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壹為十”和“少用多用”概念的提煉,“數白為黑”和“無畫可妙處”構圖的凝練,“疏而密”的對比,“似與不似”形象的誇張,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我國的招貼藝術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4)p68香港著名平面設計師靳埭強創作了大量的文化海報。他認為美的原則有三:立意——理念第壹,以形取神;創新——承前啟後,破舊立新;靈活運用——適合使用,靈活生動。其實這強調的是老莊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他主張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的理念中。他的許多作品無壹例外都體現了這壹思想。在他的海報設計“自由”系列中,運用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融合了現代科技的特殊機制效果,現代又不失傳統。在以“水”為主題的國際海報藝術展中,“水-生活-文化”的海報圖形作品以具有極強民族裝飾風格的圖形圖像作為整幅作品的背景,並進行了豐富而恰當的虛化處理。整個畫面以黑白兩極色彩進行藝術表現,形成了形與色對立協調、沖突融合的視覺效果,在中國特定的文化場景下構建了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現代平面。2008年申奧的標誌可以說是壹個很好的例子。整個標誌造型沒有直接借用傳統造型,而是在似與不似之間運用了中國特有的寫意手法,恰當地傳達了“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形象。這個標誌不僅體現了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魅力,而且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如前所述,海報屬於“即時藝術”。壹張好的海報,不僅要讓人“壹見鐘情”,還要讓人“壹見鐘情”,被它吸引,環顧四周,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要求海報要有精致的創意。任何藝術都不能說明壹切,尤其是海報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能讓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所以要做到“事半功倍”,“以壹當十”。(3) p72當然,還是有觀眾希望藝術講述壹切。要求海報多幅畫就像要求雕塑多幅連環畫多幅快板壹樣不現實。“少用多用”和“從這裏到那裏”是藝術技巧的標誌,尤其是海報藝術,只能從生活的壹個側面而不是所有側面再現現實。任何形象都只是整體的壹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總結其他部分。海報上經常有充滿畫面的臉部特寫,壹雙手,壹雙眼睛,壹個動作,壹個表情。只要選取最有代表性的現象,突出其某些特點,就能形成壹部“言簡意賅”的好作品。構圖雖然簡單,但需要壹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進行了集中處理,達到了情景交融,能影響人的感受、體驗和聯想。清代壹位學者說,壹幅畫“使人思考的比使人喜愛的多”。好的海報如果能吸引人,能引起人的聯想,能喚起人的美好願望,能表達意境,那壹定是有手段的,我們稱之為“藝術家”。“工匠”這個詞在藝術家心中有貶義,比如“工匠精神”。但也有贊美的,比如“別出心裁”,這是別人沒想到的,妳卻想到了。“藝術家”是藝術家對客觀事物進行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作者藝術成就的高低。唐代詩人杜甫說“妳把妳的壹切都集中在壹根絲綢上”,“語言不奇怪,永遠不會消失”,這表明意境必須由“藝術家”精心制作。“藝術家”具體是指選材(先取其精華部分)、剪裁(去汙、保持清晰)、誇張(強調形象的特點)、商位(構圖)、表現(選擇恰當的技法)(5)p68,而這壹切都是中國海報設計師構思的主要手段。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平衡和內部節奏,而中國篆刻有所謂“疏而不透”的布局法則,強調變化中的平衡,既符合科學相對性原則,也符合藝術形式美規律。這種統壹、生動、有節奏、有韻律的美感在中國海報中也很常見,如動靜、疏密、多樣與統壹、主客呼應、虛實、縱橫、黑白對比、重疊與交錯。此外,古代的青銅器紋飾、石刻浮雕、金石學、篆刻,尤其是中國畫,巧妙地運用了白底的別出心裁。民間剪紙與蘭花布的粗獷豪放的黑白關系,明代木刻插圖的疏密,(2)p21都可以在現代招貼藝術的構圖中得到印證。
西方傳統藝術以幾何空間概念為基礎,從模擬生活現象入手,從而表現作者的創作思想。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指出“壹切藝術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為西方傳統藝術的“模仿”理論奠定了基礎(1)p24。而中國藝術家則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以“形似”和“神似”為藝術追求。他們經常在中國畫裏表現對象的時候,背景什麽都沒有。傳統的京劇舞臺只有壹張簡單的桌子和壹把椅子。觀眾欣賞繪畫,主要不是藝術家畫了什麽,而是用什麽藝術手法來表現。欣賞的重點在於筆墨、構圖、神韻、意境,就像觀眾欣賞傳統京劇壹樣,主要欣賞演員的技藝和“唱、讀、做、演”的功夫。中國傳統藝術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造了許多標準化的程式。這些源於自然、源於生活但又歷經無數風雨的“程序”,是高度提煉的美的本質,積澱了內容要求的形式美(4) p68。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要求,藝術家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常被使用,常新。這種風格化的處理在中國海報的裝飾性圖像處理中經常使用,展現出耀眼的光彩。
