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拉美文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為什麽拉美文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文/於斯

在20世紀60年代拉美文學的大爆發中,有四位領軍人物從拉美作家群體中脫穎而出,其中最知名的是馬爾克斯,他是1982第壹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對中國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年後,1984年,以跳房子聞名的阿根廷作家胡裏奧·科爾塔紮(Julio cortazar)因病去世。其余兩位作家,秘魯的胡裏奧·巴爾加斯·盧埃薩和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近年來壹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今年Lue Sa終於如願獲獎,也難怪很多媒體說是“實至名歸”。在我看來,拉美文學四大領軍人物中的任何壹位都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青睞,更何況拉美文學大師博爾赫斯和胡安·茹爾夫。

放眼全球,很少有地區像拉美這樣在短時間內產生如此多的優秀作家。更奇特的是,這些出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作家,在題材、風格、技巧等方面,表現出如此多寫作經歷的共性。最近幾天我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總是強調,壹談到呂薩,就不可避免地會談到其他拉美作家和拉美這片神秘而狂野的土地。無論是魯薩還是馬爾克斯,他們都與拉丁美洲這片神奇的土地有著某種神秘的相同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拉美文學的風格是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風格。但我們談論最多的拉美文學風格是“魔幻”。這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風格是如何融合在壹起的?有人說這取決於作家的想象力,有人說這只是表面的統壹,但內部還是分裂的,等等。呂薩在1971寫了壹篇關於馬爾克斯的論文,做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他聲稱,對於歐美作家來說,他們無法理解拉美這片神秘土地的現實本身就是荒誕與魔幻的結合,拉美作家之所以會有如此* * *同性戀,是對這片神秘荒原的真實寫照,而不是被吹噓到天上去的所謂魔術技巧。

魯薩獲獎後,雖然很多媒體爭相報道,但在國內出版界並沒有太大反響。並不是國內的出版大佬們對Lue Sa不感興趣,而是Lue Sa的中文作品版權早已被瓜分,根本不存在爭鬥。與去年不同的是,當諾貝爾獎授予羅馬尼亞女作家赫塔·米勒時,許多出版界的老板都在為中國的版權而拼命。早在20世紀80年代,魯薩的中文著作就在中國出版,雲南人民出版社的大型拉美文學叢書成為我們了解拉美文學的重要參考,其中就有魯薩的作品。後來時代文藝出版社買下了魯薩作品的版權。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9-2010期間,魯薩的作品不斷被上海九九學者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壹向擅長外國文學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與此同時,還有壹個與拉美文學有關的爆炸性新聞。在遭受了十幾年的盜版之苦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國版權終於塵埃落定,被新經典文化以百萬美元的高價買下。

呂薩獲獎,作品中文版權劃分,馬爾克斯暢銷,拉美文學魅力可見壹斑。也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壹個問題:拉美文學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麽?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頭:多年以後,站在行刑隊面前,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上校壹定會記得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樣壹個神奇的句型被許多中國作家模仿。從的小說,莫言的《紅高粱》,韓少功的《雷災》,洪峰的《和平年代》,的《偽證罪》和葉的《棗樹的故事》,到蘇童的《逃離1934》,余華的《註定》,還有的《褐鳥》。博爾赫斯曾說,每個作家其實都創造了自己的先鋒。換句話說,作家的創作總是讓我們想起某種傳統,而這種傳統在當前語境下的復興,自然會對作家現在和未來的創作產生影響。

另壹位出生於古巴的拉美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在談到拉美文學的輝煌成就時說,所有當代拉美作家都具有世界眼光。呂薩、科爾塔紮、馬爾克斯都采用了歐美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敘事方法,但同時又不失拉美文學中獨特的荒誕魔幻現實主義風格。魔幻現實主義和結構現實主義都與拉美這片土地緊密相連。魯薩年輕的時候研究過福克納、博爾赫斯、薩特、福樓拜等。他甚至不止壹次提到,他寧願做壹個19世紀的作家,他靠著那個時代很多歐美作家的滋養生活。但這種對歐美作家的推崇和模仿並沒有讓他失去風格。就壹種小說手法而言,只有服務於他所寫的那些仿佛永遠自動重現的神奇故事,才會煥發出魅力和光彩。所謂“全球視野”是大傳統,而拉美文學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是小傳統。只有小傳統融入大傳統,拉美文學的奇特魅力才會自動升華。就像從未離開過奧地利的銀行職員卡夫卡壹樣,只有當他用德語寫作時,我們才發現他的文學魅力。拉美文學對中國作家的意義不在於模仿這種技術寫作,而在於把握這種全球視野的同時又不失本土傳統之根。

在1997中,呂薩忠告年輕的小說家們,作家們最好不要對獲獎有太多的期待,因為有時候這些名利固執地避開了最值得擁有的人。壹個作家最應該做的是寫作,實現自己的文學抱負,因為寫作對壹個作家來說意味著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不必過多關註作品可能帶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後果。十年後,魯薩終於站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他是當之無愧的人。

  • 上一篇:中國能源現狀及特點。如何實現可持續的能源生產和消費?
  • 下一篇:教師教育教研工作綜述:5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