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歷史遺留下來的習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綜合體。任何壹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隨著歷史的演進而代代相傳,有其特定的內涵和主導的基本精神。傳統文化包含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地體現為無形的精神文化,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中,內化、積澱、滲透到每壹代社會成員的心理深處。傳統文化有四個特點:壹是新舊交融。傳統文化是從過去發展到現在的東西,是過去和現在交融的結果。它滲透了每個時代的新思想和新血液,不是古人的獨創。二是相對穩定。不可否認,傳統文化是在動態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內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於自身民族土壤中的穩健的東西,具有相對不變的壹面,能夠超越時代,歷久彌新。任何不具備這種穩定性的文化現象,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歷史淘汰,不會成為傳統。第三是倫理。雖然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倫理標準和表現形式,但這是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力量和理由,而這種延續是由強制性法律範圍之外的社會道德觀念的認同所淬火的。第四是廣泛的社會性。傳統文化既不是泰莎的觀點,也不是少數人的思想傾向。它反映和代表了壹個國家和社會的總體意識和總趨勢。
如何評價流行文化
大眾文化評價:大眾文化理論滋養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以高科技生產呈現出無數的物質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現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產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工業生產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即提供豐富的生活資料,而文化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高級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構,即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能,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流行文化的倡導者顯然忽視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社會生產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和多樣,盡可能為人類提供復雜的消費構成。大眾文化的平面化和大規模再生產的目的是消解文化的個性和創造性。物質追求的豐富多樣和文化追求的簡單標準化,顯然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大眾文化思潮是壹場反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運動。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高度發達,工業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人民的自由意識和思想解放達到壹定高度的基礎上的。
對新文化運動的反思
陳獨秀於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9月更名為《新青年》,191917年10月遷至北京,7月停刊,1926。以《新青年》為主要輿論陣地的新文化派代表人物有: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易白沙、、錢等。新文化派以文學革命為開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被稱為新文化運動。
2009年5月4日,來自北京大學和其他學校的學生聚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聚會。線,反對巴黎和會損害中國權益,被稱為“五四運動”。
但後人往往將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混為壹談,籠統地稱之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其實五四運動就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就是新文化運動。這兩者不能混為壹談。從東漢東京繼承下來的五四,是壹種對天下興亡負責的精神。新文化運動不過是面對清朝“三千年不遇的巨變”的又壹次救亡運動。不過這壹次,是所謂的“文化救國”,比以往的救國運動少了些火藥味和政治鬥爭。
但是,由於今天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混淆,似乎對新文化運動的重新審視也變成了對五四運動的重新定罪。所以有必要指出,我在這裏重新審視新文化運動,與五四無關。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新文化派,需要承認新文化運動確實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壹股清新之風,使科學與人民* * @主人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從而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這種影響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當然, 需要指出的是,科學與人* * @大師,不僅僅是新文化派的功勞。 事實上,當時被攻擊為保守派的薛恒學派也支持這些觀點。只是他們兩個學派對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出路持有不同的看法。這壹點壹直到現在都被人們忽略了。今天又把這種忽視加到了新儒家和文化保守主義的身上,汙蔑他們把人帶回了所謂的封建社會)。然而,它的負面效應伴隨著它,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有害的。
負面影響之壹是歷史文化虛無主義。
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起源史都是以神話為特征的,沒有神與人之分。比如羅馬的祖先,據說就是狼餵的。中國三皇五帝的歷史也是如此,不足為奇。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以顧頡剛、錢等可視為犬儒派鼻祖的“古懷疑論”學派,全盤否定中國古代史,認為“三皇五帝”史是偽古代史,夏並不存在(《大禹是蟲》就是這位老先生的代表作)。如果沒有安陽甲骨文的出土,殷商王朝幾乎被消滅。就連西周初年也被認為是傳說中的“無信史”時代。至今仍有人否認夏朝的存在。既然這些歷史不存在,那麽以此為基礎的詩詞書籍等文化經典也是偽經典。讓我們來欣賞壹下“壹古派”的壹些結論:
“許慎《說文》是壹部集偽古字、偽古義、偽古禮、偽古制、偽古論於壹體的書。”
“至於《左傳》,...這本書最底層的信實價值和三國演義差不多。”
“其實六經中最差的是《春秋》。”
就連以“慎密求證”求學術的胡適也說,“東周以前的歷史,沒有壹句是可信的。”在這裏,我們看到的只是他的“大膽懷疑”,“全盤西化”是胡適先生這種“小心求證”提出來的。
在這種學術氛圍下,可想而知,作為中華文明精髓及其所建立的歷史實踐基礎的經典被推翻了,中國人的精神失去了自強不息的源動力,經典失去了解釋體系。他們的存在只是壹個活化石,只能欣賞。經典及其歷史實踐被推翻。首先,中國人自己摔倒了,對中國文化失去了信心。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往往會導致對其他文化的盲目崇拜。於是,21世紀的中國學者出現了,他們開了壹個把孟子當外國人崇拜的玩笑。
第二個負面影響是用極端主義代替理性。
新文化運動標榜科學和理性,要求壹切用理性和科學來評判。但實際上,新文化運動是以庸俗的進化論觀點來主張優勝劣汰的,而且是極端的、片面的,幾乎是不理智的。
新文化運動標榜反對專制,主張人民獨立。反對儒家,推崇法家。而魯迅卻被當代人譽為中國的尼采。如果說儒家是專制的,法家至少比儒家更專制,而且壹直被人汙染;尼采本人後來被認為是法西斯理論的先驅。理性在哪裏?
