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審查檢測指導材料

審查檢測指導材料

壹.導言

1.高科技彈藥

所謂高技術彈藥,是指采用末敏彈技術、末制導技術、彈道修正技術等。,具有壹定的目標探測功能。

2.三打三防

所謂“三打”,是指打武裝直升機、巡航導彈、隱形飛機。

“三防”是指反偵察、反電子幹擾、反精確打擊。

3.智能地雷炸彈的原理

它使用聲學傳感器檢測1000m m左右直升機螺旋槳產生的噪音,壹旦分析了這個信號,雷電就鎖定了它的頻率。當信號或噪聲增加到壹定程度時,第二個探測系統(紅外或地動開始)工作。它可以探測直升機的接近距離,或者對直升機螺旋槳下降氣流引起的大氣壓力變化敏感。壹旦達到預定的距離或壓力變化,雷電可以被彈射到壹定高度爆炸,損壞直升機。

4.智能精確制導武器有兩個關鍵的核心技術。

壹是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的毫米波或紅外探測敏感技術,二是信息處理與識別技術。

二、目標特征

1.坦克的主要特征和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

行駛過程中產生的紅外輻射特性、聲音傳播特性和地面振動特性。

2.紅外大氣窗口

在0.72~14?在m波長範圍內有8個大氣窗口。

噴氣式飛機上有四種紅外輻射源。

作為發動機燃燒室的熱金屬腔,排出的熱氣,飛機殼體表面的自身輻射和飛機表面反射的環境輻射(包括太陽光、大氣和地球的輻射)。

4.皮膚輻射在8~14?m之所以占重要比例

壹、皮膚輻射的峰值波長(例如其溫度為80K)約為10?m,就在8~14?在m波段範圍內;第二,這個波段的寬度寬;第三,飛機蒙皮的面積很大,其輻射面積比噴管面積大很多倍。

5.武裝直升機的優勢是機動性和防護性強,對著陸點要求低,戰場應用能力強。

6.聲學探測技術利用目標發射或反射的聲波對其進行測量,進而對其進行識別、定位和跟蹤。

7.聲音的彎曲傳播:由於空氣中不同高度的溫度差異較大,聲音在不同高度的傳播速度不同,使得高海拔的聲音在傳播到麥克風時不斷發生折射。其曲率半徑的折射角與大氣中聲速的增加有關。如果聲速隨高度增加,聲波向下折射,反之向上折射,這就是聲音的曲線傳播現象。

8.麥克風陣列可分為線性陣列、面陣和立體聲陣列。N個麥克風的陣列可以獲得N-1個獨立的時間延遲。

9.廣義相關法是在互相關函數法的頻域中增加壹個廣義權函數。

10.聲壓、聲強和聲強級

①聲音是縱波,它的傳播引起空氣密度的變化,從而引起氣壓的變化。壓力和大氣壓之差就是聲壓p。

(2)聲強I是聲波在垂直於傳播方向的單位面積上傳播的能量隨時間的平均變化率,即單位面積上傳播的平均功率。

(3)聲波β=20㏒P/P0.的聲強級

11.聲音傳播速度、溫度和濕度的影響。

在聲音傳播過程中,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聲波在空氣中的衰減

傳感器接收到的聲能e呈指數衰減。

13多普勒效應

當聽到聲源或兩者都相對於空氣移動時,聽者聽到的音調(即頻率)通常不同於聲源和聽者靜止時聽到的音調。

14.實現目標的定位

壹般有三種方式:引導圓柱體、合成圖案、利用幾何關系。

15.麥克風陣列

麥克風陣列可分為線陣列、面陣列和立體陣列。

16.三元線性陣列

三元線性傳感器陣列不僅可以定向,還可以在距離上固定。

固定距離公式:

cosφ=(D2-d 1)/2L r = lsin 2φ/(D2-d 1)

17.最典型的後處理方法是卡爾曼濾波。

18.卡爾曼濾波器是壹種理想的最小二乘遞推估計器。

三、地面運動檢測技術

1.地震波分類

體波和表面波。

2.地面運動信號檢測系統的組成

地動傳感器→信號前置放大處理電路→自動增益放大→12位A/D轉換器→計算機內存。

3.磁電式速度傳感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磁電式傳感器是壹種能將非電量(如機械能)的變化轉化為感應電動勢的傳感器。

4.傳感器的靈敏度K

K=e/V=ωdBdL0

第四,激光探測技術

1.激光的特性

方向性強,單色性好,相幹性好,亮度高。

2.激光近炸引信的特殊要求

①近程和超近程探測。

②只需要單點“定距”,不需要大空間範圍“測距”。

③體積小,功耗低。

④高過載環境。

⑤導彈與目標之間存在高速運動。

3.脈沖鑒相和測距系統

①原則:

