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只有在通俗文學研究者和文化史家的作品中,才會經常提到半個多世紀前的1954這壹年。那壹年,香港太極派掌門吳公義與白鶴派掌門陳在澳門擂臺賽,轟動港澳。30歲的香港《大公報》總編輯梁羽生,內心搖擺不定,作風活潑。他的第壹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壹炮而紅。這個叫陳的年輕人成了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才引入風氣。
梁玉生,本名陳,1924,廣西蒙山縣人。在戰爭年代,梁羽生,壹個年輕的男孩,深深地關註著世界。1945考入嶺南大學,先學化學,後轉經濟系。“抗戰時期,大家都要學理工科救國。我本來想學數學,但是淩大沒有數學系。後來,我想學文學。結果老師說以妳的水平在大學學不到東西。”就這樣,我學會了壹門實用的技能。梁羽生沒想到,以後他的壹生都會有筆墨相伴。
1949年,嶺南大學校長陳介紹剛畢業的梁羽生到香港《大公報》工作,那是梁羽生退休前唯壹的報社。起初,我在壹家報社做翻譯。後來,我做過副刊編輯和解說員。我壹生不喜名利,也不求高職。他以前的同事金庸,後來創辦了震驚世界的《明報》。雖然是武俠小說大師,但梁羽生低調得多。
梁羽生的第壹部武俠小說在另壹家報紙《新晚報》上連載。1954年,兩名香港拳手在澳門比賽,被媒體大肆炒作。為了另辟蹊徑,擴大影響,《新晚報》總編輯羅敷邀請梁羽生寫了壹部關於錦標賽的小說。梁玉生壹開始不允許。當時他只是給《新晚報》寫專欄,並沒有打算寫小說。沒想到主編利用自己和梁羽生的好交情,直接在報紙上刊登了“梁羽生武俠小說明天見報”的消息,甚至還規定了大致情節:“寫太極高手與各路武師爭鋒的故事,以武林高手尋仇、江湖兒女相戀等情節,最後在北京打起來。這個故事非常緊張。希望讀者註意。”梁羽生只好趕緊寫。於是就有了所謂的“龍虎鬥京華”,新武俠的第壹部。
這部小說連載了半年多,引來了讀者的熱烈追捧。從此,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創作壹發不可收拾。《俠客行》、《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等名作相繼問世,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在60年代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壹次“趕鴨子上架”,居然“抓”到了壹代武俠祖師爺。
從1954到1984,30年來,梁羽生寫了35部小說,幾千字。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俠小說* * *同構,成為中國文學的奇葩,兩者都擁有大量的讀者,因此並駕齊驅。雖然這種文學上的較勁只是謠言,但也引發了壹個公案——1966,還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邀請梁羽生寫壹篇關於金庸和梁羽生的短文,署名童碩之。在這篇文章中,梁羽生談到了自己和金庸的區別:梁羽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被視為“名人”;而金庸則是深受西方文藝影響的“洋才子”,他的結論是“金庸是先驅,梁羽生,發展它的人”。按說這種比較是很客觀的,但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評論金庸是需要勇氣的,甚至要冒相當大的風險。梁羽生的文章引發了左右兩派的激烈交鋒,“梁羽生和金庸有過節”的傳言也由此而來。其實兩人都公開表示過是非常好的朋友。
