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撫順地區秧歌的特點

撫順地區秧歌的特點

撫順地區秧歌的特點

在廣場舞火熱之前,主導舞林的是古老的“秧歌”。“左手右手慢動作,右手左手慢動作重播。”簡單隨意的節奏,搖曳的身姿,迷人的舞姿。那麽,妳知道撫順秧歌嗎?跟著我去了解壹下吧!

撫順地方秧歌是壹種歷史悠久、具有濃郁民族、民間和地域特色的中國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於遼寧省東北部的撫順市。

簡介

撫順秧歌,又稱“韃子秧歌”,是壹種歷史悠久、民族、民俗、地域特色濃厚的民間舞蹈形式。撫順秧歌主要流行於遼寧省東北部的撫順地區。撫順是滿族的故鄉,清朝的發祥地。清朝統壹全國後,東北相對穩定。滿族民間在原有民間舞蹈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間舞蹈,從表演形式到角色、裝扮、舞蹈動作,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滿族秧歌。

與滿族先民的民間舞蹈有直接關系。據史料記載,唐代有壹種舞蹈叫“踏錘”,明代有壹種歌舞叫“莽撞”,對撫順秧歌的形成有壹定影響。

撫順地方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身著旗幟的“韃靼人”和只穿著皮大衣、串著扡子和各種生活狩獵用具的“克力圖”(俗稱“外來韃靼人”)。其表演大多源於原始狀態下滿族的生產生活,如躍馬、射箭、搏擊等,有的模仿鷹、虎、熊的動作,其中不乏傳統舞蹈的元素。

秧歌動作中的蹲、跺、蕩、搖等姿勢豐富、渾厚、豪放,具有鮮明的漁獵生活和八旗戰鬥生活的特點。它的伴奏音樂借鑒了滿族薩滿跳的打擊樂形式,有“老三分”、“七棍”、“快鼓”等,與漢族秧歌有較大區別。撫順秧歌從清朝開始就在撫順流傳,深受群眾喜愛。據1986調查,當時有50支秧歌隊,但目前只有4支秧歌隊有明確的起源和譜系。

種類

撫順滿族地方秧歌主要有兩種,壹種來自河北,講的是內部移民引進的地方秧歌;另壹方面源於滿族傳統民間舞蹈,演變為滿族土地秧歌,又稱“太平秧歌”,俗稱“韃子秧歌”。撫順秧歌形成於清初,壹直流傳至今。據專家考證,滿族秧歌中的人物及其服飾,既是滿族生活方式的體現,也是八旗制度和軍民團結的藝術體現。

追溯歷史

撫順滿族秧歌,即撫順滿族秧歌,是流傳於撫順各縣區的滿族民間舞蹈。撫順秧歌形成於清初,壹直流傳至今。與滿族先民的民間舞蹈有直接關系。據史料記載,唐代有壹種舞蹈叫“踏錘”,明代有壹種歌舞叫“莽撞”,對撫順秧歌的形成有壹定影響。

從明末撫順努爾哈赤的興起到滿族的形成,滿族人繼承了祖先女真時期流傳下來的民間舞蹈“莽撞舞”。康熙初年,漢族人楊彬在東北生活了壹段時間,寫了壹篇關於劉辯的簡介。《劉辯簡史》(3-15卷)記載了當時流傳於柳邊邊(包括富順地區)的“莽撞舞”的舞蹈動作和表演形式:“滿洲有大宴,主家男女會變舞,壹袖在額,壹袖在背,盤旋而擺姿勢,說是莽撞。”

清朝統壹全國後,東北相對穩定。滿族民間在原有民間舞蹈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間舞蹈,從表演形式到角色、裝扮、舞蹈動作,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滿族秧歌。壹些史料,如《劉辯簡介》、《奉天通誌》等,對滿族秧歌有詳細的描述。

1936《興涇縣(興涇縣即今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印本》記載:“正月十五,家家獻元宵,村裏人做了壹出戲叫《宋太平》,意思是可以驅除惡疾。”《滎經縣誌》中提到的“宋太平”不僅是撫順滿族秧歌,也是近代地方誌中對撫順滿族秧歌最直接的記載。上世紀80年代,撫順滿族民間舞蹈整合時,發現撫順滿族秧歌歷史悠久。