激光脈沖電源激發脈沖半導體激光器發射光脈沖,光脈沖經光學系統準直後照射到目標表面。反射光被近貼光學系統接收後,壹部分聚焦在探測器的光敏面上,輸出電脈沖信號,經放大、整形後送至脈沖相位探測器。另外,在激光脈沖電源激勵半導體激光器的同時,激勵信號經延時裝置適當延時後送到脈沖鑒相器,作為參考脈沖和回波脈沖進行前沿相位比較,兩個脈沖前沿重合,即當目標處於預定距離時,給出起始信號。

②特點:

精度高,前沿相位信息損失小,結構簡單靈活,抗幹擾性好,虛警率較低。

4.偽隨機編碼距離系統

5.發射和接收光學系統的主要功能

①發射光學系統通過調節激光束,使最終發射的光束具有特定的視場,有利於完成系統的功能。

②利用比光電傳感器感光面積更大的光學接收系統,將目標發出的大部分光收集匯聚到光學探測器上,大大提高了引信的靈敏度。

6.激光脈沖波形質量對激光引信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大脈寬信號的能量利用率遠低於小脈寬信號。

②激光脈沖的波形質量,尤其是脈沖前沿的上升時間,對脈沖激光引信的測距精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③確定合適的脈沖重復頻率對降低系統功耗和激光測距技術在引信中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④激光引信的抗後向散射幹擾特性與激光脈沖寬度有關,脈沖寬度越小,抗後向散射幹擾能力越強。

7.相位檢測器由什麽方法組成?

① 74S74 D觸發器

②超高速比較儀

動詞 (verb的縮寫)電容檢測技術

1.了解電容檢測技術的本質

電容檢測技術是利用被檢測物體的出現引起電容器電容的變化,通過檢測電容值或其變化率來實現對物體的檢測,屬於非接觸測量範圍。

2.電容檢測技術的優缺點

電容檢測具有結構簡單、非接觸測量、測距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等優點,但缺點是檢測距離短、存在非線性誤差。

3.電容傳感中電容的表達及意義。

C=ε0εrS∕d=εS∕d

4.電容檢測原理

檢測儀的電極和檢測電路設計成檢測被測物體的出現引起電容的變化,使電路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實現對被測物體的檢測。

5.雙電極模式電容檢測公式的推導

6.三電極電容檢測原理

三電極電容探測器本身有三個電極,當目標出現時,三個電極之間形成電容網絡。隨著彈丸接近目標,電容網絡的參數會發生變化,通過檢測網絡參數可以實現對目標的近程探測。

7.用於電容檢測的處理電路

電容檢測與處理電路是提取電容的變化量δ с,並轉換成電壓或電流信號。

8.電容檢測在近炸引信中的應用及工作原理

電容近炸引信使用壹個探測器在電極周圍的空間建立壹個準靜電場。當引信接近目標時,電場會受到擾動,電荷會重新分布,從而改變引信電極間的等效電容——通過信號形成提取電壓變化,實現對目標的探測。

六、毫米波探測技術

1.闡明毫米波的特性及其在探測中的應用原理。

1毫米波段極寬,2毫米波束窄,指向性好,分辨率極高。

多普勒頻率高,測量精度高,噪聲低。

2.了解大氣團隊毫米波傳播的影響。

大氣對毫米波傳播的影響包括大氣對毫米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其中吸收往往由分子中電子的躍遷形成,大氣中的各種粒子可以散射或折射電磁波。

3.了解毫米波輻射方程的組成部分。

4.毫米波溫度模型及各種因素對溫度模型的影響。

5.金屬目標的毫米波探測原理

自然界中各種物質的輻射特性是不同的。在相同的物理溫度下,高導材料的輻射溫度低於低導材料。對於具有理想電導率的光滑表面,其反射率接近1,與入射角和偏振無關。沒有雲天空,可以認為發射率小,反射率高。這些差異可用於識別。

6.了解毫米波輻射計的距離方程和多重因素的影響。

r=[ηaaδt∕ωaδtmin]

