭和脖子是綠松石做的,脖子之間有壹塊帶花邊的金塊,類似項鏈。頭部用金線從鼻孔插入,通過頸部與小腹相連;尾巴是單獨做的,也用金絲連接。

鷹的下部是用壹塊厚金錘打成的半球形,表面從中心分割成90度扇形。上面浮雕了四組狼咬羊的圖案,狼俯臥,羊的前腿彎曲,後腿被狼咬,做出反轉的狀態。

整個樹冠呈現出鷹俯視狼啃羊的生動景象。冠帶由三根鑄造的半圓形金條組成,前面有上下條,中間和末端有榫頭和榫眼;後壹根兩端有凸榫,與前壹根連接形成頭帶;左右靠近人耳處分別浮雕臥虎、羊、馬,其余為3股交錯的繩紋。

皇冠工藝精湛,雍容華貴,具有明顯的北方馬術民族裝飾特征。是匈奴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瑰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托克遜縣阿拉溝戰國匈奴墓中還發現壹件金虎紋圓形紋飾,直徑約6厘米,重265438±0.2g..另壹款胡錦條紋飾品長26.5厘米,寬3.5厘米,重27.7克..

這些金飾不僅有個體形象,而且有多種動物成分,如虎、牛、虎、虎、鹿等。,以動物間的爭鬥為裝飾風格,打破夏家店上層文化整齊規範的裝飾布局。

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西溝附近匈奴墓發現的戰國金雙獸紋匾,長13cm,寬10cm,重291.4g..動物形象以寫實為主,個別形象誇張抽象。動物反轉和怪物造型也受到分布在黑海北岸和北高加索地區的遊牧文化斯克泰文化的影響。

這些實物表明,北方金銀器采用了敲打、沖壓、鑲嵌、雕刻和鑄造等技術。,而且制造技術和裝飾技藝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亞於中原。

從金銀器的藝術特點和制作工藝來看,南北方差異很大,風格迥異。戰國以後,楚文化和秦文化影響很大。在中原地區的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陜西寶雞易門村秦墓、河南洛陽金村墓、河南輝縣村魏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等。

河南輝縣村東周魏墓地出土了壹件嵌玉嵌玻璃銀帶鉤。鉤的側視圖像橋壹樣彎曲,頂視圖是當時流行的琵琶風格。長18.4cm,中間寬4.9cm。它是用銀雕刻的,外面包金。兩端浮雕方向相反的獸首。動物頭上有角,耳朵像扁環。

鉤的窄端鑲有鴨嘴白玉鉤,口、眼等細節刻有陰線。鉤的背面鑲嵌有三塊帶轂紋的白玉翡翠,兩端兩塊翡翠的中心鑲嵌有壹顆蜻蜓眼玻璃珠。鉤背兩側浮雕兩條龍和兩只長尾小鸚鵡,盤旋環繞。鉤子部分被鑿開,有些部分用黑漆標出。

鉤工藝復雜,裝飾圖案豐富,顯示了戰國時期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這個帶鉤是壹個罕見的大型銀帶鉤。會仙在戰國時期屬於魏國,這個鉤子應該是魏國貴族所有。

此外,在河南洛陽金村戰國末期周墓中還發現了三件玉帶金帶鉤。金帶鉤呈怪獸狀,玉質鑲嵌有龍紋,世所罕見。

陜西鳳翔高莊春秋秦墓發現的金帶鉤和山東臨淄郎家莊齊墓發現的2枚金帶鉤和8枚銀帶鉤,都是小巧素凈,鉤形似馬頭或鴨頭。它們屬於春秋晚期,是中國最早的金銀帶鉤。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發現金銀鉤,江陵王山楚墓金交錯鳳鐵鉤長46厘米。這麽大的鉤很少見。

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壹時期工藝高度發展的標誌。

從商朝到戰國末期,1000年的漫長歲月裏,中原人民似乎壹直沈迷於青銅器的光芒,金銀的使用也僅限於裝飾性的青銅器。所以出現了中國前期錯誤的金銀技術。

河北省平山縣的戰國墓是戰國時期神秘的孫中山國的墓,在墓的壹角發現了壹些錯落的金銀器。

比如在壹對神獸的表面,用粗細不壹的銀片和銀線鑲嵌上無盡的條紋,增強神獸的神秘感。歷經千年的埋藏,曾經光彩奪目的青銅器已經變黑,但其上錯金錯銀依然光芒不減。

所謂錯金錯銀,就是先在青銅模型上打出錯金錯銀圖案的凹槽,待器物鑄造完成後,再將金銀絲壓入凹槽中。

比如戰國中山王墓的青銅金銀四龍四鳳平面圖,最早是在戰國時期用實物造型創作的。它長47.5厘米,寬47厘米,高36.2厘米。方案下部有四只梅花鹿側躺著,四肢蜷曲,底座呈圓形。

中間部分在環座的弧面上,四個方向立著四條龍。四條龍只有壹個頭和兩條尾巴。在龍身與環的纏結之間,各有壹只鳳凰,引頸歌唱,展翅飛翔。上龍冠鬥拱擔壹方案框,鬥拱與案框飾雲紋。

案例動靜結合,密度合適。壹幅龍鳳舞的特別畫面躍然眼前。方案表面原來是漆板,已經腐朽不存在了,只剩下銅案座。其造型內外兼修,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方法。此外,四個水龍頭上各有壹個鬥拱,首次生動再現了戰國時期的鬥拱造型。整個圖案用金銀裝飾成華麗的圖案。

