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對成本是從供給側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是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綜合比較效益的指標。成本相對較高的產業很可能在相對國民收入方面沒有優勢,無法吸引資源流向這個部門,這個產業部門也無法快速擴張。
關鍵詞:科學技術;經濟發展
1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1.1科技從根本上改變了機器系統。
在19世紀機器使用的早期,機器系統由三部分組成:傳動機器、發動機、機床或工作機。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它作為機器的壹部分進入機器系統,在傳統的機器系統中加入自動控制和調節裝置,將機器的批量生產轉變為全自動的批量生產。生產的整體自動化可以用機器控制機器,也可以讓人類用機器制造機器。機器取代了人腦的部分功能,也取代了人繁重的體力勞動,使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去參與更多的創造性勞動。據國外統計,機械化早期物化生產中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比為9∶1;在機械化中等水平,為6∶4;高度機械化時為1∶9。
1.2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工作對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合成材料正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加到各種材料;它還可以使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探索。全世界已知的合成化合物有800多萬種,而且還在以每年25萬種的速度上升,特別是新型合金材料、非晶態金屬、超導金屬材料等。它們獨特而優良的特性使工作對象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2科學技術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
壹個國家國民經濟體系中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聯系的形式,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結構。1691年,英國配第提出了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使用了商業、農業、工業的概念。新西蘭的費希爾在1935中首次明確使用第壹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概念來分析產業結構。此後,克拉克明確界定了三次產業的內涵,認為第壹產業是指農業,包括所有畜牧業;第二產業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主要包括建築、交通、通信、商業、金融、國防和行政部門,以及私人家庭服務業。產業又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此外,西方學術界還有朝陽產業(或新興產業)和夕陽產業(或傳統產業)之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而科學技術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
2.1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力轉移,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第二產業中的相對比重逐漸上升,而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第壹產業中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隨著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第三產業中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這是基於排名?克拉克定理。當生產規模不變時,生產領域所需勞動力與技術成反比,勞動力逐漸遊離於技術先進部門,進而向需求上升的新興產業和服務部門轉移,從而使產業重心向二、三產業轉移,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壹次技術革命,使壹些歐美國家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逐漸轉變為以紡織業為主的產業結構。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不僅加速了壹些歐美國家原有的礦業和鋼鐵工業的發展,而且形成了電力、電器、石油、化工、汽車、飛機等壹系列新興產業。20世紀中葉以來,以微電子為核心的現代技術革命使第壹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相對比重趨於降低,第二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相對比重逐漸降低,而第三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相對比重卻迅速發展。
2.2科學技術使相對成本發生變化,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相對成本是從供給側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是各種生產要素綜合比較效益的指標。成本相對較高的產業很可能在相對國民收入方面沒有優勢,無法吸引資源流向這個部門,這個產業部門也無法快速擴張。雖然影響相對成本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技術進步。科技進步提高了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投入質量,提供了新的生產方式和工具,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由於各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速度不同,各產業的相對成本也不同,從而導致產業部門之間的差異。生產率增長速度不均衡?現象。也正是這種生產率增長速度的差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其升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產業結構中的支柱產業已經從重化工業、農業、高加工業和紡織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
參考
1,技術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鄧;陳秋華;吳;曹仁文;高等農業教育2006-03-30
2、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缺口及其經濟分析馬,阮科研管理2004-05-20
範文二:智能電網技術經濟綜合評價摘要:智能電網的特點包括:清潔低碳。智能電網作為壹種高效環保的能源系統,可以提高能源生產、轉換、輸送和利用的效率。提高能源的安全性、經濟性、清潔性和環境友好性。
關鍵詞:智能電網;技術經濟
壹,智能電網的關鍵技術和經濟問題
智能電網建設是壹項重大的系統工程,不僅有發展模式問題需要解決,還有關鍵的技術和經濟問題。中國的智能電網應該是壹個強大的電網,UHV和智能變電站將是最大的挑戰。其建設應涵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通信六個環節。其中,發電中的問題包括可再生資源的經濟性、發電系統的最優規劃和各種發電方式的最優選擇。傳輸鏈路問題包括傳輸網絡的優化選擇和傳輸網絡運行的經濟性。用電環節需求調節、有序用電、雙向營銷。
二、智能電網的綜合效益評價
2.1智能電網建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智能電網建設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耗資巨大,涉及面廣。對相關行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智能電網建設的投入將使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翻倍。同時,隨著全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電力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凸顯。智能電網的建設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快速、高效、可持續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2智能電網的社會效益分析
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中,電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產業,對相關產業、機械和火電產業的帶動作用顯著。因此,智能電網的建設首先可以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它可以促進電工和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基於智能電網建設的通信和電子產業的發展可以推動通信網絡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信息化。其次,智能電網的建設可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可以彌補中國目前電力系統的脆弱性,防止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大面積停電。還可以減少人為攻擊對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安全威脅。最後,智能電網的建設可以協調區域分工與合作,縮小區域差異,避免能源資源浪費,減輕能源運輸壓力。
2.3智能電網的環境效益分析
智能電網的特點包括:清潔低碳。智能電網作為壹種高效環保的能源系統,可以提高能源生產、轉換、輸送和利用的效率。提高能源的安全性、經濟性、清潔性和環境友好性。智能電網的節能減排能力可以在三個方面兌現:壹是電力優化能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效率,接入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實現節能減排。二、電網效率:從傳輸距離看,智能電網通過改變能源資源的布局,縮短了運輸距離。從電壓層面來說,智能電網降低了輸配電過程中的損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第三,負荷整形能力,智能電網利用價格機制將高峰時段的用戶轉移到低谷時段,緩解了電力負荷。
參考
1,中國糧食作物技術進步模型的經濟分析楊偉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