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手術同意書和病歷不壹樣。醫生有責任嗎?

手術同意書和病歷不壹樣。醫生有責任嗎?

最近在知乎上有個問題“內科和外科有什麽區別?”回答的特別有意思,讓我很開心。大部分回答的主要意思是醫師查房仔細,病歷詳細,行事謹慎;外科醫生總是很匆忙,查房非常快,病例也很簡單,因為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手術上。

其實除了手術,像我這樣的年輕醫生還需要做壹項內科醫生很少做的工作,那就是術前談話。(當然現在規定更詳細了。穿刺活檢和胃腸鏡檢查也需要簽字,醫師可能要進行類似的談話。)不知道看了這篇文章的人有多少經歷過術前談話,有什麽感受。根據我這些年術前談話的經驗,這個過程對於患者家屬來說確實很難受,尤其是在書寫和簽字的最後壹刻,他們大多會在猶豫幾秒鐘後,深吸壹口氣,咬下嘴唇。

我們不希望每個人都經歷這樣的苦難,但是說實話,隨著年齡的增長,類似的經歷很難避免。所以在這裏,我想說說術前談話的性質和大致流程,給大家做個心理準備,萬壹有壹天真的面對術前談話,我也不會完全無所適從。

術前談話不是醫院的免責聲明。

經常遇到這樣的家屬,簽字的時候問我:“這是生死攸關的那種嗎?”簽完就有生死,醫生完全不負責任?每次我說,“這是醫院,不是比賽”。"

術前談話後需要家屬簽字的文件稱為手術知情同意書。這個名字完全是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包含兩層意思:

告知:經過醫生的解釋,我完全理解了這個手術的方案和可能存在的風險;

同意:我在知情的前提下,同意醫生給我家人做手術。

簽字,代表家屬認可自己在此次手術中獲得了知情權和自主權,並未在醫院和醫生的欺騙和脅迫下接受手術。

但這並不意味著醫生簽字後就不負責。術後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有異議的,可以申請醫學鑒定。如果醫生確實有過錯,醫療機構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其實醫生在手術前和家屬談好,讓家屬簽字,就像給病人做手術壹樣,是壹種義務。如果醫生實施了手術,但術前沒有談話,家屬也沒有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那麽即使手術成功,醫生仍然存在醫療過失,患者仍然可以起訴醫院“侵犯知情權”。

術前談話由三部分組成。

不同的手術,術前談話的內容是不同的。但在形式上大致分為三部分。以肝膽科經常做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例,詳細講壹下。

前提:患者術前影像學診斷為胰頭癌,決定進行根治性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第壹塊

介紹手術方案,也就是醫生會怎麽切。

另外,如果術中發現腫瘤遠處轉移或其他不能根治的情況,有什麽替代方案?

第二大塊

告知操作風險。這壹塊是最重要的,也是家屬壹直抱怨被妳嚇死的部分。手術風險多種多樣,有些是所有全麻手術都可能遇到的風險,有些是特定手術面臨的特定風險。

先介紹壹下* * * *的風險。

風險壹:感染。

這和所有外科手術的風險是壹樣的。平時破點皮都有可能感染,更別說大手術了。

而且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需要移動腸道,腸道內存在各種微生物。是可能被汙染的ⅱ類手術,不僅是腹腔,還有切口,沒有頭和心臟幹凈。

風險二:麻醉。

這部分手術前會由麻醉醫生單獨談話,並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外科醫生不太了解,就不細說了。壹般風險包括:嘔吐、吸入性窒息、呼吸抑制、藥物過敏、心肌梗死等。,每種情況嚴重時都可能致命。

每個患者的基本情況不同,麻醉風險的概率也不同。手術前,麻醉醫生會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如果風險太大,不會建議手術。但即便如此,麻醉的風險也不能完全避免。

風險三:出血。

這是外科手術,尤其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永恒挑戰。胰頭周圍有各種血管,所以血液準備比普外科多。此時,我們壹般會拿出解剖圖,邊做手勢邊說。

