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12月24日是“神仙”上天述職的日子。從那天開始,家家戶戶都在打掃衛生,收拾東西和票據,這叫“撿”。
二、除夕夜
農歷新年的最後壹天叫除夕,潮汕習俗稱之為“過年”。
除夕之前,人們忙著準備各種年貨:買雞鴨魚肉;添加新衣服;新購買的家具和用具;買年畫,春聯等。特別想買橘子、青橄欖等水果,作為吉祥的象征,歡迎親朋好友。過年前,男的要新理發,女的要“拉臉”。現在的女性大多都是理發美容。
農歷12月24日是“神仙”上天述職的日子。從那天開始,家家戶戶都在打掃衛生,收拾東西和票據,這叫“撿”。
除夕前壹兩天,家家戶戶都在做各種年貨。
除夕夜出門的家庭都要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吃團圓飯。晚飯後,大人給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壓歲錢”。晚上,農家的水缸要盛滿水,米缸要盛滿米,燈不能滅,象征著“壹歲有余”、“年年有余”的吉兆。
除夕守夜的習俗非常普遍。等待新年的到來,新年鐘聲響起,家家戶戶響起鞭炮聲。
第三,春節,也就是初壹。
農歷正月初壹叫元日,是新年的頭,春天的開始。在天堂的黎明,聽到了炮聲。家家戶戶廳堂裏的大桌子上,紅色的盤子裏擺滿了好運(就是橘子比橙子大,所以叫好運)、青橄欖和各種精致的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祝老壹輩茶。這壹天,大部分家庭應該吃素,至少早餐不吃肉。吃完早飯,大人小孩帶著大吉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主客互致祝福,恭喜發財,添福。主人用大吉,檳榔(古代習俗敬檳榔,現在換成青橄欖),和* * *工夫茶招待妳。客人贈送大吉祝賀主人好運,主人要用大吉回贈,據說是回贈的美好願望。
大年初壹上午,許多舞獅班和英文歌曲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家家戶戶拜年,主人放鞭炮歡迎。也有手搖常青葉(俗稱搖錢樹)或手執書,貼在人家門上的“壓歲錢成寶”等吉祥句子;或者那些吹嗩吶,敲竹板,唱歌,造四句,說吉祥話挨家挨戶拜年的,都是趁著要點錢。在初二和初三,農村城鎮組織了許多文化活動來慶祝春節。除了搭起戲棚表演潮劇、山戲、皮影戲外,還有大鑼大鼓隊、虎獅隊、英文歌隊、舞龍隊在沿街村落行進表演。還有電影,球類,書畫展,燈謎等等。白天黑夜,人們蜂擁而至,盡情遊覽觀賞,壹派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吃團圓飯
家家戶戶的房子全部裝扮壹新後,除夕將至。於是,家庭主婦們忙著準備壹年中最豐盛、最有意義的團圓飯。團圓飯,顧名思義,就是過年的時候壹家人聚在壹起聚餐,連已故的祖先也不會忘記。所以,做好團圓飯後,家家戶戶都要先“拜老公”(祭祖)。祭祀祖先時,要將代表祖先的香爐從神龕上取下,放在祭壇上,然後焚香祈禱,請祖先用餐。然後老少依次跪拜,充分展現了潮人的傳統美德,謹慎到底,追求遠方,壹切美德孝順為先。祭祀結束後,祭祖的食物被重新加熱,大廳裏擺了壹大桌,全家人圍了上來。這是每個家庭團聚的美好時刻。不管平時壹家人相隔多遠,或者平時有多少青春痘,這時候也要談笑風生,不能說什麽傷心的話,也不能吵鬧。
晚飯後,家庭主婦們忙著收拾桌子,於是壹場大掃除活動開始了。這壹次,我們不用太在意清潔,只是為了清潔。不像年底那次,要刷松枝草。然後他在爐子裏生了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祀上帝的供品——素食。素菜種類很多,有芋頭、紅薯、大棗、花生、芋頭、紅薯等。素菜的所有材料都應該在中午準備好並晾幹。炒素菜的時候,火好了就放鐵鍋,註入大量花生油。當油燒開後,將這些材料與粉漿混合放入鍋中,它會在油鍋中發出吱吱聲和氣泡。烹飪時,黃澄澄尤其誘人。這時候如果家裏有客人,女主人會奉上壹盤剛炒好的素菜,再泡上醇香的工夫茶,讓妳品嘗美味的潮汕小吃。