“金庸寫得比我好。”梁羽生說,“只是我寫作比他早,文學總要比以前好。”至於用詞上的差異,其實就不清楚了。梁羽生認為自己擅長寫名人言情,而金庸更擅長寫反派。“四個反派,壹個比壹個精彩。”而他自己,卻向往閑雲野鶴的生活,寧願每天讀書下棋,看世事變遷。1986年6月梁羽生退役,1987年6月移居悉尼。1994年9月,70歲的梁羽生在悉尼受洗,正式成為基督徒。宗教信仰讓他徹底了解世界,擁有平和的心態。
他的作品裏有上百個人物,說到我最喜歡的張丹峰和金世遺:“張丹峰接近儒家,而金世遺偏向道家。”儒道並行,同生共死,這可能是梁羽生壹生堅守的人生之道。
2009年6月22日,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病逝。這不禁讓人想起他曾經在很多小說中提到的壹句話“舊夢塵封而後又死灰復燃,此心似水只向東流。”
雖然梁羽生是新武俠的鼻祖,但金庸是中國的武俠大師。他的小說涵蓋了中華文明的各個層面,展現了壹個大國的傳統文化。所以有人說,天下武俠作家多,滿天繁星多。金庸是唯壹壹個精通俠義的人。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縣原華鎮的壹個富裕家庭,原名查。海寧,原屬杭州府管轄,是浙江省的壹個沿海小縣。65438年到0948年,金庸24歲,法學院畢業。看到混亂的局面,他擔心自己的未來,很難找到工作。就在這時,上海《大公報》刊登廣告,在全國招聘兩名電信翻譯。當時有3000多人報名。結果金庸考上了。
不久,《大公報》要在香港出版,金庸被派到香港。金庸壹來到香港,就開始壹鳴驚人。當時因為內地解放,很多留在香港的物資都被英國查封了。金庸生氣了。但他根據自己的國際法知識,寫了壹篇長文《從國際法看中國人在國外的財產權》,這兩天就在《大公報》上發表了。這引起了轟動,引起了著名法官的註意。在他的推薦下,滿懷希望的金庸來到北京,見到了喬,希望能讓自己好起來。但讓金庸感觸頗深的是,因為他家是地主,外交官做不到,只能壹時沖動,失望而歸!
報社對金庸的“跳槽”行為非常不滿,辭退了他,他的妻子也不滿他去大陸的想法,於是和他離婚了。幾經周折,孤身壹人的金庸來到新創辦的《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他開始寫影評,同時* * *編劇。
金庸的編劇雖然無心,但是很有收獲。《家的美麗》和《蘭花花》不僅被改編成電影,還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1949至1955的優秀電影評選活動中,《美女》獲得優秀電影榮譽獎,金庸獲得編劇金獎。
除了劇本,當時的金庸還喜歡下棋,最好的搭檔是著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兩個人經常在壹起聊武俠小說。當時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手稿還在繼續,他勸金庸寫武俠小說。正好香港商報急需連載武俠小說和編輯稿件。金庸沖鋒陷陣,卻從此立下不朽功業!
是1955。金庸在構思第壹部小說時,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海寧,想到了乾隆年間最受歡迎的故事書。為什麽不以此為原型?於是,《劍之書》這本書就誕生了。壹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的時候並不是特別引人註意。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獨特的人物、獨特的語言、扣人心弦的情節,壹掃舊武俠小說的沈悶氣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香港商報突然變成了“洛陽紙貴”。
劍與仇之書每天連載壹篇,金庸基本上每天寫壹篇,從1955到1956。雖然用了很長時間,寫得很晚,但是後來居上,擠掉了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誕生了!
