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生命與生命交流的過程,也是生命自主動態發展的過程。從這個高度來說,教育就是保護人的天賦,保護人的獨立意識,保護人的創造人格,保護人的完整人格。也就是說,教育要立足於人的生命特點,遵循人的生命發展規律和原則,促進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諧、無限的境界,引導人的生命進入實踐、創造、發展的新世界。
在教學活動中應註意將和諧的師生關系帶入課堂。只有熱愛、尊重、理解、信任小學生,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善於用慈祥的目光、細微的動作、親切的態度、熱情的贊美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特別是對於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要少給批評,多給鼓勵。從而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有與教師合作的欲望。教師為孩子營造的歡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必然會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有利於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倡導:答案錯了允許重新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未經允許再想;提問權限不明確;不同意見允許爭論;錯了允許老師補充;必要時,學生甚至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無需舉手。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解決各種問題,尤其是很多實際問題。讓學生從小就被培養在不同的條件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主體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品德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又壹本質特征,也是壹項核心任務。學會做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小學是義務教育的第壹階段,是促進人的心理全面發展的奠基工程。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能力的培養,課業負擔是否過重,心理素質能否得到發展,直接影響到其人格的全面發展,對其壹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①增強教書育人意識。
教師要充分認識教書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內涵,有意識、有目的地結合數學教學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教師要增強數學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識,提高精神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精神素質教育的因素,明確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小學數學教材作為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於壹體的綜合載體,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功能。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有關內容,適時選擇有啟發性的生動插圖、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資料、我國數學史上的優良傳統,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比如,中國幅員遼闊,東西長約5000公裏,南北長約5500公裏,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裏;中國的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全長6300公裏。在談到“百分理解”時,我引用了以下數據:“中國人民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1%以上的人口。”簡單的兩個百分比自然就進行了國民教育和人口教育。我們還可以介紹,祖沖之在15927年之前,計算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早了1000年,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②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因為數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人的實踐活動,所以數學中的壹些概念和運算方法與實踐密切相關。數學概念的形成不僅僅是由於客觀世界本身對量的規定,還取決於人們的度量、測量、計量和運算實踐。因此,在概念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實際,向學生滲透壹些“實踐第壹”的觀點。比如,教師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加減乘除、積與商、正比與反比、等式與不等式、分解與合成等各種聯系。,並滲透了對立統壹的矛盾觀點;通過引導學生發現概念、公式、幾何圖形、量、比、除、分數之間的相互關系,滲透事物相互聯系的觀點。通過“在變化中把握”、“壹題多解”、“壹題多解”、“壹題多變”的訓練,滲透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
③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合課堂教學,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和大無畏的精神,養成認真計算、仔細思考、工整書寫、細致檢查、專心聽講、有序答題、課前自覺預習、課中積極參與、課後及時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