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召開了三次關於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的座談會,聽取經濟、科技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溫家寶在會上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渡過當前難關、著眼長遠的重要戰略選擇。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產業。
47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專家,企業、行業協會負責人參加了會議。與會人員就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等提出建議。溫家寶就相關產業的戰略方向、技術路線、發展布局、科學研究、政策支持等問題與大家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2009年11月3日上午,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演講。他強調,科學選擇新興戰略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就貽誤時機。中國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具有壹定的比較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壹要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潔凈煤技術、核能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快建設低碳排放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運輸體系。應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前沿,盡快確定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和市場推廣措施,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是著力突破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關鍵技術,盡快部署後IP時代的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走向信息社會的“引擎”。
三是加快微電子和光電材料與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盡快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材料和智能綠色制造體系。
第四,利用生命科學促進農業和醫藥工業的發展。積極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突破創新藥物和基礎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以創新藥物R&D和先進醫療器械制造為主導的醫藥R&D產業鏈。
五是大膽探索太空、海洋和地球深部,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有效進入並和平利用太空,切實加強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促進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和海洋產業發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資源探測水平,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溫家寶說,應該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和戰略性高技術研究。原始創新是壹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想搶占未來經濟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老是跟著別人學,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它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產生原創性的成果。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會議指出,基於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於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我國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導推動相結合,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相結合,深化體制改革,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產學研結合,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會議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支持政策。(1)立足我國國情、科技、產業基礎,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壹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加快進度。(2)加強科技創新,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構建產業創新支撐體系,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產業集聚發展。(3)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建立重要產品行業標準和技術標準體系,完善市場準入制度。(4)深化國際合作。促進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外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提高國際投融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五)加強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和完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會議強調,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制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優化區域布局,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只是讓不到6543.8+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資源和原生態卻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不能再繼續傳統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的永恒主題。人類文明的進步呼喚可持續發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國即將面臨嚴峻挑戰。我們要依靠科學技術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少投入多產出的生產模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費模式,走出壹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讓中國這片美麗而古老的土地成為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綠洲和天堂!今天,世界正在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並處於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夕。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核心的物理學革命,隨之而來的大爆炸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板塊構造理論和計算機科學的突破,奠定了現代科學體系的基本結構。20世紀下半葉以來,盡管知識增長迅速,但基本表現是對現有科學理論的完善,沒有任何理論成果或重大發現能與這六大革命性科學突破相提並論。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沈默”已經六十多年了。從21世紀初開始,壹些重要科技領域的革命性突破的先兆開始出現。這場新的科技革命將以現代化進程的強大需求為依托,以知識和技術體系的創新為動力。
中華民族歷來是壹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狀態。在現代歷史上,我們有過四次發展機遇。第壹次是歐洲工業革命的時候。它促使我們成為所謂的“康熙史聖”。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雍正13年,壹個***134年,當時的清朝沈溺於“天國”的盲目自尊,甚至發展到頒布“海禁令”,關閉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對於外國的科技發明,我們稱之為“奇技淫巧”,不予理會。滿足於農業社會的傳統生產方式,對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視而不見,錯失良機。1840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洋務派發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動。然而,由於封建制度的落後和對現代科學技術的膚淺理解,中國又壹次失去了科技革命的機會。第三次是在上世紀上半葉。由於軍閥等地的入侵,中國失去了科技救國的機會,新中國建立的寶貴的科技基礎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我們也失去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機遇,擴大了中國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不能再錯過新的科技革命了。它必須密切關註和緊跟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2008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了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挑戰。這場危機的範圍、深度和速度都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中國經濟也受到了嚴重沖擊,主要是外需萎縮,產能過剩突出,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失業增加,經濟增速明顯下滑。
我們應該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短期困難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越來越艱巨,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突出,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壓力加大。只有加快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所以,當經濟向好的趨勢得到鞏固的時候,我們應該也必須開始考慮長遠的事情。長遠的東西是科技和教育。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了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了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恢復平衡並提高到壹個更高的水平。誰在科技創新上占有優勢,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繁榮。美國提出將研發投入提高到占GDP 3%的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幹細胞研究和航空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兩次提出美國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等等。歐盟已宣布將在2065.438+03年前投入6543.8+005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英國從高技術尤其是生物制藥方面加強產業競爭優勢。日本專註於發展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議發展納米和核能技術。我們必須高瞻遠矚,抓住機遇,努力在這場競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
中國經濟要想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就必須在戰略決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工業化四個方面做好儲備努力。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戰略目標,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方向,以爭創經濟科技制高點為戰略重點,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這些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部署,體現了我國科技發展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方針。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就耽誤了機會。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有市場需求前景,具有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