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文化產業是21世紀公認的朝陽產業。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在這種形勢下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了解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和體現尤為必要。
1.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
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營造的商業環境下,控制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並獲取利潤的能力。國外對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產業結構及其競爭力、基於客戶需求的產品及其創新能力、產業價值鏈及其上下遊合作和空間集聚能力、行業監管及其政策管理能力、技術進步與應用及其對文化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而國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產業實力、產業效益、產業關聯、產業資源、產業結構、產業環境[1]。從國內外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內容來看,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壹種系統組合的功能力,其背後存在著要素的組合結構。競爭力的來源、強弱或水平取決於各種要素在質量、數量、空間和時序上的組合形式。
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追求的是文化產業內功的持續增長,這是長期發展的增長潛力。在實體經濟中,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表現在多個方面。但最終通過壹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各種生產要素、文化需求、文化市場發育程度、公司治理結構、政府政策和法律地位、文化傳統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會表現為該地區文化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市場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體現
2.1整體創新能力
創新是文化產業生存和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強大動力。文化產業中的創新能力被認為是最具活力和動力的要素。由於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原創文化內容,而文化內容是影響億萬人心理、引起廣泛社會認同、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根本因素,這就決定了創新能力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發展動力。與產品的物質消費不同,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主要是消費產品的精神內容,這就要求文化產業生產的產品在內容、形式和技術上不斷創新和提高,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
整體創新能力是指文化產業在產品內容、產品形式、科技手段、組織結構和制度等方面的整體創新能力。整體創新能力的主要表現集中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上。科技是最具技術含量的手段,為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組織結構和制度的創新能力是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現有的組織結構和制度不能更好地適應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在宏觀政策和市場發展的推動下進行創新,其創新能力相對較慢。
在產品內容和形式上,傳媒行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以流行文化為核心的電視綜藝節目,如《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快樂故事》等。,不斷創新節目模式,嵌入新的節目元素,推動整個節目形態的發展,獲得巨大的產業空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同樣,在科技手段上,美國恐龍大片《《侏羅紀公園》》運用了三維動畫、電腦合成技術等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其創造的票房價值超過了同期上映的所有票房價值的總和。因此,我們把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壹。
2.2市場擴張能力
市場拓展能力是指文化產業不斷拓展市場空間的能力,不僅包括在現有市場上占有更多的份額,還包括率先開拓新的市場,開辟新的文化消費空間。產業競爭力的強弱最終由市場決定。只有不斷拓展新的市場,不斷開拓新的文化消費空間,在市場相對成熟後不斷創新內容來保持文化消費市場的熱度,文化產業的市場拓展能力才能顯現。反過來,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表現之壹,恰恰是文化產業的市場拓展能力。
壹種文化產品在某壹地區市場擴大後,在精神內容不變的前提下,人們的消費需求總會逐漸下降。文化產品只能在三種情況下生存:壹是走出去,產品突破現有的市場區域,開拓新的市場。比如在國外市場的視聽產品開發上,韓劇在中國大陸市場很受歡迎;洛陽牡丹展在長沙、拉薩、遼陽等地成功展出,為牡丹花會突破省界版圖,開拓新的會展市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二是進口,產品具有強大的精神消費向心力,能夠吸引本地市場以外的消費者前來持續消費。比如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通過唐代少林寺棍僧傳奇故事的傳播,改革開放初期電影《少林寺》的全國知名度,以及方丈釋永信的市場化運作,已經獲得了相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嵩山風光、古剎傳說、武術起源”的核心內容,賦予了少林寺強大的旅遊消費向心力,吸引中外遊客不斷前往。[2]第三種是上述兩種情況的交叉組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或單壹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吸引更多遊客,迪士尼除了在美國建立迪斯尼樂園外,還在巴黎、東京、香港和上海建立了主題公園。
從以上三種情況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無疑可以體現在其文化產品的市場拓展能力上。文化產品只有具備強大的市場拓展能力,在市場中不斷創新發展,形成強大的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才能符合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鮮活的個性,取得長足的進步。
2.3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能力是指通過組織合理化,促進文化產業內部的有效競爭,有效配置資源,從而不斷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獲得規模經濟的能力。從整個文化產業鏈來看,這涉及到文化經營單位的行政布局。因為文化產業具有事業的屬性,對社會的精神建設影響很大。報紙、廣播和電影等媒體產品需要某種形式的監管。然而,這些媒體行政單位的重復設立和多頭管理將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從而相對削弱文化產業的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中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布局要合理,減少流通環節和資源的浪費,通過嚴格的成本控制獲得越來越多的產出,即以越來越少的投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設備、更短的時間、更小的空間——同時更貼近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文化產品。
從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來看,文化產業要想擁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擁有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從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的成本控制可以看出,嚴格的成本控制是新聞集團成功的因素之壹。對於新聞集團和默多克來說,成本預算是管理他們在世界各地的100家企業的最佳方式。正是通過這些收集到的數據,新聞集團監控成本、管理資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從而使新聞集團在激動人心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在國內市場,2008年《信息周刊》對“中國商用技術100強”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這些企業對商用技術的創新更加謹慎,控制風險和成本成為首要目標。
因此,文化企業只有在成本控制能力上有突出表現,才能體現整個文化產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2.4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文化產業與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產業不是壹個自持獨立的封閉系統。要有信息、智力、技術、資本、自然資源等支撐。,避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過度消耗(例如,在壹些地區,為了獲得短期利益,對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掠奪,對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智力資源的不斷投入、優化和整合將促進文化產業的擴張和再生產。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兩個方面,即相對於外部對文化資源的爭奪和相對於內部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
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我國或本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不斷建立瀝青文化產業結構中重復、多余的部門和實體,構建部門精簡、流程合理、反應迅速的產業結構。二是文化產業中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適度開發和利用,以及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三是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用和長遠規劃,特別是高校文化產業人才的資金投入,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從國內機構和學者對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研究來看,各指標體系中的文化產業發展指標都沒有列出具體的統計指標來衡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這說明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能力建設只是按照國家發改委2003年頒布的《中國265438+20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的要旨進行的,大部分停留在理論建設的層面。即使涉及到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也沒有找到通過數據反映指標體系的具體實例。但無論如何,可持續發展能力無疑是反映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壹個重要方面。
結論
根據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對策來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調整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完善法律法規,夯實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整體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四個方面提升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1,通過整體創新、精品和科技創新提升整體創新能力,開創文化產業新局面;2.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規模化經營,確立文化企業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加強文化產品的營銷策略,提高市場開拓能力,拓展文化市場空間;3.通過打造文化產業鏈,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完善企業內部制度,提高成本控制能力;4、從實施品牌驅動出發,註重人才儲備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挖掘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