探測距離與天線直徑的工作頻率直接相關。天線直徑增加。增加作用距離

檢測距離與中頻放大器帶寬的四次方根成正比。

檢測距離與接收器噪聲數的平方根成反比。

檢測距離與輸出帶寬中信噪比的四次方根成反比。

7.掌握毫米波輻射計的類型和工作原理。

最典型的輻射計是全功率輻射計和迪克比較輻射計。

毫米波輻射計利用地面目標與背景的毫米波輻射差異來探測和識別目標。毫米波本質上是壹種高靈敏度的接收機,用來接收目標和背景的毫米波輻射能量。

8.了解典型的毫米波探測系統。

毫米波雷達:混頻器→中頻放大器→視頻檢波器→視頻放大器→信號處理器。

↑ ↑ ↓

發射機/本地振蕩器點火控制信號

毫米波輻射計:→中頻放大器→濾波器→探測器。

↑ ↓

本地振蕩器視頻放大器

點火控制信號/信號處理器

七、檢測技術

1.紅外輻射的產生原理及其在電磁波譜中的分布

物質的運動是紅外線的來源。

2.掌握紅外輻射和可見光的異同。

紅外線對人眼不敏感,所以必須由對紅外線敏感的紅外探測器接收。

紅外光的量子能量小於可見光的量子能量。

紅外線的熱效應比可見光的熱效應強得多。

紅外線更容易被物質吸收,但對於薄霧來說,長波紅外線更容易通過。

3.掌握紅外輻射的波段分布

近紅外波長範圍是0.75~3 NIR。

中紅外3~6 MIR遠紅外6~15 FIR遠紅外15~1000 XIR

4.紅外探測技術的研究意義。

紅外探測以紅外物理學為基礎,研究和分析紅外輻射的產生、傳輸和探測的特點和規律,為探測和識別產生紅外輻射的目標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5.理解輻射度學、輻射能、輻射能通量、輻射能強度、輻射率和輻照度的概念。

通常,以電磁波形式發射、傳輸或接收的能量稱為輻射能。

輻射能通量是單位時間內通過壹定面積的輻射能。

點輻射源在某壹方向單位立體角內發出的輻射能通量稱為輻射強度。

擴展光源在某壹方向從單位投影面積A到單位立體角θ發出的輻射能通量。

被照物體表面單位面積接收的輻射能通量

6.了解紅外輻射的基本定律和基爾霍夫定律。

基爾霍夫定律普朗克公式維恩位移定律斯蒂芬玻爾茲曼定律

在熱平衡條件下,給定溫度下所有物體的發射能力與吸收能力之比與物體本身的性質無關,對所有物體都是常數。

7.紅外探測原理

熱探測器的工作原理:紅外輻射照射探測器的敏感表面,使其溫度升高,壹些物理性質發生變化。通過測量它們,可以確定入射輻射功率。

光子探測器:當紅外輻射被吸收時,探測器敏感表面上物質的電子狀態發生變化,產生光子效應。通過測量這些效應,可以確定入射輻射的功率。

8.掌握紅外探測器的功效和作用。

9.紅外探測器的組成和分類

完整的紅外探測器包括紅外敏感元件、紅外輻射入射窗、外殼、電極引線、光闌、冷屏、場鏡、光錐、浸沒透鏡、濾光片等。它還包括壹個杜瓦瓶和壹些在低溫下工作的前置放大器。根據探測器的工作機理,紅外探測器可分為熱探測器和光子探測器。

10.熱探測器和光子探測器的異同和優缺點

熱探測器的主要優點是響應波段寬,可以在室溫下工作,使用方便。熱感探測器壹般不需要制冷,所以使用方便,維護簡單,可靠性好。光譜響應與波長無關,是壹種制備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的非選擇性探測器。缺點:響應時間長,靈敏度低。

光子探測器的缺點是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響應頻率高。它在低溫下工作,並且具有窄的探測帶。

11.熱探測器和光子探測器的性能比較

12.紅外探測器性能的影響因素

1響應速率2噪聲電壓3噪聲等效功率4檢測速率5頻譜響應6響應時間7頻率響應

13.決定紅外探測能力的特性

輻射源溫度、調制頻率和放大器帶寬。

14.紅外探測器的使用和選擇原則

1根據目標輻射的光譜範圍選擇探測器的響應波段;2根據系統溫度分辨率的要求,確定探測器的探測率和響應率;3根據系統掃描速率的要求確定探測器的響應時間;4根據系統空間分辨率和光學系統焦距的要求,確定探測器的接受面積。