周(已故)出生於1926,新賓滿族自治縣滿族秧歌藝人,14歲時學習滿族秧歌。他和老藝術家楊(已故)曾回憶說:“我們知道,老韃靼秧歌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是因為舊漢王努爾哈赤在新賓赫圖阿拉登基,稱可汗,創制八旗,軍民合壹。打勝仗後或逢年過節,都要喝米酒,唱歌跳舞,漸漸成了當地的秧歌。鼓樂壹響,就由韃靼官領著,扭著唱。這也是壹種與民同樂的方式,所以‘韃靼秧歌’就是滿族秧歌。”

1986年,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融合撫順資料書》評審會上,遼寧省秧歌專家對這壹民間舞蹈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鑒定,認為撫順地區秧歌服飾上掛八旗,表演“千鐘儀式”和“抱腰儀式”,是鮮明的滿族特色;獨特的動作節奏——揚、蹲、跺、盤、蕩、顫,具有濃郁的滿族漁獵生活和社會活動特點,可以作為撫順地區滿族民間舞蹈的代表。

鑒於尊重少數民族的政策,不叫“韃靼秧歌”,正式命名為“滿族秧歌”。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撫順滿族秧歌有著悠久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藝術特色

以前撫順的滿族地方秧歌有兩個品種。壹種是起源於河北的當地秧歌,由海關移民傳入撫順。壹種是滿族秧歌,起源於滿族傳統民間舞蹈,演變融合而成。撫順地方秧歌是指“撫順滿族地方秧歌”,又名“宋太平”,俗稱“韃子秧歌”。

撫順地方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身著旗幟的“韃靼人”和只穿著皮衣、串著扡子和各種生活狩獵用具的“克力圖”(俗稱“外來韃靼人”)。其表演大多源於原始狀態下滿族的生產生活,如躍馬、射箭、搏擊等,有的模仿鷹、虎、熊的動作,其中不乏傳統舞蹈的元素。秧歌動作中的蹲、跺、蕩、搖等姿勢豐富、渾厚、豪放,具有鮮明的漁獵生活和八旗戰鬥生活的特點。它的伴奏音樂借鑒了滿族薩滿跳的打擊樂形式,有“老三分”、“七棍”、“快鼓”等,與漢族秧歌有較大區別。

裝扮道具

撫順滿族秧歌的主要人物及其服裝和道具是:

韃靼官吏,俗稱“李韃靼”、“老爺”。舞蹈隊的領隊,壹般舞蹈隊裏有兩個“韃子”。他們穿著流蘇,箭頭,彩色褲子,黃色夾克,紅色裙子,腰箍和黑色靴子。揮著飛掃帚,挎著大刀。

克立圖,俗稱“達賴”和“吐僧”。人物們抹著臉,戴著氈帽,背對著皮大衣和褲子,側掛著壹串鈴鐺,用長手抽打著場地維持秩序。

拔棒者負責通訊、劃槳、行軍,頭戴涼帽、箭衣、彩褲、腰箍、快靴、手持柳枝。

上衣和舞蹈隊的女性角色數量沒有限制。他們穿著“華山”,穿著隨意。他們用鮮艷的被子當裙子,用不同的顏色區分旗幟,拿著扇子和手帕。

下載,舞蹈隊中的男性角色數量不限,可以自由裝扮,佩戴各種包包,絲帶等。展示他們的旗幟。

表演節目

撫順滿族秧歌的表演節目壹般是這樣的:

秧歌隊通常在指定的寬敞平坦的地方集合表演。舞蹈隊由韃靼官帶領,工作人員跟隨,男女分左右兩排,其他人物從中穿過。舞隊進場後,韃靼官進行“見禮”儀式,克裏圖長鞭場下,韃靼官帶隊“走陣”。“走陣”之後,是演出的高潮。最後,韃靼官方帶隊向滿族人致敬,向主人(主人)致敬之後,妳就可以再壹次“走陣”“圈場”,反復進行,玩得不亦樂乎。