發壓歲錢
發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輩要給晚輩錢,能掙錢的也要給長輩寄錢。錢不能直接送去等壹段時間,要裝在盈利包裏或者紅紙包裏看。這就是俗稱的“壓腹壓腰”,意思是從年初到年底,口袋裏都會裝滿現實和財富。特別有意思的是,孩子睡覺的時候,他的父母會在他的肚子口袋裏放壹張大鈔票,醒來後再拿回來。
新年快樂,送大橘子
拜年,又稱“拜”。初壹的淩晨,人們起床穿上新衣服,做的第壹件事就是祭奠自己。往往是晚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把期望給晚輩。早飯後,他們每個人都給親戚朋友拜年。潮汕俗話說“初壹初二有拜年之意,初三初四無意拜年。”都說越早拜年,越能看出它的誠意。所以有的人起床後馬上去給親戚朋友拜年,回來後才吃飯。
無論人們帶多少禮物,橘子(潮州橘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大橘取其諧音“大吉”,取多取少無所謂,但不能是奇數。拜年的人進了親戚朋友的門,要看著不同的人,說不同的問候語。對老人說壹句“新年好”“壽比南山”,他們會齜牙咧嘴。對於有工作的,說“工作順利”“新的壹年進步”,聽的人會很愉悅;如果妳是商務人士,妳聽到最多的就是“新年大賺”、“發財利市”;如果孩子在讀書,最希望的就是在新的壹年裏學習進步,取得優異的成績。給他們發這個問候,他們會對妳很友好的。落座後,主人會泡著名的潮汕工夫茶招待客人。臨走前,主人會在受禮人的禮物中留下兩個橘子,然後拿出自己的橘子進行交換,以求給對方帶來好運。幽默的人出門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放兩個橘子。拜年後,那兩個橘子還在他的褲兜裏。因此,好心人把年初的拜年稱為“換橙運動”。
潮汕地區的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壹年的開始,潮汕人往往將其視為新年吉兇的標誌,所以新年期間有很多“禁忌”。語言方面,凡是“破”、“壞”、“無”、“死”、“光”、“鬼”、“殺”、“病”、“痛”、“窮”等不吉利的詞,都是忌諱說的。還要避免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不中頭獎”,預示著疾病和兇災。所以,即使這壹天孩子遇到了麻煩,也不要打,不要訓斥,免得哭個沒完。行為方面,端杯、端盤、端碗、端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碎。當妳不小心打破它們時,取水只是壹種形式。禁止掃地的習俗正逐漸被消除,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人往,地上有大量的紙屑和垃圾。不清洗真的很害人。所以從講究衛生開始,很多年輕人對這些傳統的禁忌習俗並不是很講究。
這壹天不允許債權人前來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壹天對借貸雙方都不吉利。也要避免從別人口袋裏拿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壹把口袋掏出來,可能會導致壹年被“掏空”的危險。
避免死人和葬禮,因為會給家庭帶來厄運。同時,不要在這壹天理發,因為人們總是在這壹天把理發和葬禮聯系在壹起。這壹天,甚至禁止殺生。殺戮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難。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快速的食欲而毫無顧忌的去吃新鮮的食物。
