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教師資格證壹般考什麽教育學概念?

教師資格證壹般考什麽教育學概念?

1.教育:

廣義的教育是指能夠增強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的任何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

2.

教育目的:指教育的預期結果,它規定了受教育者將被培養成什麽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標準,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和社會導向方面的要求。

(1)廣義的教育目的: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方面有什麽樣的變化,或者有什麽樣的效果。

(2)狹義的教育目的:各級學校具體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是廣義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3.

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政治、經濟要求頒布實施的壹定歷史階段教育的總的指導方針或總的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政策的核心和基本內容。)

4.

教學目標: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在完成某壹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變化。換句話說,教學目標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後所能達到的預期標準。

5.學校教育: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開展的有目的、有系統和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其直接目標是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

6.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即學校全體員工在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所共有的價值觀、信念、態度、作風和行為準則。

7.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壹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組織的制度及其規定。

(1)廣義的教育制度: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國家的教育制度,是壹個國家從組織制度上為實現其國家教育目的而建立的壹切教育設施和相關規章制度的總和。

(2)狹義學制:狹義學制是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壹個國家各類學校的總制度,規定了學校的性質、任務、要求、錄取條件、學習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8.

教師專業發展:又稱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依托專業組織、專業化培訓體系和管理制度,獲得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從而實現專業自主的過程,包括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個體專業發展。

9.課程:指學校學生應學習的科目總數及其過程和安排。

(1)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和過程的總和,包括學校教授的各種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2)狹義的課程是指某壹學科。

10.

學科課程(subject course):學科課程(Subject course)是指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壹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中選取壹定的內容,並將選取的知識按照知識的邏輯體系組織成學科的壹種課程類型。它是最古老和最廣泛使用的課程類型。中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是學科課程。

11.活動課程:又稱體驗課程,是指圍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而組織的活動的課程形式,即圍繞學生的主觀活動體驗而組織的課程。

12.

綜合課程:綜合課程是指采用多種形式有機整合,使學校教學系統的各種要素和組成部分形成有機聯系的課程形式。簡單來說,就是指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將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結合起來,形成壹門學科。

13.必修課: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壹門學科。

14.

隱性課程:又稱為潛在課程和自發課程,是在學校情境中以間接、隱性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往往是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獲得的壹種非學業經驗,隱性課程的實施往往表現出無計劃性、意外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可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

15.

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和規律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所體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寫中最關鍵的準則。

16.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壹定的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制定的關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17.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是關於課程計劃中各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在不同學科的發展。

18.課程評價:通過壹定的方法和途徑,對課程目標、實施和結果等相關問題的價值和特征進行判斷的過程。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19.課程資源:包括教材和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有助於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20.

課外活動:也稱課外教育活動,是相對於課堂教學而言的。是指學校和校外教育機構在課余時間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21.

教材:教師和學生用於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課本、講義、講座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南和各種視聽資料。它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22.

教學過程: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

23.教學方法:是師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 * *活動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的途徑。

24.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實物和直觀教具來演示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25.教學組織形式: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社會組合方式。

26.班級授課制:集體教學的壹種形式,將壹定數量的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組織成固定的班級,根據每周的課表和作息時間表,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集體到全班上課。

27.

道爾頓制(Dalton system):壹種教學形式,教師在課堂上不再系統地向學生講授課本,而是分別給學生布置自學參考書和作業,讓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只有在遇到問題時才找老師指導,學生完成壹定階段的學習任務後再匯給老師。

匯報學習情況,接受考核。

28.特朗普制:壹種教學形式,又稱“彈性課程”和彈性教學時間。教學形式包括大班教學、小班討論和個人作業。

29.

教學策略:是指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而對各種教學行動進行的綜合計劃,即在教學目標確定後,根據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組合相關的技術,從而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具體教學計劃。

30.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教學、傳道、修身的統壹活動過程,是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得到提升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範個性化的統壹過程。

31.

班級管理:是壹個報考的過程。是班主任和教師按照壹定的目的和要求,采取壹定的手段和措施,帶領班內學生對班內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32.班級集體:是根據班級教學體系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範組織起來的,以* * *與學習活動相同的社會心理和直接的人際交往為特征。

33.教學評價:以教學目標為基礎,通過壹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價的過程。

34.診斷性評價是指在開展壹項教育活動之前,為使其計劃更加有效而進行的預測性和確定性的評價,或為查明評價對象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評價。

35.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結果進行評價。

36.

相對評價:又稱常模參照評價,主要是根據壹個學生在班級的學業成績規則或常模中的地位來評價和確定他的學業成績的好壞,而不管他是否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

37.

絕對評價:又稱目標參照評價,是利用目標參照測驗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它主要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判斷學生是否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是評價學生之間的差異。

38.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意識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壹種方式。

  • 上一篇:插畫開題答辯——如何寫插畫設計開題報告
  • 下一篇: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實施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