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文獻檢查
壹、名詞解釋
抒情:是指用正式的文字組織起來,象征性地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壹種文學活動。它是主觀的、個性化的、詩意的,與敘事相對。抒情作為壹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層面,通過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轉化來實現精神自由。抒情性是個體性和社會性的辯證統壹,也是情感釋放、情感建構和審美創造的辯證統壹。
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指以表達作者個人主觀感受為主,強調審美價值的壹類文學作品,與敘事作品相對。抒情作品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和審美特征,是由情感內涵和抒情話語直接整合而成的壹個整體。抒情作品的主要體裁有抒情詩、散文、隨筆等。此外,中國傳統戲曲文學中的歌詞也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
抒情話語:抒情話語是壹種表現性話語,具有象征性表達情感的功能,通過類似音樂的聲音組織和意味深長的畫面組織,體現不可言說的主觀感受過程。
二、簡答題
1.抒情與現實的關系
抒情作為壹種主觀表達,並不脫離現實,而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評價。感覺來源於對現實的感受。沒有真實的生活感受,就沒有真正有價值的歌詞。對現實感受的深度,往往取決於對現實理解的深度。因此,抒情總承包包含了對現實的反映。
②抒情是壹種特殊的反映方式。其特殊性在於:首先,抒情的對象主要是社會生活的精神層面。現實生活不僅僅是物質生活,它還包括存在於現實中的精神生活。文學抒情主要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特定的社會心理、精神狀態和時代精神。其次,情感反映了主客體之間的特定關系,所以抒情在反映客觀世界時是主觀的。第三,抒情反思是評價性的。情緒也是壹種主觀態度,對事物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體驗,包含著對事物的主觀評價。抒情中表達的贊美、贊美、向往、同情、厭惡、厭倦等情感傾向,都不同程度地包含著對現實的價值判斷。
③抒情是對現實的壹種反思和有意識的轉化:“化景為情”。抒情主體通過創造性想象,將現實事物轉化為充滿主觀感情的形象,使外部世界成為與內心世界和諧的審美世界。“化實為虛”得益於創造性想象的虛擬功能,它可以打破客觀世界原有的物理結構,創造壹個能夠充分包容和象征情感的心理空間。因此,文學抒情壹方面受到具體的現實生活和社會觀念的制約,另壹方面又具有高度的精神自由。與敘事相比,抒情較少受到客體客觀性的限制,心靈更自由。
2.抒情詩中自我與社會的關系。
①兩者之間存在辯證關系。在文學活動中,抒情永遠是抒情者的情感表達。與註重客觀再現的敘事相比,抒情更具有主觀性和自我色彩,抒情可以說是壹種自我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詞人個性化的情感傾訴和詞人自由的內心獨白,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的文學抒情。充分表達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思想,成為抒情主體意識的創作原則;個性鮮明的情感表達成為評價抒情作品的重要標準之壹。但是,人是社會人,個體自我的形成受特定社會關系和文化傳統的制約。各種社會關系都會對人格自我產生影響。因此,自我與社會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密切相關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是壹個辯證的關系。抒情自我作為壹種獨特的人格,是由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精神修養以獨特的方式構成的。它充分吸收了人類的精神財富,並與個人氣質融為壹體,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感受世界、認識世界、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方式。因此,文學抒情作為壹種自我表達,也包含著普遍的社會內涵,能夠引起普遍的社會議論。
②創造過程是自我與社會的結合。從抒情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也可以看出自我表現的社會屬性。文學創作是壹種社會生產,抒情作品的創作也不例外。抒情是壹種社會交流,作者在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同時,也意味著與隱含的讀者進行壹次心靈的對話。文學抒情不是完全自我孤立的文學事件,而是與部分社會成員(讀者)的內在聯系。壹方面,抒情主體的自我表達會對其他社會成員產生獨特的影響;另壹方面,壹些社會成員的觀念、接受習慣、理解能力,或多或少會轉化為抒情作品中的有機因素,給作品打上社會的烙印。
③抒情自我的社會意識形態。抒情自我與社會的關系,最突出地體現在與某種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上。抒情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在審美情感的反思和評價中,抒情自我總是維護和強化或反抗和弱化某壹特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並從屬於某壹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當然,抒情不是說教。在具體的抒情作品中,思想內容並沒有以壹個完整的概念體系和概念形式出現,而是體現在壹定的感受、評價、信念和表現模式中。這些模式的背後,是壹定的觀念體系和價值規範。
總之,在文學史上,偉大的抒情詩人總是深切關註社會、人民和歷史的發展,深刻觀察和理解人類面臨的壹些共同問題,總是把自己與進步的或健康的社會意識形態統壹起來,使個人的命運和追求與人民的命運和追求融為壹體。他們的抒情不僅是非常獨特的自我表達,也是時代和人民的心聲。它既是個體情感的自然表達,也是人類情感的本質。
3.抒情話語的修辭
(1)隱喻和象征
隱喻是用其他事物(比喻)來表達某種事物(比喻)的壹種修辭方法。象征(狹義)是用具體事物(形象)間接表達思想感情。抒情詩多以聲畫傳情,所以象征是抒情話語最常見的修辭方式。由於反復使用,象征意象逐漸具有了相對穩定的象征意義。用隱喻和象征來表達情感,會導致抒情詩的含蓄風格,可以傳達曲折微妙的內心活動,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耐嚼空間和回味空間。因此,“詩貴含蓄”成為中外古典抒情詩的重要藝術準則。
②倒裝和歧義
倒裝句是壹首詩的語法錯位,往往體現在平時語序的顛倒上。格律詩中,用壹些倒裝句來容納格律詩;有的是為了強調某個形象,加強聲調和音節,突出文字的表現力。既照顧了節拍,又增強了抒情效果,非常理想。因為語序被打亂,原本自然流動的句子突然被切割開來,從而使壹些單詞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這些獨立的詞往往呈現壹些感性的意象,所以倒裝句可以大大增強詩歌的感官效果。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法結構在壹首詩中共存時,讀者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解讀這首詩,從而產生不同的含義。這種壹首詩包含多重含義的情況,就是歧義。由於漢語中的句法關系本來就是松散的,而抒情詩人為了創造富有表現力的話語,往往故意超越語法規範,歧義成為中國古詩(尤其是格律詩)中的普遍現象。歧義導致語義的模糊和復雜,豐富了抒情話語的情感內涵,是抒情詩“回味”的重要來源之壹。
③誇張和對比
誇張是利用想象和變形,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寫出不尋常的文字。對比是抒情話語的基本組合之壹。就是把感官特征或意義相反的詞語組合起來,形成對比,加強抒情話語的表現力。對比的運用可以使詩人的主觀態度以更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含蓄的風格和反諷的意味。
④借代和用典。
轉喻是相關事物之間的相互替代,或者用壹個事物指代另壹個事物。巧妙運用借代,可以寫出新穎獨特的句子。用典,也叫“用事”,就是借用詩歌中的故事造句來表達意思。典故可分為神話典故、歷史典故和文學典故。典故的容量比較大,運用典故會使抒情話語簡潔、經濟、內容豐富。典故大多涉及歷史,所以運用典故可以使詩歌的文化內涵更深更廣。另外,典故也是壹種另類的表達方式,可以讓文字更加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