風險四:診斷。

簡單來說就是剖腹手術後發現病情與術前診斷不同。術前影像學診斷為胰頭癌,但術後病理診斷為良性。沒辦法,病理是金標準,受限於現在的檢查手段。

風險五:復發。

所有癌癥手術都有術後復發的風險。胰腺癌更是如此,胰腺癌的生物學特征是復發率高,很多人術後壹年就復發。

在這壹點上,通常有幾個著名的例子,比如帕瓦羅蒂等等。

風險六:其他器官問題。

如肺部感染和肺栓塞。

以上六點是所有腫瘤患者手術的相同風險,其次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獨特風險。

風險七:各種泄密。

這次手術後還有很多吻合口需要重建,比如胰腸吻合+膽腸吻合+胃腸吻合。只要是吻合,就有吻合口漏的風險,部分是外科手術造成的,但多見於自愈性差的患者。

最奇怪的壹個就是胰漏,這是壹個無論技術多高的世界性難題。做過這種手術的醫生,都遇到過術後胰漏的極端案例,以及胰漏引起的出血和腹腔感染,從而死亡。至今沒有醫生敢拍著胸脯說自己做了保證不會發生胰漏。

風險八:術後胃腸功能紊亂。

壹般來說就是胃輕癱。胃不蠕動就吃不下東西,短則壹周,長則幾個月。這又是壹個沒有完全解決的世界難題。

風險9:生活質量比手術前差。

如殘存胰腺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膽腸吻合口狹窄引起的膽管炎等。

風險10:其他。

由於個體差異較大,可能會出現壹些罕見的其他並發癥,時間關系無法壹壹討論。

第三大塊

回答問題,表明態度。這是和醫生交流的最好時機。如果妳有任何問題,盡管問。但是有些問題醫生真的回答不了,比如“這個手術的成功率是多少”“風險的概率是多少”。

妳不能就這麽簽了。

談話結束了,該簽字了。壹般情況下,家屬會簽字。畢竟手術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

但簽約的態度不同,主要分為三種:

第壹個:我明白所有的風險。為了治愈疾病,我不得不和醫生壹起面對這些風險。我相信醫生會盡力完成手術的。這是最常見也是最好的態度。

第二:醫生,妳在嚇唬我嗎?沒那麽嚴重吧?這樣,我們就必須嚴肅地告訴他:“以上風險我親身經歷過,不是虛張聲勢。雖然發生的概率低,但我確實會遇到他們。”

第三種:妳說的我聽不懂。我才知道只有簽了才能做手術。我別無選擇,只能簽字。在這種情況下,妳不能讓他簽字。妳有什麽不懂的就告訴他,直接問,我們會給妳解釋的。什麽時候明白,什麽時候簽字操作?

醫生最怕的是第三種態度。首先,從醫生履行職責的角度來看,這種態度說明術前談話無效,患者及家屬的知情權沒有得到滿足,不能敷衍了事。另壹方面,站在患者家屬的角度,至親要做這麽大的手術,家屬並不在意可能存在的風險。他們就是想快點簽字手術,以後發生糾紛的可能性很大。

不是醫生不信任病人我聽說過壹個發生在別的醫院的真實案例。患者術後出現並發癥,家屬告上法庭。法院裁定不存在醫療過錯。但家屬表示不了解術前談話,不了解風險。如果他們完全了解風險,他們根本不會簽這個手術。

最後,出於對弱者的同情,醫院判給了壹部分“人道補償”。此後,這家醫院設置了攝像機,記錄手術前的全部對話。

說實話,做了幾年醫生,我很難去同情那些壹眼就能看出來的“弱者”。他們其實是有奶吃的愛哭的孩子,往往比別人占用更多的醫療資源。我更欣賞的是那些低調內斂,易於溝通的患者和家屬。不過話說回來,我的欣賞有什麽用?

  • 上一篇:當代青年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是什麽?
  • 下一篇: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