15.了解典型紅外探測系統的工作原理。

16.熱探測器的工作原理

八、目標識別技術

1.目標識別流程圖和工作過程

傳感器陣列→信號采集→特征提取和特征選擇→分類識別→輸出結果。

前兩個是目標檢測,後兩個是目標識別。

2.目標識別的基本概念,如模式和模式識別。

目標識別是人類對各種事物或現象進行分析、描述和判斷的過程。

我們應該對已分類的識別對象進行科學抽象,並建立其數學模型來描述和替代識別對象。我們稱這個對象的描述為模式。

模式識別是指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或屬性,利用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具有壹定分析算法的機器系統來識別研究對象的類別,系統要使分類識別的結果盡可能符合真實情況。

3.模式識別系統(如車牌識別)的框圖和原理描述

待識別對象→數據采集和預處理→特征提取和選擇→分類識別→識別結果。

將車牌樣本的二維圖像輸入計算機,通過測量、采樣、量化,用矩陣或向量表示二維圖像,去除噪聲,強化有用信息,對測量儀器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原始數據進行變換,得到最能反映分類本質的特征,然後進行準確率測試。不斷修正錯誤,改進不足,使車牌識別正確率達到設計要求。

4.特征提取和選擇的基本任務

特征提取和選擇的基本任務是如何從眾多特征中找出最有效的特征。

5.為什麽要提取和選擇目標的特征?

特征提取和選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分類器的設計和性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6.特征分類

物理結構數學

7.特征提取和選擇的過程和步驟

1特征形成。根據識別出的對象,生成壹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可以用儀器或傳感器來測量。

2特征提取。樣本在高維空間,我們可以通過映射或者變換把樣本表示在低維空間。

3特征選擇。從壹組特征中選擇壹些最有效的特征來降低特征空間的維數。

8.特征提取和選擇的基本方法

1當用於分類識別的特征數D給定時,直接從得到的N個原始特征中選取D個特征x1,x2…xd使可分性準則J的值滿足J(x1,X2 … XD) = Max [J (XI1,XI2..XID)]。這是直接法,主要分支有BAB法、SFS法、GSFS法、SBS法、GSBS法。

2.在最大化準則J的條件下,對N個原始特征進行變換降維,即變換原始N維特征空間的坐標,然後取子空間。

9.模式識別包括哪些類型?

1統計模式識別2句法結構模式識別3神經網絡模式識別4模糊模式識別5數據融合識別技術

10.理解最小誤差貝葉斯決策及其應用

為了降低分類的錯誤率,從概率論的角度,應用貝葉斯公式,提出了基於最小錯誤率的貝葉斯估計。

11.貝葉斯決策的步驟和優缺點

在步驟1,執行預測分析以確定是否值得搜索該信息。

2搜索數據,科學實驗,研究,統計分析,獲得實驗概率。

3用貝葉斯公式計算後驗概率

4.確定判斷的決策方案。

優點1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減少主觀影響。

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定量手段,更加客觀。

3主客觀調查相結合。

先驗知識可以不斷更新,可以是壹個不斷學習的自適應決策系統。

什麽是數據融合技術?

將來自眾多傳感器和信息源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組合、關聯和組合,獲得準確的位置估計和身份估計,以及戰場態勢和威脅,及其重要程度,並定期劃分評估等級:決策與融合、特征級融合和數據級融合。

13.數據融合識別框圖和描述

目的→傳感器1→特殊→身份識別→關閉→基於特征的身份融合

→傳感器2→標誌→識別→的推理是基於識別模型→物理模型→融合識別。

提壹下↓

標記→傳感器3→訪問→識別→連接→目標文檔:已知目標的數據庫。

14.數據融合的層次和解釋

數據融合包括:決策級融合、特征級融合和數據級融合。

1決策級融合:在決策級融合方法中,各傳感器完成變換獲得獨立的身份估計,然後融合來自各傳感器的屬性分類。

2特征級融合:每個傳感器觀察壹個目標並完成特征提取得到來自每個傳感器的特征向量,然後融合這些特征向量並基於聯合特征向量生成身份估計。

3數據級融合:將來自相同量級的傳感器的原始數據直接融合,然後根據融合後的傳感器數據提取標誌並估計身份。

特定主題

1.電容傳感器的本質

通過檢測電容值或其變化率來實現對目標的檢測。

2.電容檢測與處理電路的區別與分類。

根據檢測和處理電路的不同,壹般有二電極和三電極檢測方法。

電磁波是介於微波和光波之間的頻帶。

4.電容式傳感器的類型

可變間隙型、可變面積型和可變介質型。

5.大氣對毫米波輻射計的影響因素

在晴朗的大氣中,大氣對毫米波傳播的影響包括大氣對毫米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

6.紅外輻射的本質

紅外輻射的物理本質是熱輻射。

7.紅外技術的基本理論。

紅外技術的理論基礎是描述熱輻射的普朗克定律。

8.紅外探測器的分類

根據探測器的工作機理,紅外探測器可分為熱探測器和光子探測器兩大類。

9.光子探測器的類型

根據工作原理,光子探測器壹般可以分為兩種:外置光電探測器和內置光電探測器。

10.目標識別技術的核心

目標識別是人類對各種事物或現象進行分析、描述和判斷的過程。

11.信號特征提取和選擇的基本任務

數據融合的層次和分類

①決策級融合

②特征級融合

③數據級融合

13輻射強度

輻射強度用來描述點輻射源發出的輻射能通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定義為點輻射源在某壹方向單位立體角內發出的輻射能通量。