這種裝置形狀復雜,各部分分別鑄造後鉚接焊接而成。有些地方曲率較大,采用聯合鑄造或失蠟法鑄造。案框邊緣鐫刻銘文10:“十四祭,右車,阿福國,公譚”。此器整體結構復雜得體,鑄造工藝精湛,動物造型優美,生動細膩,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金銀器的分布區域明顯擴大,但幾乎所有已知的最早的金銀器都來自楚統治的地區,而在中原和其他諸侯國很少發現金銀器,這表明楚人可能最早掌握了金銀冶煉和制造的技術。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南方發現的金銀器數量雖少,卻十分引人註目。最重要的發現是在湖北省睢縣曾侯乙墓中發現的壹批金器,其中金箔多達950片,大部分貼在器物上起裝飾作用,但由於器物腐蝕,散落在整個墓中。這些金箔還浮雕有各種圖案。

曾侯乙墓中還發現了五件金器:壹盞金燈、壹個勺子、壹個杯子、壹個燈罩和壹個掛鉤。帶蓋金杯和金漏勺應該是壹套,帶蓋金杯重2156克,為先秦之最。

其中金杯高度為11cm,口徑為15.1cm。仍然采用模鑄工藝。蓋子頂部中央有壹個環扣,蓋子邊緣有兩個側夾,可以和杯子扣在壹起。金杯底部有S形鳳爪,杯口附近有兩個對稱的環耳。杯蓋的頂部和杯口的外緣都是復雜鑄造的。

金燈的整體造型、紋飾和紋飾布局,既吸收了青銅鼎的壹些特點,又有自己的創造性。環型的耳和“S”型的鳳足輕巧精致,燈呈半球形,只有燈口處有環型紋飾,所以燈體並不重,但燈罩的形狀和密集的紋飾呈環形布局,燈罩略大於燈口,給人以強烈的威嚴感。

壹把有內置孔的金匕首。匕首的刀身為圓形,孔中雕有變異龍紋,柄為方形,刀面為平面,全長13cm,重56.4504g..

與金杯同時發現的金杯為桶形,腰開,底平,有蓋。腹部上方有兩個對稱的環耳,全身無紋路。杯壁較厚,杯蓋圓形,呈拱形。杯托高10.65cm,直徑8.1cm,重789.9g。采用錘打技術制作,也是先秦時期的重型武器。

此外,還發現了兩個金蓋;無體,壹大壹小,拱形,封面有麻坑紋,數周紋。大貴通高2.5厘米,直徑9.5厘米,重327.65克..小蓋高2.2 cm,直徑7.5 cm,重157.35 g。

曾侯乙墓金帶鉤在東室主棺中發現,形制完整。鉤鵝頭形,頸長喙扁,面光滑素,均長4.4厘米,重分別為40.9克、43.2克、45.5克、46.6克。

有10多種不同形狀的金箔,如圓形,半圓形,弧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桂形和雙槽。大多表面印有各種幾何圖案,構圖簡單,少數輕元素無紋飾。厚度為0.037-0.378毫米,壹般為0.1-0.2毫米,重量為每平方厘米20-30毫克。估計是用來貼鉛錫飾品的。

特別是曾侯乙墓中有462段黃金彈簧狀器,都是用金絲制成的。每個金簧形器的圈數壹般為18至25,長約2厘米,圓翹0.4至0.5厘米,金絲直徑0.1至0.5厘米,含金量87.4%。

這些金屬彈簧狀器件被稱為“蠶形器件”,是由拉絲工藝制成的金屬絲纏繞而成,因為金絲表面有拉伸的痕跡,而這些拉伸的痕跡也與金屬絲的長度方向壹致。

從湖北睢縣曾侯乙墓中發現的金燈的制作方法,即把鈕、蓋、體、足分別鑄造,然後再壹起鑄造,以及大量使用青銅器常見的裝飾圖案,可以看出當時的金銀工藝是在借鑒傳統青銅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戰國時期,銀器就已經生產出來了。例如,在河北平山縣山治鄉王乘鐘山墓中發現了壹個戰國時期男性雕像的銀頭青銅燈。該雕像高66.4厘米,寬52.5厘米,高25.6厘米。這盞燈是壹個手持燈的年輕男性雕像的形象。

男俑立於動物圖案的方座上,頭為銀質,發髻堅挺,頭發細密,有圍巾和背帶,濃眉短髯,寶石般的眼睛,扁平的臉和高高的顴骨,面帶微笑。

銀發男俑身披朱紅色寬袖錦袍,腰帶以鉤相連。他張開兩臂,捧著壹對蛤蜊,右手托著壹根燈柱,頭上帶著壹個吻。柱身飾黑蛤、三角紋,有壹只耍龍猴,柱頂有燈盤;左手向外卷曲,用頭上的壹吻支撐著壹個燈盤。下面有壹個很大的燈盤,環繞在盤的內緣,頭吻在頂的中間。每個燈板上有三根蠟燭。

此器將實用性與裝飾性有機結合,刻畫細致,構思巧妙,銀銅結合的工藝在國內十分罕見,故定為國寶。

此外,湖南長沙郊區公元前300年鐫刻的銀盤也很有名。

  • 上一篇:如何手工制作海報?如何手繪海報
  • 下一篇:文人山水畫的意義1800字論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