藝術特色

撫順滿族地方秧歌繼承了滿族先民的“踏錘”、“芒市”等民間舞蹈原型,吸收了漢族秧歌的優點,逐步演變發展。在人物、表演者、禮儀、服飾、場景、動作等方面都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具有火爆、雄渾、粗獷、豪放的特點。撫順滿族秧歌在舞蹈節奏上可以概括為“揚、蹲、蕩、顫”,風格獨特,表演生動。中期的“大場-走位陣”和“小場-二人場”與民俗故事組成秧歌系列,以其大浪和盤旋的姿勢再現了滿族先民以英勇嫻熟的騎射為基礎的民俗風情。

撫順滿族秧歌的鼓樂伴奏更具民族特色,鑼鼓稱為“老三分”,源於滿族民間祭祀跳神的搶鼓風格。

滿族先民常年生活在山區,狩獵和戰鬥是主要的生活形式。撫順滿族土地秧歌的民族特色是其生活方式的動態表現。撫順滿族秧歌的主要特點是:臂在前,臂在後,舒展展開大。基本造型為上半身抖動、下半身彎曲、雙腳交錯、上下起伏,與滿族先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其舞蹈節奏可概括為:舉、蹲、跺、卷、蕩、顫。比如“揚”就是雙臂的動作,特點是範圍廣,舒展無拘無束,大展拳腳。《清宮逸事》說“滿人舞以蒼勁氣象”,意思是說為民族狩獵、戰鬥是基本特征。再比如“蹲”,是指男子半蹲,膝蓋彎曲90度左右,隨節奏移動的動作。造型沈穩,是滿族人善騎射、揮舞弓箭、躍入陣中、彎腰後退、前後傾斜的真實寫照。

舊時滿族秧歌隊表演時,先集合後去“拜廟”,大廟在廟裏表演,小廟在廟前表演。如果外村秧歌隊來了,當地滿族官員要立即帶領隊伍出村到村口集合,開始“儀式”,演出才能開始。沒有這個習俗,“監利”就成了撫順滿族秧歌中不可或缺的表演內容。後來,當村口拜廟迎客的習俗逐漸消失後,秧歌舞隊壹般都在指定的寬敞平坦的場地演出。

據專家考證,滿族秧歌中的人物及其服飾,既是滿族生活方式的體現,也是八旗制度和軍民團結的藝術體現。

流行於撫順地區的滿族秧歌,起源於滿族舞蹈。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滿族和漢族長期雜居,滿族和漢族的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特別是民間藝術的頻繁交流,使滿族民間文藝活動也帶有濃厚的漢族色彩,但滿族秧歌的內容、形式和表演技藝仍不失滿族善騎射、勇於戰鬥、生產勤勞、生活節儉的基本風貌。由於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在基本節奏壹致的情況下,滿族秧歌出現了不同的流派。比如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的黃旗鄉(舊稱馬塘溝),特色就是“躍馬式”。

繼承意義

撫順滿族地方秧歌運用獨特的表現形式,藝術地再現了滿族人崇尚武藝、註重禮儀的民族精神。它通過人物設置和著裝反映八旗制度和軍民同樂的傳統,是滿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運用獨特的舞蹈動作,藝術地反映了世世代代在山區勞動和生活的滿族人,以狩獵和探險為生活基本內容的民族風格。是滿族先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活化石。正因為它是滿族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表現形式,體現了歷史、文化、藝術和傳承的價值,所以代代相傳。

然而,撫順滿族秧歌卻瀕臨生存危機。上個世紀,撫順滿族秧歌的傳承主要是村落和社區民眾的整體傳承。還有壹些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20世紀80年代進行民族民間舞蹈綜合調查時,撫順仍有50多個滿族秧歌隊。

現在純傳統的滿族秧歌已經很少了,甚至連歷屆節日都沒有活動。偶爾有些慶典都是身著滿族服飾,沒有滿族秧歌的傳統內容和藝術特色。此外,老滿族秧歌藝人已經去世,現有的少數老藝人也年老多病,滿族秧歌面臨失傳的局面。特別是由於大量滿族同胞被漢化,青壯年對滿族傳統文化接觸甚少,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滿族秧歌瀕臨滅絕。

  • 上一篇:戴帽子的禮儀
  • 下一篇:描述旗袍的詞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