14.熱效應

物體吸收輻射而改變溫度,從而引起其物理力學性質相應變化的現象稱為熱效應。

15.黑體輻射

黑體是指入射電磁波被完全吸收,既不反射也不透射。

模式識別的基本概念。

所謂模式識別,就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的機器系統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或屬性,采用壹定的分析算法來識別其類別,系統要使分類識別的結果盡可能符合真實情況。

17.數據融合技術

來自許多傳感器(同質或異質)和信息源的數據和信息被集成、關聯和組合,以獲得精確的位置估計、身份估計和戰場態勢和威脅及其重要性的及時評估。

65438+

其原理是設計探測器的電極和檢測電路,檢測被測物體的出現引起電容的變化,從而改變電路的特性,從而實現對被測物體的檢測。

19.雙電極電容檢測的電容變化

總電容c = c 12+c 10c 20/(c 10+C20)

當目標遠離探測器時,可以是C10,C12≈0,C=C12。

當目標進入探測器的敏感區時,C10和C20逐漸增加。

設δ c = c10c20/(c10+C20),則c = c12+δ c。

通過檢測δC的增量或增長率,可以得出到目標的距離。

20.利用輻射差異識別金屬目標

自然界中各種物質的輻射特性是不同的。壹般來說,介電常數相對較高的物質發射率較低,反射率較高。在相同的物理濕度下,高導電材料的輻射溫度低於低導電材料。這些差異可用於識別不同的目標。

21的工作原理。毫米輻射計

毫米波輻射計利用地面目標與背景的毫米波輻射差異來探測和識別目標。當輻射計波束在地面背景和目標之間掃描時,由於目標和背景的毫米波輻射溫度不同,輻射計輸出壹個鐘形脈沖,利用這個脈沖的高度和寬度等特征可以識別地面目標的存在。

22.紅外線和可見光的異同

(1)紅外線對人眼不敏感;

②紅外光的量子能量小於可見光的量子能量;

③紅外線的熱效應遠強於可見光;

(4)紅外線更容易被物質吸收,但對於薄霧,長波紅外線更容易通過。

23.紅外探測器的主要任務

將紅外輻射能量轉換成電能。

24.感溫探測器的工作原理

入射的紅外輻射用於引起敏感元件的溫度變化,然後相應地改變相關的物理參數或性能。

25.光子探測器的工作原理

壹些半導體材料受到紅外輻射照射產生光子效應,改變材料的電學性質。

26.以車牌識別為例,說明模式識別的框圖及各部分的原理。

待識別對象→數據采集和預處理→特征提取和選擇→分類識別→識別結果。

車牌是要識別的對象,攝像頭采集車牌的數據。預處理後,去除噪聲,恢復有效信息。為了有效地進行分類和識別,我們將高維度量空間中表示的模式轉化為低維特征空間中表示的模式。

27.目標特征提取和選擇過程步驟

(1)當實際用於分類識別的特征個數給定時,D特征X1,X2,...,XD直接從已經獲得的N個原始特征中選擇,使得可分類數據J的值滿足以下公式。

J(x1,x2,…,xd)=max[J(x1,x2,…,xd)]

公式中,xi1,xi2、...,xid是n個原始特征中的任意d個特征,就是在n維特征空間中直接找到d維子空間。這種方法稱為直接法。

(2)在準則J最大化條件下,通過變換降低N個原始特征的維數,即將原始的N維特征空間向左變換,然後取子空間。這種方法叫做轉化法。

28.應用貝葉斯最小誤差估計進行決策。

(1)首先,分析預後,決定是否值得收集這些信息。

②收集數據,進行科學實驗,調查統計分析,得出實驗概率。

③用貝葉斯公式計算後驗概率。

(4)確定歧視的決策方案。

  • 上一篇:楊梅古鎮簡介。妳能幫我找到它嗎?
  • 下一篇:插畫風格建築立面——建築插畫會用到哪些元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