我們從來沒有要求中國的傳統藝術具有真實的描述和現實的再現。沒有人指責某些山水畫不符合焦點透視原理,也沒有人批評中國傳統戲曲程式化的表現模式,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傳統藝術有固定的概念,明白抽象形式美在造型藝術中的重要價值。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形神兼備,概括與變形。齊白石“畫蝦數十年,始得其靈”有壹個不斷概括和深化的過程,最終敢於舍棄蝦的次要部分,突出其主要特征,使母蝦的形象更加完美生動。齊白石的“畫之美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說法,與石濤的“不能為是至高無上的法則”類似。聯系他的作品和實踐,我們可以知道,他所提倡的“形似”只是為了形似,實際上是在形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絕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加壹般,利用了觀者相應的聯想功能(4)p35。再看我們的壹些海報,從“相似與相異”的角度來看,很明顯很多圖像並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模仿,壹些概括出來的圖像顯然與素材有很大的不同,從復雜到簡單再到簡單,這必須承認是壹個有價值的進步。作品的魅力不僅僅是通過栩栩如生的外觀來傳遞的。有時候欣賞者並不是簡單的接受宣傳,而是去探索,去發現,去補充,從而獲得欣賞的樂趣。正是因為欣賞者的探索、發現和創造,作品的主題才能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壹特點符合海報藝術的要求,靳埭強海報作品“金、木、水、火、土”的海報圖形形象設計也充分展現了這壹文化藝術的精神特質,縈繞著現代主義設計極強的精神光環。
傳統藝術的色彩處理主要是裝飾性色彩。由於海報藝術的特點,決定了裝飾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裝飾色彩在某種程度上是主觀的,這也是廣告畫面刻意追求的。這種關系用“意足,不求色”來說明。宋代蘇軾畫竹子,有人指責。有紅竹嗎?他問:有黑竹嗎?意思是既然大家都習慣了“黑竹”,為什麽不畫竹子呢?這說明傳統美學中對色彩的主觀想象是允許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這種主觀想象不等於主觀想象。裝飾色彩也來源於生活實踐,也需要從客觀事物中吸收營養。人們常常從蝴蝶、霓虹燈、彩霞等自然色彩中獲得靈感,創造出五彩繽紛的裝飾效果。裝飾色彩的主觀性使壹些聯想和“人格化”自然景物。不同的人物因為性格、經歷、情緒的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他們對壹些自然顏色的感受可以是“綠胖紅瘦”或者“開心綠”。至於古代詩人作品中對色彩的不同感受,如“藍中帶悲”、“綠中帶煙”、“綠欲滴”、“綠中帶涼”,無論是“悲”、“冷”、“涼”,都說明了色彩給人感覺的心理因素。早在宋代就有“燕飛寒碧”之說(6)p24。這些心理因素和色彩聯想都是在人們的具體生活中形成的。我們既反對形而上學地斷言某種顏色代表某種性格,也不排斥在具體生活中形成某種聯想,這是傳統美學中運用色彩象征的前提。在國畫中,荷花往往被塗成紅色,荷葉只畫出淋漓的墨汁。面對這些圖像,人們自然會認為畫出來的墨葉是綠色的。這是因為畫家適應了自然現象相互聯系的科學規律,使用了欣賞者相應的聯想功能。同樣,在壹張白紙上畫幾只遊動的小蝦,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自然地把壹大片空白與無邊無際的水面聯系起來。在海報上,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壹張藍色的圖片,上角有幾朵明亮的煙花,自然會被接受為深藍的天空。同樣是藍色背景,畫了幾個白色的三角帆陰影。這藍色會被視為壹望無際的海洋。在壹張綠色的紙上畫壹對嬉鬧的小羊,這片綠色就變成了郁郁蔥蔥的草坪。因為只是簡單的底色,所以空間更大,給人更多的聯想。這種單純是虛幻的,卻是真實的。觀眾的想象力是抽象的,但又是具體的。這樣,它不僅形式上不同,而且因為某種啟示和聯想,內容上也豐富了。“春風是江南岸的綠色”,壹個“綠色”字賦予了人們豐富而深刻的含義。“朝霞裏紅花比火好,春江邊綠如藍。”中國古代詩人運用色彩符號的手法難道不值得海報設計借鑒嗎?
以上所描述的只是傳統美學對中國現代招貼藝術的影響。這些美學觀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現代設計理念。當然,我們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設計理念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