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梳理壹下這壹條建議的主要內容:我們在教學各科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關鍵知識,如重要的結論和概括、公式、規則、定理和規律性。這些知識要讓學生在牢固識記的過程中感覺輕松有趣,就需要越來越多的“智力背景”來支撐。學生的“智力背景越廣闊,知識在他記憶裏保持得越牢固。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終把握兩套大綱,他列舉了自己在教八年級物理的《電流》內容時,推薦給學生55種圖書讓他們閱讀,這些圖書都是與電的性能有關系的。學生在閱讀這些圖書的背景上,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他們運用這些知識來理解、回答電流方面的知識就顯得很輕松了,這就是智力背景帶給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自己教生物學時,要學生識記許多難度大的概念,如生命、生物、遺傳、新陳代謝、有機體等科學概念,要識記這些概念,就要大量閱讀科學和科普雜誌,這就是”第二套大綱“,這些書籍和文章激發了學生對科學極大的興趣,他們提出的疑問越來越多,獲得的知識也越來越深刻,最後他們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分。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所有的老師們在讓學生識記教材中的關鍵知識時,壹定要為學生創造壹個智力背景。學生的智力背景越豐富,他們就學得越輕松。
反觀現在的許多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不讀書成了常態,他們整天研究的是考試技巧和方法,要怎樣讓學生提高成績。他們讀得最多的書就是教材和教參,他們教給孩子的是應試的方法,機械的識記、機械的背誦、機械地抄寫,學生整天沈浸在題海中,他們的思想已經呆滯了,沒有了自由,沒有了創新。老師們把壹些關鍵知識提取出來,讓學生去抄、去背,小步走,回頭看,壹個壹個過關。知識就這樣不斷循環,在小學低年級,這樣機械的教學可能還能拿高分,但到了中高年級,知識的靈活性強了,概括、理解的知識多了,學生光靠機械識記已經沒有用了,所以許多學困生就產生了。
要讓學生具有”兩套大綱”的知識,老師首先必須要具備“兩套大綱”。這就意味著老師要多讀書,就如要讓壹個人擁有健康的身體,他要具備均衡的營養,每天吃的食物必須要按壹定的營養比例來搭配,這樣身體才會越來越健康。那麽作為壹名教師,也要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除了本體性知識,還要有壹定的專業知識和人類基本知識。老師的知識越豐富,他在備課時就越輕松,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時他就會講得越生動,教師的專業知識均衡與否,直接決定教育教學的效果。知識背景豐富的老師,他們知道如何選擇自己的教學方法,他們會按照認知規律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流程,他們會把機械的習題訓練,回歸到壹定的知識背景之中,他們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課堂上的種種細節進行解讀,這樣就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蘇霍姆林斯基說壹位教了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他的現場備課時用了15分鐘,這就說明他的備課已經達到了自動化,他的智力背景豐富,讓他在備課的過程中能輕松駕馭。
今天的孩子學習吃力就是因為缺少了“第二套大綱”,“第二套大綱”越豐富,學“第壹套大綱”就會越輕松。有些孩子喜歡看歷史方面的書籍和電視素材,他們累積了豐富的歷史課外知識,上初中學習歷史就覺得很輕松,這就是因為他們的“第二套大綱”豐富了,所以學起教材知識來就很有興趣。所以老師們站在講臺上,妳的理念就要有前瞻性,要用兩套大綱去超越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深入研究,開發課程,用課程思想去超越兩套大綱,用兒童課程豐富學科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