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是居住在中國雲南的少數民族之壹,是在唐代從潯川部落的壹部分發展而來的。現代文學常稱“山頂”,也分別稱“山”、“丘”、“茶山”、“波速”,自稱“景頗”、“仔娃”、“臘石”、“蘭格”。
景頗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佤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方剛、耿馬、瀾滄等縣。
緬甸有克欽邦,克欽族就是中國的景頗族。只是名字不同。
阿昌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三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龍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堡、囊宋三的阿昌鄉。瀘西縣江東鄉高更田、盈江、瑞麗有少數住宅。此外,在貴陽市,曹鑒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舊州,保山地區的騰沖縣和龍陵縣也有壹些地方居住。
使用阿昌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甸語支。沒有文字,用的是漢語和傣語。
德昂族(又名崩龍)是中國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15462。路德昂姑娘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州臨滄地區的Xi(今芒市)和鎮康縣,其他分布在盈江、瑞麗、龍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族、景頗族、佤族、佤族、漢族交錯。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稱自己為德昂族,居住在鎮康、耿馬縣的稱自己為娘或那昂。“昂”是壹個民族的說法,意思是“巖石”和“洞穴”。“德”、“妳”、“那”是敬語的附加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這種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系的瓦德昂分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錄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許多人熟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自稱納西族的有很多種:居住在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勝縣、四川木裏藏族自治縣、峨嵋、鹽源縣等地自稱“納西族”的納西族,以及居住在雅礱江流域、四川崔屹永寧瀘沽湖、鹽源縣的納西族。居住在寧蒗縣北曲壩和永勝縣獐子丹,自稱“那亨”;居住在雲南省香格裏拉縣三八鄉的納西族自稱“那汗”(或譯作“納汗”);此外,還有少數自稱“瑪麗·瑪莎”(居住在未夕縣)和“露露”(也音譯為“陸璐”,居住在麗江的塔城、魯甸)。上述自名中,納西族、那日族、那汗族、那亨族居多,自稱納西族的占納西族總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經國務院批準,納西族於1954年被正式界定。“那”字有“大”、“宏偉”、“遼闊”、“黑暗”、“密集”、“黑暗”之意,“西”、“日”、“稀”都是“人”的意思。
自稱納西族的有很多種。據《後漢書》、《三國誌》、《華陽史》等史料記載,漢代居住在越國縣的納西族被稱為牦牛種。兩漢時期居住在縣的納西族被稱為羅人。金代居住在定澤(今四川鹽源)的納西族被稱為“摩沙依”。到了唐代,舒曼等史書把納西族稱為“摩爾”。
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氏族名稱被正式定為納西,各地的納西族人才填上“莫埃”或“摩西”。藏族稱納西族為“Hjang”,白族自古以來稱納西族為“摩梭”,但壹般仍稱“摩梭”。壹些主要居住在中甸縣(今香格裏拉縣)東南的東巴等地的納西族(自稱納西人或那汗人)被稱為“阮克”(也音譯為“若卡”)。
白族是我國15最大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在四川和重慶也有分布。
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漢語自古以來就被白族人民廣泛使用。白族在藝術上獨樹壹幟,其建築、雕塑、繪畫藝術聞名於世。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民族相互影響,創造了燦爛的經濟和文化。
白族是壹個居住程度很高的民族,有賈敏、勒摩、那馬三個支系,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漢族,也就是廣義的漢族,最初指的是天河和宇宙銀河,《詩經》中說“田薇有漢”。華夏人被稱為“漢人”,始於漢代。據史料記載,漢族是起源於中國北方的壹個古老的中國部落,是當代中國的主體民族。
歷史上,中國古代史專家許倬雲認為,歷經殷、商、周、秦而位於中原邊緣的華夏部落,在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並在漢代形成了自稱漢人的“文化認同”。漢人又叫漢人、漢人、唐人、秦人、桃花石。
漢族是幾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民族。占中國人口的90%以上,新加坡人口的74%,馬來西亞人口的24.5%。
炎黃子孫、炎黃子孫曾被中國* * *產黨、中國國民黨用作漢族的代詞或其他稱呼。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夏族算起,大約是200萬人。經過夏商周三代,到戰國時期已達2000萬人左右。漢朝形成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多萬,初唐時在8000萬至9000萬之間,北宋大觀時期為10441萬以上(王玉民《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1)。
漢族使用的漢語屬於漢藏語系。經過幾千年的互動演變,現代漢語分為九大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吳語、湘語、廣東語、閩語、贛語、客家話、平話、晉語[1]。
傳統上,語言學家認為現代漢語可以分為七種方言。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廣西平話和山西晉語應該與其他七種方言並列。此外,也有學者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區域,每個方言的內部又可以細分,從而形成漢語方言復雜的語言狀態,南北互不相通。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壹性,對漢民族具有很強的凝聚作用,所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民族似乎毫不誇張[1]。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兼收,形成了齊魯、中原、趙巖、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雲貴、閩臺、松遼、甘慧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體現了漢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1]。
漢族自古以來對各種宗教信仰都采取包容的態度。命運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民族的主要傳統觀念[1]。
歷史上,部分漢人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和基督教傳入中國,壹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