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據說壯族實際上屬於漢族。發生了什麽事?

據說壯族實際上屬於漢族。發生了什麽事?

壯族起源於漢族的說法沒有歷史依據。壯族(壯語Bouxcuengh,英文Bourau),原名朱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

壯族起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中記載的“Xi甌”和“駱越”,分布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居住在南方,東起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至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至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中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Xi甌”和“駱越”是壯族最直接的祖先。

先秦時期,有壹個叫百越的民族廣泛分布在中國從長江中下遊以南到東南沿海地區。今天位於兩廣的Xi甌、珞珈就是其中之壹,當時仍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發展階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派魏圖穗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向嶺南進軍。在嶽城嶺壹帶,他遭到了甌人的強烈抵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石魯引兵開陵區,繳糧運兵。此後,秦軍打敗了Xi甌人,統壹了嶺南地區,並在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山三縣,正式將該地區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

根據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此時的Xi甌人和駱越人已經使用青銅和鐵器,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尤其是甌人,在首領伊的帶領下,利用熟悉的叢林和山地作戰,能夠數年應對數十萬,逼得“迷惑三年”,說明甌人的社會組織已經相當發達,能夠有效運轉,已經進入部落聯盟或酋邦時代。

當時,為了保證南征嶺南的軍事後勤供應,挫敗甌人的抵抗,秦始皇還派魯健在桂東北修築“靈渠”,連接湘、澧水。靈渠的修建極大地方便了武陵南北的交通,有利於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秦朝統壹嶺南後,大量漢人遷居嶺南,與越人雜居。從此甌人和越人與內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對嶺南西部越人社會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即後來的兩廣)的土著被稱為“五胡”、“黎”、“遼”或“”,他們是歐、駱越的後裔。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社會動蕩。許多富裕的家庭為了避免混亂而搬到嶺南,從而促進了嶺南封建主義的發展。

受其影響,居住在嶺南的大姓貴族廖立壹直稱霸全國,產生了嶺南土著民族社會中壹些“優於鄉歌”的“大姓”。如高梁合浦冼氏、欽州合浦寧氏、貴州李氏、高梁黃氏等,都是這壹時期嶺南著名的土著姓氏。

他們擁有“千裏之地,萬余奴婢之人,聚寶之地”的財富。與此同時,社會上還有大量貧困甚至是“父子倆世代為奴”的普通勞動者。

先是秦漢以來高梁地區最流行的姓氏。南朝梁大同初年,冼夫人嫁給了,這是壹個南遷的漢族家庭,高亮是太守,擁有65,438+萬部落。她從小聰慧睿智,足智多謀,又能安撫民心,編出了壹系列南遷的百越、漢族移民。隋朝時,她被隋文帝賞賜,封為郡主。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壹和地方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後人所敬仰。

唐五代時,壯族先民仍稱李、遼、烏胡(烏烏),但也有以地域或族名命名的族名,如西原蠻、黃東蠻、弄東蠻或東莽等。宋代以後,壯族稱謂出現了“碰撞”、“鋪土”、“土人”等新變化。元明以後,受辱翻譯成“夷”,還有人自稱莊、農、郎、屠、沙。

這些稱謂本來是地域性的,但到了明清時期,廣西、粵西地區廣泛出現了“壯”的稱謂,成為壯族最常見的民族稱謂。1952統壹為“通”(強音)。1965被改寫為“莊”。

擴展數據

壯族人擅長唱歌。右江地區叫“歡”,左江地區叫“詩”,桂北地區叫“比”、“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正規的民謠,叫歌圩。歌會的日期因地而異。農歷三月初三是最隆重的。壹萬多人參加了大山歌會。

內容有歌、乞歌、激情歌、對仗歌、客套歌、推歌、碟歌、換歌、離別歌、情歌、送別歌等等。被稱為“歌唱仙女”的劉三姐,是歌唱家的典型代表。歌會期間,還會舉行男女互拋繡球、“摸蛋”等娛樂活動。在此期間,家庭吃五色糯米飯。