然後接下來的《沾染皇室血統的劍》,雪山飛狐,更是轟動全城,人手壹份。《射雕英雄傳》出版時,更是驚天動地。1957,看小說的人不看射雕英雄傳,那才是笑話。《射雕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巨匠的地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席卷了無數讀者。
從此欲罷不能,直到70年代才退出江湖。金庸寫了14部長短武俠小說,共36卷,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劍俠傳》《染禦血之劍》《雪山飛狐》《射雕英雄傳》《飛狐傳奇》《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
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古龍、溫瑞安比起來,可能不算多。但需要註意的是,金庸創作這些小說的時候,正是他創辦《明報》的時候,復雜的事務已經足夠普通人應付了。而金庸,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裏,除了辦報,還能寫小說,寫社評。他下午寫小說,晚上寫社論。而且,他的小說和社論都是壹流的。
金庸曾把自己十四部作品的前幾個字連成壹副對聯:飛雪拍白鹿原,笑書倚園。看得出來,他的書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隨便裝的。寫作之後,他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修改打磨,認真的創作態度可以和任何壹個大作家相提並論。
金庸用自己的生命創造了它。他沒有重復前任,也沒有重復自己。
古龍壹生與酒、色、文齊名。他曾坦言,我這輩子只愛酒和女人,其他的都可以視為糞土。他以酒為飯,以女人為樂,最後真的躺在床上治療,坐起來喝酒,躺著泡妞,花了相當大的精力和心血寫作。這樣鐵男就毀了,更別說他的骨肉了。
古龍原名熊耀華,祖籍江西。他於1936年出生於香港。古龍生長在壹個破碎的家庭,內心像浪子壹樣孤獨。同時又是壹種英雄自愛,俠客自重,在有酒有美女的山村裏追求醉生夢死的浪漫。他讀書時的同居者是* * *鄭麗麗,他們的兒子是臺灣省柔道大師鄭小龍。三年後,他們分手了。他愛上了葉雪,並生下了另壹個兒子。不久,壹位優雅而樸素的高中生梅成為他的第壹位正式妻子,並生下了他的第三個兒子。梅雖柔情似水,卻依然鎖不住江湖中人的心,兩人最終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玉,她陪伴著古龍走到生命的盡頭。
古龍原本寫純文學小說。1956年第壹次發表小說,在吳凱旋先生主編的《晨光》雜誌上發表了兩次。1960踏入俠義世界。由於時尚影響、朋友勸告、經濟壓力三重因素,他以“古龍”為筆名,以傳統對仗的形式,以“胡編亂造”為內容,發表了自己的第壹部武俠小說《天空中的神劍》。
在兩年時間裏(1960,1961),他又出版了八部作品,之後隱居在方鎮三年,致力於啟蒙和革新。雖然他的想象力過於奇特,甚至荒謬,但他很快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1964年,古龍出版了《洗花洗劍》(《江湖英雄》),這是他武俠小說的壹個裏程碑,標誌著他原創風格的開始。他從日本的吉川英治、中國大陸的還珠格格、香港的金庸那裏汲取營養,寫出了壹些走上正道的作品,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65438年到0967年,古龍出版了《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這標誌著他的性格和特點全面成熟,出現了壹個非常“好看”的古龍。從那時到70年代末,他的幾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的大業,獨霸臺灣省武俠十年,與金庸、梁羽生並駕齊驅。
人們說古龍水是由酒制成的。古龍以喝酒出名。此前,他住在臺北郊區的方鎮。每次收到稿費,他就買幾瓶好酒和壹大摞新書,回到鄉下過隱士生活。成名後,他的酒櫃裏堆滿了酒,他想盡辦法收集市面上買不到的酒。他喝酒的時候頭往後壹仰,酒碗就幹了,自得其樂。有壹次,五個人喝了28瓶白蘭地,平時沒有酒也沒有歡樂。唯壹壹次沒喝酒,他就坐在地上,拿黑板當桌子寫稿子。
