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收集莆田春節的5個傳統節日和習俗。

收集莆田春節的5個傳統節日和習俗。

春節;春節

春節是習俗上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莆仙地區,正月初壹至初五稱為“五歲”。第壹天早上開門放鞭炮,家家祭祖,獻上面條、蠟燭、大炮。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吃面條,每人壹碗,祝全家長壽。第二年初二,我們互不交流,互不拜訪,互不拜年。只有第壹天來過的人不避。第三年的第三天,所有家庭都舉行“迎接新年”,這是對去年年底“送新年”例子的回應。農歷四月初四,沿途有“向菩薩乞草”的習俗:孩童捧著神像,被車和鼓圍住,向各家各戶拾柴。下午有“母親邀花”,希望能保護她早點生孩子。黃昏時分,廟前搭起了柴火,點起了火。每家每戶都舉行崇拜儀式。當柴火完全燃燒時,許多人用長火鉗來爭奪未燃盡的柴火,並迅速返回家中。“火媽媽”希望財富像火壹樣。

初四過了大年三十,但是年紀大了【仙遊地區是初五】

明朝嘉靖四十壹年(1562),侵華日軍入侵福建,占領寧德於恒、福清恬妞、莆田林頓,設置據點,著手燒殺搶掠。興化府城(今莆田市)於農歷十壹月二十九日午夜被日軍攻陷,占領兩個月。興化市被完全燒毀,三萬多人喪生。當時莆田男女老少起來造反,被倭寇砍斷,或燒死,釘死在十字架上。太可怕了,日本大盜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二十五日,由於城內死屍惡臭,日軍不得不暫時退守平海,直到抗日英雄戚繼光到來,興化城才被收復。這時,逃到山區的人們在二月的第二天回家了。壹方面,我們埋葬親友的屍體,另壹方面,我們清理破碎的家園。此時大年初壹已過,二月初二人們還要互相拜訪,然後二月初四又要老去。

後來,為了紀念莆田這個悲慘的日子,莆田民間照例在農歷十二月三十的晚上過生日,持續了太久。所以莆田民間同意將農歷二月初四改為正月初四(圍竈)。因為農歷二月農忙,所以如果在農歷二月初二做,就把農歷三十晚上改為“更年輕”,正月初四晚上稱為“更年長”。同時約定二月初二為正月初二,是走親訪友的不祥之日,俗稱忌日。至今,莆田人每年的這壹天都不會互相拜訪拜年或走親訪友。

同在莆田市的仙遊縣的風俗與莆田市(原莆田縣)不同。莆田是正月初四“老”,仙遊縣是正月初五“老”。這是因為當年日軍攻占莆田城後,次年冬天大規模入侵仙遊縣,到處殺人掠奪。仙遊城的百姓四處逃亡,流離失所,無法團聚過年。直到戚繼光到了,敵人逃跑了,人民才重新團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來,仙遊民眾習慣上定正月初五,五寨居民吳(興化府軍監)在抗日戰爭中犧牲。村民們為了紀念他,把正月初五定為哀悼日。莆仙地區正月初四、初五“老去”的習俗壹直傳承至今。

沈丹春JIU

正月初九,相傳是玉帝的生日。在第八天的午夜,各家各戶點燃蠟燭,焚香,向天空鞠躬,祈求壹年到頭好運。農歷九月初九,莆田各地的信眾男女紛紛湧向虎公山的靈雲寺祭拜玉帝,或前往浦城以西的石獅巖的玉皇廟。兩人當天都請了莆仙戲,熱鬧非凡。據說新婚夫婦在正月初九走玉帝路可以生男孩。

第十天,官紳互邀飲酒,號為“傳酒。”這曾經是長安的老習俗,後來改名為“春酒”。儀式前壹兩天,官員和士紳用帖子寫下受邀者的名字,並派人挨家挨戶簽名。當時辦了壹個大酒席,地位高的壹天要參加很多席。請“春酒”是官員、士紳過年必不可少的事情。勞動人民沒有這個習俗。他們只在走親戚的時候帶著孩子,互相邀請吃壹些茶餅,糖果或其他零食。

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節;元宵

元宵從正月初六到二十叫“元宵”。每個村莊都有不同的日子,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是元宵節,俗稱“元宵心”。

莆仙的元宵節相當熱鬧。蒲縣元宵節的時間、內容、形式雖不完全相同,但都體現了“神為主,神與民同樂”的基調,尤其是在農村。每個村(過去叫“京”)圍繞自己的村社辦燈會,壹般持續三天,有的還聯合辦燈會。在農村,慶祝元宵節,壹般會表演酬神,在“走”的外面穿插燃放煙花。為了慶祝元宵節,每個公社的已婚男子每年都要輪流當“福頭”,負責燒香、打掃衛生、向公社神靈獻祭、收集公社神靈的長袍和祭祀器皿等。元宵節的時候,他們會舉著公社的爐子,帶著神龕走來走去,讓家家戶戶上香。

在慶祝元宵節時,各種各樣的習俗也在全國各地流行。前壹年結婚生男孩的李社區每家每戶都必須在元宵節小吃時向上帝獻上壹份禮物,或點燃1對巨型蠟燭,稱為“幸福蠟燭”。這是壹種特殊的習俗。前壹年結婚的婦女在元宵節小吃時打扮好,坐在各自李社區的寺廟前,讓人們知道新娘的魅力。

莆田新城網上有很多這樣的股份。妳可以去看看。

  • 上一篇:我是90後演講的範文。
  • 下一篇:有哪些基本的日常禮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