新文化派從文學上否定中國的傳統,稱之為“文學革命”。後來這種消極懷疑的思潮發展到否定中國壹切所謂的舊東西(多麽類似文革啊!),即使在中國。阿q是中國人國際形象的代表。我們來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張:
第壹,廢除中文
取消中文,用英文或法文代替(劉半農、錢)。
第二,漢字的廢除
要保持中國的生機,就要取消記錄道教神話的漢字(錢);
漢字不廢,中國亡(胡適);
漢字終究要廢,人蓋則文廢,人留則亡。這個時代,沒有生存之道(魯迅);
第三,廢除中國戲曲。
四、廢除中醫
動詞 (verb的縮寫)文學革命
1917,1年6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首次提出文學改良的主張,主張以白話文學代替文言,以白話文學代替古風文學。2月,陳獨秀發表《論文學革命》,由改良變為革命,標榜所謂民族文學,將傳統文學等同於貴族文學和封建文學。陳積極倡導其所謂文學革命軍的“三原則”,即:推翻貴族文學,建設民族文學;推倒古典文學,建設現實主義文學;推倒山林文學,建立社會文學。這種給文明及其載體貼上標簽,壹棍子打下來,到後來隨便戴上高帽子,無限往上走的做法,是不是有某種暗道在溝通?
六,...
七,...
廢除!廢除!廢除!……
趴下。趴下。趴下。……
這種瘋狂真的讓人思考,我們是應該擁抱文明,還是死於文明?如果這些廢除全部實現,中國還剩下什麽?恐怕我們中國人真的不了解中國人!但是如果沒有實現或者沒有完全實現呢?然後新文化派有話說,妳做的還不夠徹底!
這種極端帶來的另壹大弊端是學風輕浮,學者追求轟動效應和廣告效應;而文學革命,帶來的是中國文明的生命,幾千年文明的積澱,毀於壹旦,迷失了方向。1912年,蔡元培廢除小學“讀經”,1920年,小學語文科目全部改為白話文。今天,能看懂文言文的中國人少之又少;大部分讀文言文的人只是把它當成個人愛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讀。中華文明失去了發展,隨著清朝的滅亡,永遠停留在過去,成為壹個沒有生命的東西。
第三個負面影響是反道德主義。
新文化派反對儒家,推翻孔家店。在魯迅看來,中國的書只有三個字——“人吃人”,藏在仁義道德的夾縫裏。中國幾千年唯壹不變的,就是道家虛偽的仁義禮智。新文化派還為我們描繪了壹個光明燦爛的博愛新道德的社會,讓人們認清了所謂狹隘的舊道德社會:
“我們對舊道德不滿意。因為孝的範圍太窄了。說愛有等差太狡猾了,給父母也太狡猾了。”(什麽是新文化運動?陳獨秀)墨子先生的這首兼愛老調,早已被證明是不近人情的,卻成了新文化派手裏的寶貝。雷鋒精神可謂兼愛,國人學習和踐行多年。相反,孟子不時批評“禽獸不如吃人”的現象,人們對狗下跪也有所耳聞。
道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考察人性的微妙,從符合人性的道路出發,才能真正踐行道德。不人道的道德不會長久。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名慈,富甲壹方的商人。有壹次,他贖回了壹個在國外淪為奴隸的魯。按照魯的法律,國家應該向被贖者支付相應的補償,但是富家子恭卻沒有得到他應得的補償。他認為君子應該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且,他有錢。這是什麽贖金?
子貢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子曰:“給,這樣做是妳的錯。”子貢有點吃驚,問為什麽。孔子說:“從政府那裏拿妳應得的補償,不會對妳的美德有任何損害。”不拿賠償,就是向別人暗示拿賠償是道德低下的表現。我擔心從此以後,魯人不再救贖同胞。“孔子觀察力極強!
當人們把自己的道德標準提高到需要仰視才能看到,才能做到的地步,這個社會的道德實踐也就只能被別人遵守了。
魯迅先生有壹個馬甲的比喻,說舊的馬甲沒有穿破,人還可以做壹個新的馬甲穿。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新馬甲還是畫餅,舊馬甲可以丟棄。
否定的終極是否定自己。如今經過近壹個世紀的發展,否定所謂的封建道德,已經到了否定當初提倡否定道德的人所提倡的道德的地步。“不講道德”成了某些人的口頭禪。
以上三點是新文化運動帶來的主要負面影響。我無意否認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盡管它在某些方面應該被否定,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而是希望在建設新文明的今天,我們能以“泰山不讓土,河海不擇細流,王者不奪眾”的寬廣胸懷,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建設壹個獨立的、當代的、有生命力的新中國文明。
參考資料:
/question/6789285.html?fr=qrl3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果不能滿足需求,可以自己去網上搜!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