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初,經過幾年的中原戰爭,李淵()和李世民(唐太宗)於618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以長安為首都的唐帝國。國家非常強大,成為當時東亞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民族部落產生了強大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相繼與唐朝和解,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
此時壹代英主松贊幹布也稱霸雪域高原,完成了對壹些小國的吞並,建立了洛迪(今西藏自治區拉薩)為都城,建立了統壹的吐蕃王朝,並積極尋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系。自公元634年以來,他曾兩次派口才好、聰明絕頂的大臣陸東贊到長安向唐高宗求親。
641元,唐太宗終於答應松贊幹布的請求,答應娶女宗室文成公主為妻。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使節和其他隨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長的唐蕃古道。
松贊幹布的夙願實現了,他非常高興。親自率軍前往白海(今青海省瑪多縣)迎敵。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紮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幹布修建了“白海亭”,壹對異族夫婦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新婚之夜。
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去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裏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長途跋涉後需要休息,就在壹個山谷裏住了壹個月。閑暇時,文成公主拿出父親送給她的糧食種子和油菜籽,和工匠們壹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方法、磨粉、釀酒等技術。
玉樹人民非常感謝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出發去拉薩的時候,他們都戀戀不舍。當地的藏民還保存了她的會計事務所的廢墟,把她的腳印和外貌刻在石頭上,每年都要供奉。公元710年,唐朝的另壹位公主金城公主也嫁給了藏王。她路過時,為文成公主建了壹座廟,取名“文成公主廟”。
當文成公主安全抵達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呼雀躍,歡迎她。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西藏卻沒有佛。文成公主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帶著佛塔、經書、佛像進藏,決定建廟傳佛。她讓山羊在池塘裏填上土,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親自在寺門外栽種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劉唐”。
著名的“侄子和叔叔聯盟紀念碑”,也被稱為“長青聯盟紀念碑”,矗立在劉唐旁邊。目前供奉在大昭寺大殿中央的壹尊釋迦牟尼像,也是文成公主從長安請來的。在正殿兩側的附殿中,有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像,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只是從英布施捐錢的人太多了,臉上長了個痘痘。
後來,文成公主建造了小昭廟。此後,佛教在西藏慢慢傳播開來。文成公主還以妙蓮、寶山、尤氏海螺、金剛、勝利樓、寶瓶座、金魚等八寶命名拉薩周圍的山,壹直沿用至今。
壹方面,文成公主傳播佛教,為藏民消災祈福。同時,她還拿出五谷種子和油菜籽,教人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適應高原氣候,長勢良好。而小麥則是不斷變異,最後長成藏民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戰車、馬匹、騾子、駱駝以及相關的生產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松贊幹布很喜歡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建的布達拉宮有1000座宮殿,富麗堂皇。但後來毀於閃電和戰爭。17世紀經過兩次擴建,成為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體建築13層,高度117米,面積36萬多平方米,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內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姻的使者嘎魯東贊的故事,有文成公主壹路進藏遇到的艱難險阻,有她到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景。這些壁畫構圖精美,人物生動,色彩鮮艷。在布達拉宮吐蕃遺址後面,還有壹間松贊幹布打坐的房間,墻上陳列著松贊幹布、文成公主、魯東贊的彩色雕像。
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關系極為友好。之後的200多年很少發生戰爭,使臣商人往來頻繁。松贊幹布非常推崇中原文化。他脫下氈毛換上絲綢,把吐蕃貴族的子弟送到長安學習國學。到了唐朝,各種工匠都被派往吐蕃傳授各種技藝。
擴展數據
親政策
和合,也稱“和合”、“和合”,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目的而進行的政治聯姻。作為歷代王朝總的民族政策的組成部分和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它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始終,對歷史發展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
親和效應
壹.經濟
經濟上,在婚姻過程中,嫁妝、貢品、回贈及相關互市活動十分頻繁,必然會促進雙方的官方貿易和經濟發展。
在婚姻過程中,嫁出去的公主帶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工匠,以及農作物、稻種和農具,為北方少數民族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條件,補充了他們單壹而脆弱的放牧狩獵經濟,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由遊牧經濟向定居經濟的轉變,縮短了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生產生活上的差距。
北方少數民族的畜牧業經濟,如養馬技術、養馬業等,豐富和充實了中原地區的經濟。
第二,文化
文化方面,姻親的影響是雙向的,與公主的姻親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厚的財產,還有中原的文化影響。個人認為,秦公主本人就是中國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秦公主雖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婚後生活方式仍應是“沿襲胡俗”。
從中原王朝文化對北方民族文化的影響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受漢代匈奴遊牧生活題材和風格影響的石刻。今天,陜西省興平縣漢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有關於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見,呼韓邪單於對漢朝的依戀和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交往。
從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的影響來看,唐代交河公主曾在安西向嘟嘟傳教,說明宗教受到了親公主的影響。
第三,血緣關系
從血緣和民族融合方面看,公主和少數民族國王的後代既保留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又融合了漢族的血脈,提高了人口素質。
總的來說,親和的過程加強了兩個民族之間的溝通,必然導致平民之間的通婚,從而促進兩個民族之間的血脈融合,消除民族之間的隔閡,增強漢族與北方民族之間的凝聚力。
第四,親和力對公主本人的影響
當然,親婚本身肯定會給親婚公主本人(也就是個人)帶來壹些影響。壹些支持婚姻的公主以國家友誼大使的形象出現。比如王昭君,他自告奮勇親征,不僅壹生致力於匈奴和漢朝的安定團結,還教導子女為漢匈統壹關系的穩定做出貢獻。
歷史功能
從親和的歷史作用來看,雖然不同歷史環境和條件下的客觀效果有所不同,但總體上看,其結果有利於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融合。
1.在政治方面,恩格斯在論述中世紀封建主之間的婚姻現象時指出:“婚姻是壹種政治行為,也是婚姻擴大自己權力的新機會。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家人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
第二,事實上,“親親親親政策”是特定歷史階段為了達到這樣或那樣的政治目的的產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親親也是壹種政治行為。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這種行為不僅會帶來親者和親者的友好共處,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會維持統壹中原王朝的局面。
再加上親中與親中之間的交流加強,以至於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不可避免地向往中原的先進制度,促使壹些少數民族模仿中原的制度。據《雀支欽碑》和《新甲汗碑》中記載,突厥伯克曾放棄本民族的稱號,采用唐朝的稱號,各地都推舉唐高宗為天可汗,實行唐朝的律例。
評價
總之,親和力是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客觀評價。不管統治者的主觀願望是什麽,大多數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的姻親關系導致了中央政府與北方民族之間,漢族與北方民族之間的和平交往關系。
客觀上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融合。對於北方少數民族來說,任何主動求親的舉動,通常都是對中原王朝的向往和敬仰,是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先進文化的匯聚,也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體現。
當然,我們要反對歷史上壹些屈辱的、妥協的親關系,以犧牲人民生命財產為代價,或者以引狼入室為代價。
參考數據
中央電視臺-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
百度百科-松贊幹布
百度百科-文成公主