雲南文山也唱壯劇,開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壹年種壹次稻(即壹季),三月初三是備耕的時候。葛偉是為春耕做物質和精神準備。吃五色米五色蛋,就是祝五谷豐登。

唐代有壯族的舞蹈,如唐唐舞,以米為內容,配以打擊樂器。宋代有鋼管舞、茶事舞、釣蝦舞、春牛舞。男舞蒼勁有力,女舞婀娜多姿。這種舞蹈流傳至今。在漢劇的影響下,清代前後壯族開始出現戲劇。

壹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教師劇、木偶戲;另壹種是以民間歌舞為主的音樂劇。壯劇分為流行於田林、西林、百色等地的“北方壯劇”。它是在雲南戲曲的影響下,在民間說唱藝術“板凳戲”的基礎上,吸收了雲南戲曲的唱腔而形成的。伴奏樂器有壯族的馬鼓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流行於清溪、德保兩代的“南蘆莊戲”,是以艾瑪土戲為基礎,受彜戲影響而形成的壹種唱唱結合的劇種。彜劇的伴奏樂器除了馬鼓胡、胡胡外,還有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鼓、鈸等。

許歌

許歌在壯族地區很受歡迎。各地的集市時期不盡相同,但壹般以春秋兩季最為繁盛。春天是春節後的壹段多時間,是正月初四或者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十六等。秋天是中秋節之後的壹個多時期,比如八月十五日或者九月九日十月十日。

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會,頻繁而常見。正規的歌會壹般壹年舉辦三兩次,大的有幾萬人參加,小的有壹兩千人。不定期的歌會壹般都比較小,30到50人,10到20人。博覽會上唱的歌,主要是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理想的追求。

其內容壹般是見面歌、邀約歌、碟歌、新歌、情歌、誓言歌、送別歌等等。葛偉壹般持續壹天,也有連續兩三天的。參加歌會的除了年輕人,還有中青年。老人和孩子主要是“觀戰”,欣賞和判斷。壹些老歌手參加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年輕人當顧問。

歌會很熱鬧。除了年輕人唱歌,還有歌手和商人。各種日用品,絲織品,食品糕點,雞鴨魚肉蔬菜應有盡有。事實上,葛偉也有公平的性質。

歌唱聚會/聚會

歌會不同於許歌,可能源自許歌。演唱會的時長不壹定,只要有必要,隨時都可以開。參加這場音樂會的人數從幾千人到三二十人不等。

音樂會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是表達壯族人民改變社會和生活的思想激情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其內容壹般從開場曲開始,再到獻歌、競歌、評歌、和聲、學歌、團結歌等。壹般來說,參加音樂會的都是成年人,他們對時政有壹定的了解。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壯族地區的大部分縣都有不同時期的銅鼓出土。銅鼓的種類和大小很多。鼓面平整,鼓身中空無底,飾有各種花紋。歷史上,銅鼓不僅是壹種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

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屬於戰國時期的廣西田東縣郭蓋嶺出土的銅鼓和屬於西漢時期的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銅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壯錦是壯族著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由棉紗和五色天鵝絨制成,圖案獨特,經久耐用。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期就有壯錦生產的記載。到清代,壯錦生產已遍布壯族地區,成為壯族人民的服裝需求和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

建國後,壯錦得到了新的發展,圖案、花樣不斷創新,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如壁掛、臺布、靠墊、沙發布、窗簾等。目前,廣西靖西、賓陽等地生產的壯錦暢銷國內外。

壯族拳術不僅在壯族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是壯族特有的習俗。比如明朝,男孩長到十幾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酋長提倡群眾習武,群眾也提倡習武。每年冬閑時節,莊鄉各村都聘請師傅傳授武術。這種習俗延續了很長時間,壹直延續到解放前後。如今,壯鄉傳統武術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百度百科-壯族

百度百科-壯族風情

  • 上一篇:如何鑒別蔬菜的好壞?
  • 下一篇:楊麗萍舞蹈的創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