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文化節目的傳統與趨勢

文化節目的傳統與趨勢

2018很多文化類節目都在尋求差異化的方式,用“文化+”的模式探索新的可能性。制作和形式升級的文化綜藝節目百花齊放。雖然沒有爆款,但是都在朝著精品化的方向努力成長。

文|夏天

來源|谷多網絡影視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引導下,2017的綜藝市場出現了“文化風潮”。數據顯示,2017年各大電視臺、視頻平臺推出的文化節目數量超過50檔,到2018年,這個數字可能會刷新到70檔,潮流“力度”只增不減。

今年,“匠心導演”關攜《壹本好書》回歸,通過舞臺劇、片段閱讀、圖文插入等方式,再現經典作品中的經典場景,品質再次符合觀眾期待。豆瓣評分高達9.3分。

新文化綜藝《The new,故宮》邀請當紅明星加盟,讓故宮“零距離”走進大眾視野,以創新的方式傳承故宮文化。

另外還有壹檔文化綜藝節目《全面N代》,不負眾望,升級回來了。《讀者》第二季延續了第壹季的人文溫度,制作升級,品質升級。豆瓣評分從第壹季的8.6分上升到9.2分。

《國寶》第二季融入了更多音樂劇、舞劇、民族器樂劇等藝術手法,讓“活”國寶的方式更加多樣。很多文化綜藝節目在喧囂的綜藝市場上俘獲了壹批忠實觀眾。

從“壹夜爆紅”到“百花齊放”,2018,文化綜藝已經成長為綜藝界不可忽視的力量。

深奧但易於理解——用簡單的術語解釋深奧的內容

所有的花壹起盛開

2017年,《見字如面》、《讀書人》等字母文化綜藝節目的爆紅,將這類節目推向了風口浪尖。

長期以來,文化綜藝節目以詩歌、成語、詞語、書信等文學內容為主。,以演講的形式在演播室呈現,主題集群化、同質化。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歷史故事、文化交流、詩詞、文學、家風類節目占全年文化綜藝節目總量的62%。

到2018,這種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緩解。許多文化綜藝節目走出演播室,充分利用戶外資源和現場文化資源,以“文化+”的模式尋求差異化之路,不斷降低文化綜藝節目的接收門檻,探索新的可能性。

正是在這壹年,文化綜藝節目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時代。模式新穎的多檔文化綜藝節目以其精良的制作贏得了觀眾的極大好評。2018年,豆瓣評分超過8的32檔綜藝節目中,文化藝術類節目占12。

知名主持人陶將《讀萬卷書》與《讀萬裏路》相結合,帶領觀眾領略閱讀新體驗。節目邀請明星大咖壹起學習,壹起行走,無形中降低了文化綜藝節目的參與門檻。

小說《故宮》還巧妙地運用了“明星效應”,引入當紅明星艾倫和周壹圍作為永久嘉賓,在文物故事中扮演相關角色,吸引觀眾了解歷史。

《聲入人心》在音樂選秀節目中加入了古典音樂的美聲唱法,將節目理念上升到文化傳播的高度,打出了泛文化綜藝的新風。

《經典詠流傳》和《中國音樂大典》也采用“文化+音樂”的組合方式,通過音樂、詩歌等特定形式,讓觀眾在輕松的音樂氛圍中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

很多文化類節目找到了更加精準多元的文化切入點,升級了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將抽象的“文化”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內容不失文化內涵,但表達方式更為簡單易行。《春雪》走下神壇,用更通俗的方式抓住了大眾的眼球。

難爆嗎?

不要苛求。

與此同時,2018,文化綜藝也面臨著新綜藝難以爆發,高口碑的“綜合N代”人氣難以持續的窘境。

“上新了!《故宮》作為故宮最大程度開放資源協助拍攝的第壹個文化綜藝,邀請了艾倫、周壹圍等當紅明星坐鎮。愛奇藝的人氣值很難破5000,表現依然難以匹敵熱門娛樂綜藝。

《壹本好書》采用360度沈浸式舞臺場景高效展示其內容,逐漸拉近大眾與經典書籍的距離。12集累計播放量為210萬,與《見字如面》第二季14集* * 7.2億的播放量不可同日而語。

制造爆款不容易,保持爆款更難。由主持人董卿打造的《讀者》系列壹路走紅。豆瓣評分從第壹季的8.6上升到9.2,評分人數從第壹季的17952下降到5791。

備受矚目的綜藝《國寶》也遭受了同樣的待遇。豆瓣評分從第壹季的9.0上升到了9.4,但是給它打分的人數卻從65538下降到了7145。

雖然很難將《讀者》和《國寶》定義為陷入“全面N代”的窘境,但第二季文化綜藝節目的熱度和體量普遍不及第壹季卻是不爭的事實。豆瓣評分壹路走高,評分者數量卻持續枯萎,折射出文化綜藝節目“叫好不叫座”“人氣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

顯然,這些“困境”大多是文化綜藝節目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這類節目具有壹定的專業性和知識壁壘,在傳播過程中相對較少,這也使得文化綜藝節目在受眾拓展、節目形式、節目投入、與觀眾的有效互動、觀眾深度參與和討論的娛樂模式等方面有待進壹步探索。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文化綜藝畢竟也是幾十分鐘的綜藝。不應該賦予它太重的文化功能和任務,也不應該賦予它太高的市場預期。

如何打造節目的人氣,留住年輕人的眼球,不僅是困擾文化綜藝節目的難題,也像壹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綜藝節目的頭上,敲打著內容創作者。如果以“爆款難出”為標準,得出文化綜藝節目難以迎來春天,疲態漸顯的結論,是相當片面和苛刻的。

“節目能成為熱點固然可喜,但顯然不是長期趨勢。對於文化節目來說,靜水是最好的狀態。”《讀者》爆炸後,董卿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過。

努力探索

“清流”已經成為壹種潮流。

“看完新的!故宮又看國寶了,愛死這種節目了,”國寶第二季彈幕上的壹位觀眾說。

文化綜藝節目發展至今,雖然人氣無法與巔峰時期相提並論,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眾多文化綜藝節目的猛烈進攻下,這類節目沈澱了大量忠實穩定的觀眾。

追根溯源,文化綜藝節目並不是近兩年誕生的新事物。早在20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讀書、朗讀、電影宣傳等節目壹度占據了電視屏幕的半壁江山。

2001央視播出的講座欄目《百家講壇》是文化類節目早期最成功的代表之壹,從中誕生了壹批學術明星,成為壹種“文化現象”,第壹次證明了文化節的生命潛力。

之後,文化綜藝節目進入了壹個“代”的發展過程。長期以來,文化綜藝節目的影響力從未形成規模。

直到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嗶哩嗶哩走紅,在各項政策的支持下,文化綜藝市場才重獲復蘇的契機。經過兩年的洗滌,到現在,很多文化綜藝節目已經“殺”出了市場,成為市場的重要力量。

除了近兩年誕生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文化類節目以“脫口秀”或“談話”的形式繼續存在於綜藝市場。

如高的脫口秀《曉說》、嘟嘟解讀文化、歷史、熱點事件、陶的脫口秀《圓桌派》、畫家陳丹青欣賞名畫、洞察世界的文化節目《偏》等,持續曝光,播放量穩定,口碑良好。

2018,制作和形式升級的文化綜藝節目百花齊放。雖然沒有爆款,但卻在向精品方向努力成長,這樣的節目在綜藝舞臺上贏得了自己的壹角。

  • 上一篇:教吃貨們如何自制薯條,地道又簡單。
  • 下一篇:新媒體時代微博的廣告傳播策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