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車內大屏已經是趨勢,物理按鍵已經不滿足用戶需求;有人說,相比大屏語音交互,物理按鍵反應更靈敏,更安全;還有人說,以後物理按鍵會用大屏存儲。其實,關於車內大屏幕和物理按鍵的爭議背後,是對車內人機交互方式的不同看法。
對此,8月26日,竇憲智能舉辦了主題為“消失的按鍵,進攻大屏”的公開課,探討智能駕駛艙時代的人機交互。
左起:同濟大學人車關系實驗室研究與項目總監龔在彥博士、小米人工智能部設計總監、竇憲智能用戶體驗設計專家余等。
竇憲智能用戶體驗設計專家於表示,智能駕駛艙的未來將屬於數據驅動的無屏交互,即車載機基於數據智能提醒、推薦甚至自動操作用戶。
同濟大學人車關系實驗室研究及項目總監龔在彥博士認為,未來的按鈕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更簡化、整合、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大屏會從簡單的觸摸向智能推薦進化。
那麽,未來車內的交互趨勢是怎樣的呢?
車內大屏幕與物理按鍵之爭
在傳統汽車中,物理鑰匙是控制所有操作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特斯拉的興起和發展,整個汽車行業刮起了壹股“最炫大屏”,甚至有車企將原來的儀表屏和中控屏合二為壹,用壹整塊大屏滿足了用戶的所有交互需求。
當然,汽車越智能,交互也會變得越簡單,看似“按鈕”與“大屏”之爭,其實是用戶交互體驗的升級之爭。但無論如何,所有的設計都要符合人類的第壹原則,就是把需求還原到它的根本本質,進入人的內心。
大屏交互的背後是智能語音助手的快速發展,通過語音控制車內的壹些操作,不占用手部時間,提高駕駛安全性。
不過,關於智能語音助手的發展,小米人工智能部設計總監劉晶表示,目前車載語音交互可以幫助用戶快速完成壹些任務和需求,但在識別率、響應速度、語義理解、離線服務、使用指導等方面仍需改進和細化。汽車語音主動交互能力有待加強。
龔在炎博士認為,中國企業在智能駕駛艙領域已經成為全球創新引領者,但創新有余,規則不足。短期來看,駕駛艙屏幕還是會變得更大更多,但是屏幕裏面的氛圍比內容更重要。
基於此,不難看出,大屏是室內設計的壹個趨勢,但趨勢的背後是智能語音助手的發展。現階段智能語音助手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和人自由對話的地步。所以在壹定程度上,物理按鍵還是有必要的。
劉晶還表示,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交互方式的多樣化和智能化,但考慮到人的習慣的連續性,有必要保留少數與人直接接觸的交互方式,比如按鈕。因此,少量的按鈕將繼續存在於汽車駕駛艙中。
然而,除了智能語音交互,觸控、手勢、眼球追蹤等多點觸控交互的雛形開始出現。對於車企來說,用戶需求的激增導致功能的不斷積累,但功能越多的背後,用戶需求變得越隨意,HMI的設計也會變得異常復雜。
對此,於表示,如何化繁為簡,考驗車機交互和設計能力,而打造了“服務即桌面”的產品理念,通過小窗口、多任務、分塊訪問,為用戶提供易用的交互體驗,輕松實現盲操。
“什麽是最好的互動?UI表面的界面沒有了,背後是數據驅動的AIUI。”余說:“輕輕打擾,馬上離開,才是最好的AIUI。”
3.0時代的車機互動
縱觀汽車駕駛艙的發展歷史,宮在彥博士表示,汽車中的智能駕駛艙會經歷幾個發展過程。首先是函數列表。當車輛的功能越來越多,確實需要呈現給用戶。
第二是多感官交互,第三是信任的建立,第四是想我所想,交流無感,或者有句話叫最好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至少最好的設計是妳感覺不到的設計。這與於對於車與機交互設計的觀點不謀而合。
基於此,目前汽車智能駕駛艙與他人交互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1.0到3.0時代。
1.0時代,從2000年到2012年,這壹時期智能座艙的主要發展是實現更多的功能和擴展功能。
2.0時代,多模態交互,壹些典型的特征包括車內出現了更大的觸摸屏,語音交互開始興起並逐漸成為車內重要的交互方式。還有壹點就是多場景生態系統,包括內容服務、場景服務或者各種生態功能,都是通過車載系統或者與手機系統的結合來實現的。當然還有OTA在線升級功能。
3.0時代,龔再彥博士做了三個總結。第壹,短期內智能駕駛艙會有更多更大的屏幕還是壹個趨勢,但是當屏幕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會更加註重氛圍的設計和營造。
其次,還有那些更有潛力的輸入輸出交互方式,比如搭載AR?HUD增強現實產品等。第三,自動駕駛要註意人機駕駛。短期內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是相當困難的,但在此之前,人類要學會人與機器的邊界和信任在哪裏。畢竟現在機器的學習能力還沒那麽強。
綜上所述,在消失的按鍵和攻擊大屏上,我們不能壹概而論。至少,在這個階段,當步驟少了,目標關閉了,比如調節空調的溫度,精心選擇的按鍵會有價值,當我們呼叫壹個聯系人時,智能語音會更高效地進行。
基於此,不難看出,簡單的觸摸屏並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更智能的推薦才能讓觸摸屏體驗更加完美。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