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文學的審美、教育和認知功能是什麽?

文學的審美、教育和認知功能是什麽?

自古以來,對於文學是什麽,就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說“詩以情為主”,“詩以誌為懷”;現在有人說文學是“鏡子”,反映社會現實,有人說文學是遊戲,給人帶來娛樂,有人說文學的意義在於審美,主張文學是藝術,其實以上的說法都不是關於文學的本質,而是關於功能。世界上所有能影響其他事物的事物都有壹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屬性,屬於事物各種屬性中的潛在能力。說“詩言誌”或“詩以情為基”,其實是說詩可以言誌、言情,但不壹定要言誌,只是有類似的功能而已。本質並非如此。本質不是事物的屬性,而是核心,決定著事物的性質、本質和功能。文學有壹定的潛力,有可能達到壹定的目的或者呈現壹定的形式,它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什麽,不是什麽。

功能不能代替本質。歷史上關於文學性質的爭論很多,其實大部分都是功能性的爭論。文學有很多功能,其中沒有主次之分。文學的諸多功能決定了文學的多樣性,文學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學的多義性。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眾多而燦爛的文學現象。如果把其中壹個定義為本質,就說明它在其中是重要的——文學的根本意義取決於它的壹個功能,而其他功能只能屬於它。所以文學內容中題材的大小和意義的大小是有區別的。

多年前,我在校園書店翻看了壹本當時的文學理論書。我只看了目錄,沒有仔細看。作者列舉了文學的幾種常見功能,如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的情感、教育功能、審美功能等,分別命名為本質、特征、特性。用相似的術語給函數命名,就相當於給它們排序,老大,老二,老三——以為它們在文學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至於其他文學功能,就更差了,連“特色”都沒抓到。這很聰明,但不可取,因為事實並非如此。先說具體應用,會影響作品的評價。那些不能體現所謂文學本質的作品,即使優秀,也只能算是二流作品。

比如說。

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我的眼淚掉了下來。——陳子昂《幽州赴臺》

詩人寫他站在高高的平臺上,遙望天地,思索古今,然後傷心地流下了眼淚。它的內容如此簡單,以至於從“言誌”或“宿命論”的角度都無法充分表達,從反映社會生活的角度就更輕了——不過,它的確是壹首不可多得的好詩,即使在唐詩中也是如此。它的意義不可能與文學的根本意義無關。

壹部公認的傳世佳作的內容與公認的文學本質是若即若離的,而另壹部作品則直接體現了公認的文學本質,而世人公認它不如前壹部。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把文學的某種功能上升到本質層面,確實會導致類似的尷尬局面。白居易最好的詩應該是《長恨歌》和《琵琶行》,但在過去的幾部通俗文學史中,評價最高的還是新樂府。編者認為文學的本質是反映社會現實,當時屬於階級社會,階級壓迫是普遍現象。白居易的《新樂府》涉及這壹方面,文學價值最高。

類似的例子還有。如果說娛樂是文學的本質,《紅樓夢》自然不如《西遊記》。小學看西遊記,中學看紅樓夢。我很喜歡讀《西遊記》,但是我很痛苦,雖然我比我讀《西遊記》的時候老多了。如果我們改變文學的價值觀,情況就會不同。無論哪種功能被視為文學的本質,《紅樓夢》的價值都高於《西遊記》。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發現《紅樓夢》作為壹個詞組,已經被收錄到電腦詞庫裏,說明是壹個常用詞組,而《西遊記》在詞庫裏是找不到的。)

把文學的功能定義為本質,任何可能的價值取向都必然導致偏頗的評價,要麽是壹個方向,要麽是另壹個方向。

我們必須跳出以功能為本質的爭論怪圈,對文學有新的認識。我覺得文學應該分為兩類:壹類是作為形式的文學,壹類是作為生活的文學。前者指的是文學作品,後者指的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文學作為生活,通俗地說就是人們的文學情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人都有。看到美好的事物,內心是感動的。所以才會有文藝情懷。文學作品來源於妳的文學情懷,有了文學情懷,妳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文學。文學的生命力來自於人的生命力。

大多數文學研究者關註的是文學作品,很少有人從人類本能的角度去理解文學,把文學視為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他們大多著眼於文學的各種技巧,以為那就是文學的意義。很少有人通過文學作品追溯人的文學性,從根本上尋求人的意義。他們不知道文學的意義也是人的意義,技能不是文學。如果不從形式的文學中尋找生活的文學,在思考文學的根本意義時,只能把功能作為本質。

研究文學需要面對作品,但要真正理解文學,必須在具體的作品中找到人類生命的意義,從文學作為壹種形式回歸到文學作為壹種生活。閱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閱讀作品,其實就是通過作品來激發、喚醒、強化隱藏在我們心中的文學情懷。很多讀者並不知道這壹點。它是壹種無意識的閱讀目的,但卻是最終的閱讀目的。每個人都有文藝情懷。我在想,真正的文學閱讀,是讓我們的心靈穿越各種文學技巧鋪就的優雅之路,最終實現自我。

如果有人問我,文學的本質是什麽?我的回答是:文學的本質也是人的本質。因為文學帶給人的美感,應該是人性中積極向上的部分。美國科學家李政道說,人類自誕生以來,從未放棄對藝術和科學的追求。兩者的追求是壹致的,體現了人類對超越時空的渴望。他說藝術,包括文學。我前面說的人文情懷,也是人的大藝術情懷。超越時空是為了擺脫時空對人的束縛,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藝術美學和文學美學的終極意義是表達人類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類的終極追求,是人類的本質意義,是文學的本質。

科學和藝術的終極目標是壹致的,唯壹不同的是思維方式。科學是人的理性知識,藝術是感知。所以,要真正理解文學,必須回到內心,用心去感受。如果我們感覺到了什麽,我們不必說出來。壹個人可能沒有寫過壹首詩,但他的心裏仍然充滿了詩。他是壹位詩人。文學的魅力在於它是人類最廣泛的感受。

前面提到的《幽州城樓上》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是因為它表達了人類超越時空、追求自由的願望,體現了文學的真實。分享◆文藝理論文章

/bbs/read.php?tid=172

  • 上一篇:插畫包裝設計多少錢——好的插畫師壹個月能掙多少錢?
  • 下一篇:無土種植前景如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