古龍因酒而思,塑造了好酒英雄、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沈浪等,使他攀上了武俠小說藝術的高峰,同時也用酒消費著自己。因為酒精我被送進了醫院。出院,再喝酒,然後去醫院。然後由於酒精中毒,肝硬化,脾腫大,胃出血導致古龍早逝。1985 9月21日,古龍在臺灣省去世,享年48歲。
古龍的武俠小說有68部,但是楚留香傳說可以分成三部,多情劍客無情劍可以分成兩部,所以也可以算作71。
古龍輝煌而憂郁。他在臺北買下兩層豪宅時,著名文學名人陳為他題寫了壹副對聯,巧妙地將他和的名字嵌入* * *:古盒龍吟秋說劍,包挽起她的妝;包當春試音,顧蹇夜論文。
那時候,多麽風光。晚年,疾病使他生不如死。他說:“壹個人死了五次又復活,能做什麽?”或許正是因為他豁達,所以可以從容而去,留給讀者的無非是喬奇悲壯悲涼的挽歌:小李飛刀盡,楚留香不見人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武俠熱”逐漸陷入冷落。金庸封刀,梁羽生停筆,古龍去世,三大武林名家退出武林。雖然臺灣省和香港的壹些武俠小說家支持這種情況,但影響並不大。轟轟烈烈的武俠世界仿佛進入了秋風蕭瑟的季節。就在這時,港臺出版界突然出現了壹個新人,就是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溫瑞安。
1954年元旦,溫瑞安出生在馬來西亞霹靂州壹個只有幾百人的小鎮上,所以經常笑稱自己是“鄉下小子”。鄉下男孩溫瑞安,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他9歲的時候寫了第壹部小說《龍虎傳》,以身邊的同學為基礎,把大家分成了正義和邪惡兩派,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6歲時寫了短篇小說《追》,是後來“四大名捕”系列小說的雛形。時至今日,30多年過去了,溫瑞安的四大名捕和多部小說系列仍未寫出結局,令不少讀者焦慮。甚至有人說喜歡金庸很久,因為他會花10年的時間修改作品,變化很大,讓讀者不得不前後對比;但如果妳喜歡溫瑞安,妳就得活得更久。天知道要多久才能看到結局。
說起金庸,溫瑞安自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庸最大的貢獻就是告訴大家,武俠小說也是文學。”溫瑞安機智,聽起來像洪鐘,毫不掩飾對金庸的仰慕。同時他也強調自己的優勢是年輕:“我比金庸小30歲。”所以他會更了解在這個速食閱讀的時代,年輕人在想什麽,讀者喜歡什麽口味。
1970以來,溫瑞安發表的小說讓人眼花繚亂:四大名捕,白衣方振美,七大英雄,說到英雄,誰是英雄,中國的奇跡,直面命運...除了這些看似“正規”的作品,“兄弟,先借用壹下”“拜托?求妳了求妳了。請,請,請借我的妻子,愛上她的和尚,和愛上和尚的她...溫瑞安認為自己“嘗試了地球上所有的文學樣式”,因此被稱為“超級新派”,有壓倒“新武學派”的潛力。
這樣的“傲慢與豪情”可能與他年輕時的坎坷經歷有關。上世紀70年代,溫瑞安在臺灣省主持“神州詩社”,經常聚集四五百人討論時政文學,影響力遍及全臺。忐忑不安的臺灣省當局突然在1980逮捕了溫瑞安,並宣布他犯了“叛亂罪”,壹度被判死刑。溫瑞安在獄中受盡折磨。幸運的是,後來在海內外文化界的積極營救下,他被釋放了。活下來之後,溫瑞安覺得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從此,他壹直以快樂為基礎在江湖上遊蕩。他努力工作,積累資本。有壹段時間,他每天只睡三個小時。生活幸福,魅力四射,身邊無數粉紅女郎。
如今,他的公司在三個地方有12家分公司,主要生產雜誌,經營餐廳。溫瑞安還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報刊上發表過17篇專欄,加上每年四五篇武俠小說,創作量驚人。“希望自己能燃燒起來,轟轟烈烈,直接活下去。”溫瑞安說,“最重要的是活得開心,努力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開心。”
當他成名時,他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溫瑞安看著人生的得失,有自己的哲學:“我的書房叫‘知不足’,我的寢室叫‘知不足’。”解釋壹下,永遠不要滿足於自己的藝術追求;在生活享受和物欲方面,要知道“知足常樂”。“我寫《說英雄,誰是英雄》寫了這麽久,現在不想當烈士,也不想當英雄。”溫瑞安說。這是壹種得心應手的人生智慧。
生活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