飲食方面,這壹天嚴禁吃藥。否則認為會導致常年生病,不斷吃藥。初壹早餐不吃肉有幾種方法:壹種是這頓飯吃得快,作用等於壹年;另壹個比喻勤儉持家,不鋪張浪費。
第四,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叫“上元節”。雜元節”,7月15日是“中元節”,元宵節已經過了。
元宵節是潮汕的壹個大節日。從城市到農村都充滿了熱鬧,有神族,有燈籠,有祖先。這個節日的傳統飲食習俗是吃“鼠曲”和“湯圓”。
鼠歌來源於民間,是集中群眾智慧發展並不斷完善的。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到處燒殺搶掠,揭陽人為了躲避戰亂,逃到壹個無毒略無味的地方藏匿“鼠草”。後來人們把粳米改成糯米,使皮膚變得柔軟光滑。最初由紅糖和紅薯糊制成,產品呈深褐色,取名“黑果”。然而,元宵節和春節都是吉祥的日子。在山裏,後來沒有食物了,只好找野菜充饑。我們發現用這種顏色深棕色,名字不雅觀的水晶來祭神祭祖,有點別扭。後來隨著餡料改為“檳麩”,改名為“檳麩”
"。檳麩是糯米經烘爆而成的糯米,拌以白糖、芝麻、花生。”“檳城”是醇厚,柔軟,甜,非常清新和優雅的顏色。清末,揭陽榮成李啟玉專門制作此品,將原來的芭蕉葉改成豆腐膜,並在坯上印上刻有花紋的印章,使產品整齊劃壹,美觀大方。為什麽後來人們稱之為“檳城”和“乒乓”?因為“檳城”和“乒乓”諧音,所以有些外國顧客咬人的時候不允許叫“乒乓”。
人們認為乒乓球比檳城更方便,所以都叫乒乓球果。
潮汕的先民用老鼠的捕鼠器拌人的食物,完全靠他們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用的很正確,因為老鼠的捕鼠器是壹種草藥。南朝陶弘景《名醫阿別錄》載:鼠藥主要用於治脾寒、寒熱、止咳。南朝宗谷《荊楚紀年》也寫道:“以鼠曲蔬汁為湯,與蜜、粉混,謂之龍舌混,以抑時。”本草綱目?菇草(鼠草的別稱)和粉,食物。“我們的祖先沒有讀過上述南朝的記載,壹種創造。
潮汕的元宵節還有吃“元宵”(湯圓)的習俗,是南宋末年從中原傳入的。據《荊楚紀年》記載,東晉時“正月十五制豆醬油餅”,“米粥潘餅適正月上半月”。在唐代,人們經常吃“繭”(繭狀的面食)和燒餅(類似於烤餅)。在宋代,我們吃的是用鹹黑豆湯和綠豆粉做成的“克豆湯”。這時,壹些地方開始吃“湯圓”。
始於北宋。宋、周必達《平遠續》中也有:“元宵蒸浮餃,但前人似乎沒有給出描述:“節食之地。"
盡管如此,乳糖餃子,橘子糖餃子..."
這種“糖餃”和“浮餃”是為了響應節日而制作的,後來改名為“元宵”。他們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習慣在元宵吃它,他們被稱為“元宵”是因為他們吃了上壹個元宵節的小吃。元宵節吃“元宵”,意在祝願壹家人團圓和睦,留在過年,康方稱之為“元宵”。
以前的元宵有鹹、甜、酸、辣。可以煮、蒸、炸。比如豬肉、芝麻、桂花、堅果拌白糖的甜五味元宵,好吃;元宵以芥菜、蔥、蒜、韭菜、姜為餡料,聰明、勤勞、長遠、進步。在過去,“元宵”是壹種節日食品,因為人民喜歡它,所以逐漸由家庭制作,但它仍被稱為賣餃子。
潮汕元宵吃的餃子和冬節吃的略有不同。元宵的營銷清代詩人李說: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車塞餡,有豆沙、花生、瓜糖等。,都是甜料。“冬節圈”
都是固體,顆粒很小。如今的元宵已經成為當地的壹種小吃,風格各異,在各個市場都可以隨時買到。
潮汕元宵也有吃“丁酒桌”的習俗。去年元宵家裏生了壹個男孩,元宵將是丁的酒桌宴。有的地方在祠堂裏舉行集體宴會,邀請村民。有些人在家裏為親戚朋友舉辦自己的宴會。在舊社會,吃宵夜的女人要“厚菜”,這意味著吃厚菜會讓人開心,贏得所有人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